《瑜伽师地论》卷第七十一

  丁五.义类差别

  戊一.十一种差别

  复次有七种义。一应推义。二应摄义。三应避义。四应引义。五应遮义。六应持义。七应发义。

  复次有七种喜。一闻所引喜。二思所引喜。三修所引喜。四离盖所引喜。五议论所引喜。六念自功德所引喜。 七于诸下劣不生知足所引喜。

  复次有五种法。一教法。二行法。三摄受法。四受用法。五证法。

  复次具三种德方能善射。一由弓德。二由箭德。三由弓的德。弓有二德。一其性坚牢。二善作究竟。箭有一德 。善作究竟。中的有三德。一究竟工巧。二串习工巧。三师学工巧。

  复次如来教有三种。一长时教。二无间教。三不重说教。

  复次如来无量法教。皆由三种理趣。一由义差别理趣。二由文差别理趣。三由难释差别理趣。

  复次夫濊道者须五对治。一焰光对治。二艰险对治。三江河对治。四枯竭对治。五身劳对治。

  复次尸罗有二种相。能往善趣。一摄受尸罗。二不缺尸罗。

  复次诸受欲者于现法中有三种义。一追寻财宝。二守护财宝。二耽著受用。复次寿命变坏有二种。一变坏。二 细变坏。变坏分位亦有二种。一。二细。

  复次智有二德。一正行义德。二自性德。正行义德者。谓速疾正行。决定正行。微细正行。自性德者。谓是定 地不可退转。是出世间已善修习。于自所行无有罣碍。胜余一切自类善根。胜于一切他类善根。

  复次有三顾恋。修四念住能为对治。一顾恋助伴。二顾恋利养。三顼恋后有。

  戊二.现观差别

  复次加行故。现观故。相续故。欲贪无明对治是加行。现见安立非安立谛是现观。已离欲未离欲是相续。又依 故地故品故。未修定故。已修未得得故。所依清净障故。作意清净障故。彼障对治故。

  己一.辨行相

  复次如说六种现观。谓思现观乃至究竟现观。问思现观有何相。答若有成就思现观者。能决定了诸行无常一切 行苦。诸法无我涅槃寂静。住异生位。已能证得如是决定。非诸沙门若婆罗门。若天魔梵及余所能如 法引夺。

  问信现观有何相。答若有成就信现观者。或是异生或非异生。或于现法或于现法及后法中。终不妄称余是大师 。余法善说余僧正行。

  问戒现观有何相。答若有成就戒现观者。终不复能乃至故心断傍生命。不与而取。习欲邪行。知而妄语。饮米 等酒。诸放逸处。

  问现观智谛现观有何相。答若有成就现观智谛现观者。终不复能依诸妄见而有所作。于自所证而有疑惑。于诸 生处而有贪染。现行世相计为清净。诽谤声闻独觉大乘作恶趣业。何况能造害父母等诸无间业。乃至不能生第八有 。

  问现观边智谛现观有何相。答若有成就现观边智谛现观者。终不于彼他所诘问而生怖畏。

  问究竟现观有何相。答若有成就究竟现观者。终不复能犯于五处。亦不复能乃至故断诸傍生命。不与而取。行 非梵行习淫欲法知而妄语。蓄积财宝诸妙欲具。而受用之。亦不怖畏不可记事亦不妄计。所有苦乐自作他作。自他 俱作。非自非他为因而生。如是等烦当知是名诸现观相。

  己二.二十二种辨

  问思现观何自性。答上品思所成慧为自性。或此俱行菩提分法为自性。问信现观何自性。答缘三宝境上品世间 出世间清净信为自性。或此俱行菩提分法为自性。问戒现观何自性。答圣所爱身语业为自性。或此俱行菩提分法为 自性。问现观智谛现观何自性。答缘非安立谛境慧为自性。或此俱行菩提分法为自性。问现观边智谛现观何自性。 答缘安立境慧为自性。或此俱行菩提分法为自性。问究竟现观何自性。答尽无生智等为自性。或此俱行菩提分法为 自性。

  问此六现观几欲界系乃至几不系。答一唯欲界系。一种金分或欲界系或色界系。或无色界系。即此一分及余三 此四是是不系。一通系及不系。

  问此六现观几依未至依可得。几乃至依无所有处依可得。答一依非依可得。余依一切依可得。又三依五依生一 种一分亦尔。问若现观智谛现观离众相故名无分别。云何依有寻有伺依可得。答由彼思惟寻伺等全分静虑真如而入 于定。是故虽依有寻有伺静虑可得。然是离相无有分别。

  问此诸现观。几缘世俗谛。几缘胜义谛。答一缘世俗谛及一种一分。一无所缘。二缘安立胜义谛及一种一分。 一缘非安立胜义谛及一种一分。

  问此诸现观。几有相几无相。答四有相。一无相。一亦有相亦无相。

  问此诸现观。几有分别几无分别。答如有相无相。当知有分别无分别亦尔。

  问此诸现观。几喜俱行几乐俱行几舍俱行。答初唯喜俱行。余通喜乐舍俱行。

  问此诸现观。几是坏对治。几是断对治。几是持对治。几是远分对治。答二唯坏对治。一通断持远分对治。一 通持远分对治。二非对治。

  问此诸现观。几是诸缠制伏对治。几是随眠永害对治。答三是诸缠制伏对治。一俱对治。二俱非 对治。

  问此诸现观。几是地地软中上品烦恼断对治。答一。余随顺此为此助伴。非断对治。

  问六现观得九遍知。谓欲系见苦集所断烦恼断故立初遍知。色无色系见苦集所断烦恼断故立第二遍知。欲系见 灭所断烦恼断故立第三遍知。色无色系见灭所断烦恼断故立第四遍知。欲系见道所断烦恼断故立第五遍知色无色系 见道所断烦恼断故立第六遍知。下分结断故立第七遍知。色贪断故立第八遍知。无色贪断故立第九遍知。此六现观 谁得几遍知果。答一得九遍知果。余不得彼果。

  问此诸现观能为烦恼断对治者。为生已作断对治耶。为未生耶。答此非未生。虽言生已而非后时。当知烦恼断 时对治生时平等平等。即于尔时假施设说对治生已诸烦恼断。

  问此诸现观谁得几果。答一得一切四果。一得圆满沙门果。时余是得一助伴是得前行。

  问是诸现观。几能转根。答除一余一切。

  问是诸现观。几能引发诸神通等殊胜功德。答除一余一切。

  问思现观当言作何业。乃至究竟现观当言作何业。答思现观当言能生正行所摄清净品善法为业。能生无罪欢喜 为业。能转一切所疑为业。能趣入修功德为业。能引所余现观为业。能往一切善趣为业。信现观由意乐故。于三宝 中能生不动胜解为业。正行清净为业。一分能往善趣为业。戒现观解脱恶趣众苦为业。现观智谛现观。能得一切沙 门果为业。能引发一切功德清净为业。能引所余现观为业。能于善趣助感光净果及异熟为业。现观边智谛现观。能 于一切安立谛中。问答善巧为业。速疾通慧为业。能引此后现观为业。究竟现观。能引第一现法乐住为业。解脱一 切生死大苦为业。住持最后身为业。

  问思现观有几种。乃至究竟现观有几种。答思现观当知有无量种。谓契经思。应诵思。记别思。乃至方广未曾 有法论议思。苦思。集灭道思。真如实际法界思。蕴界处等思。声闻乘等思。大乘思。如是等类当知差别有无量思 。占现观亦无量种。谓正忆念过去无量三藐三佛陀及彼法彼僧。如于过去未来现在亦尔。又正忆念此世界中及余十 方无量世界所有如来及彼法彼僧随正忆念有尔所量。亦有尔所信现观体品数差别。戒现观亦无量种。谓随远离十种 不善性罪业道差别多种。又随相续亦有多种。谓预流身乃至阿罗汉身。独觉菩萨如来身等无量差别。现观智谛现观 亦无量种。谓念住正断神足根力觉支道支等菩提分法无量差别。如现观智谛现观。当知现观边智谛现观究竟现观亦 尔。

  问此诸现观。由如是名由如是言所安立故。当言是彼自性。当言非彼自性耶。答世俗说故当言是彼自性。第一 义故当言非彼自性。何以故。一切法义法尔不可说故。

  问思现观何因何果如是。乃至究竟现观何因何因何果。答思现观以佛出世亲近善士。听闻正法。相续成熟。如 理作意为因。以所作业为果。如思现观。一切现观当知亦尔。此中差别者。信现观亦以余现观为因。戒现观亦尔。 现观智谛现观亦以思现观为因。亦以顺决择分善根为因。亦以自种姓为因。现观边智谛现观亦以现观智谛现观为因 。究竟现观亦尔。

  问六现观七作意。谓了相等。为六现观摄七作意。为七作意摄六现观耶。答二现观非作意摄。一现观摄乐作意 摄。一现观摄乐作意观察作意摄。一现观远离作意摄。乐作意加行究竟作意摄。一现观加行究竟果作意摄。余作意 当知是现观等流摄。非现观摄。谓了相作意胜解作意。

  问无边际智及顺决择分善根何现观摄。答非诸现观摄。当知是现观等流。

  问诸思现观亦信现观耶。设信现观亦思现观耶。答应作四句。或有思现观非信现观。谓除缘宝决定思。诸余缘 决定思。或有信现观非思现观。谓缘宝闻修所成信。或有思现观亦信现观。谓缘宝决定思。除上尔所相。是第四句 。由此道理应知所余亦应作四句。复有无量一行顺前句顺后句四句等道理。依声闻地决择道理皆当了 知。

  戊三.悭垢别、调善别

  复次悭之与垢佮名悭垢。由八种垢污心相续。能与其悭作安足处。是故说彼名为悭垢。云何为八。一于惠施先 不串习。于现法中爱重财食。二于身命极重顾恋不顾后世。三与悭者恒共止住又随顺彼。四见所施田无胜功德及简 择福田。五于慈悲先不串习。及彼处不见胜德。六以诸财宝难可积集。数习彼想故生懒惰及与懈怠。七执取于见及 谓惠舍有彼彼杂染。八希求财宝而行惠施及回向于彼。

  复次有五种行名为调善。一感财富行。二感善趣行。三感无苦行。四感自义行。五感他义行。感财富行者。谓 施性福业事。感善趣行者。谓戒性福业事。感无苦行者。谓修性福业事。感自义行者。谓声闻独觉道。感他义行者 。谓菩萨道。为得彼故应修五想。一于诸欲中修不净想。二于自身命修速灭想。三于欲界中修有怖想。四于诸行中 修无常想。五于诸众生修哀愍想。

  丙九.释醍醐喻经

  复次当释醍醐喻经。云何了知经乃至论义。谓略由五相。一了知假名故。二了知摄受故。三了知次第故。四了 知圣教故。五了知依处故。云何了知假名。谓能了知差别法门台想施设。云何了知摄受。谓能了知名身句身文身。 由此宣说差别法门。云何了知次第。谓能了知从此法门至彼法门。从此句至彼句所有次第。云何了知圣教。谓能了 知如是法门如来所说或弟子说。或在家说或出家说。云何了知依处。谓能了知如是法门依自利说。如是法门依利他 说。如是法门乃至为令天人利益安乐故说。如是名为略由五相了知契经乃至论义。

  云何了知彼彼语义。亦由五相。一了知缘起故。二了知句差别故。三了知次第故。四了知道理故。五了知略义 故。云何了知缘起。谓能了知一分所化应示现义。乃至一分所化恁庆喜义。云何了知句差别。谓能了知异门异相训 释言词品类差别。云何了知次第。谓能了知解释次第成立次第圆满次第。云何了知道理。谓能了知四种道理。一观 待道理。二证成道理。三作用道理。四法尔道理。云何了知略义。谓能了知此是蕴相应语。此是界处缘起处非处谛 相应语。此是念住等相应语乃至此是八圣支道相应语。此是业相应语。此是烦恼相应语。此是增上戒 等学相应语。

  丙十.释正知而住

  丁一.知时

  复次云何知时。谓由五相故。一通达正现在前杂染故。二通达将现在前杂染故。三通达不染污位故。四等起对 治作意故。五对治作意故。

  丁二.知量

  复次云何知量。谓于所食所饮所啖乃至广说。当知此中略说二种断随顺性。一任持随顺性。二精进随顺性。任 持随顺性者。谓于所食所饮所啖所善知其量。精进随顺性者。谓于若行若住乃至广说。善知其量。此中云何于所食 等善知其量。谓于受取及受用中皆善知量。于受取中善知量者。谓于此时应受。从此应受。此所应受。齐此应受。 何时应受。日初分即于此时为受用故。从何应受。谓除五种非所行处。何所应受。谓清净物如来所许。除酒肉等所 不应饮不应食物。齐何应受。谓知量而受。勿令自损或损于他。于受用中善知量者。谓如所受于此时中应可受用。 于何时中应可受用。谓如前说日之初分是受用时。于何处所应可受用。谓于好处或居道场或在聚落。何所应受用。 谓如前说清净物等。齐何应受用。谓善知量应可受用。勿令饥恼勿不顺断。勿令诸界起不平等。

  云何于勤精进善知其量。谓于此时此处此事齐此。应勤精进。于何等时应勤精进。谓于应行时而行。乃至于应 解睡眠时而解睡眠。于何处所应勤精进。谓于闲林或在道场。或居内院或经行处应修精进。于何等事应修精进。谓 应勤行勤住乃至勤解睡眠劳惓齐何应修所有精进。谓善知量而修精进。勿因此故太沈太举。

  丁三.知众

  复次云何善知刹帝利众。谓善了知刹帝利众如是名如是种。如是生如是食。乃至如是寿量边际。如是乃至善知 长者居士等众。云何善知诸沙门众。谓能善知彼如是名。此是少年此是长此年此是耆年。此持经者乃至此是能持论 者。善知此是瑜伽师等。

  丁四.自知

  复次云何善知我于是中应当往诣乃至应默。谓若略说为此应往乃至应默。及如此应往乃至应默。何所为故诣在 家众乃至应默。谓为乞求资生众具。或复为令未信者信信者增长。或为慰问遭重疾病受众苦者。或为开解诸愁忧者 。或为和好展转怨对互相违者。或为随顺他所作事。或复为他之所劝请。或为随从轨范亲教同梵行者。或为经营僧 所作事。是故应往乃至应默。云何了知应如是往。谓如声闻地已说其相。云何了知应如是住。谓往诣已不应即入。 至内门侧伏慢而住。或无疑虑徐入其家。至相见处从容而住。先言慰问含笑开颜。远离嚬蹙方申爱语。云何了知应 如是坐。谓佛开许随其所有如法之座以正威仪端严而坐。云何了知应如是语。谓善了知如时如理如量寂静质直而语 。时有三种。一者乐闻非不乐闻不乐闻者。谓如有一或饥或渴或身疲倦。或风热等之所逼恼。是名初时。二者安住 奴法威仪非非威仪。或复有一虽乐欲闻非威仪。住非威仪者。谓不应立为坐者说。除彼重病。如别解脱经广说其相 。是第二时。三者其心无有染恼非染恼心。染恼心者。谓如有一其心忽遽于彼彼事增上勤劬。或荒或乱或复浑浊。 或他仆使或作业者。或复杀者敌者怨者。是第三时。理有三种。谓有求请。如法求请。如量求请。方为宣说如法。 为说有义利说。由三种相当知如量。一不乱不杂而有所说。二圆满文句宣说诸法。三凡所宣说言词不重谓不重说。 所有言词若诸语言无用义尚不少说。何况多说。当知寂静亦有三种。一威仪寂静。二言音寂静。三其心寂静。威仪 寂静者。谓诸根寂静无有躁亦不高举。支节不动而有所说言音寂静者。谓有所说声不太高。亦不太急。心寂静者。 谓虽触恼亦不生愤而有所说。况不触恼。又无染心而有所说。又质直语亦有三种。谓如时语时乃至寂静语时。或由 宿习方便任性而语。或由现法串习加行作意而语。或由爱乐学处以思择力。而自制伏方有所说。于一切时无有虚诳 。若隐若显所言无二。云何了知应默。谓善了知于五时中应当默然。一者说者正说语时。若彼听者故作异言现相諠 乱。尔时说者宜当默然。二者说者正说语时。若彼听者拨言止吾不欲闻。尔时说者宜当默然。三者说者正说语时。 若彼听者于说者所起求过心。发违诤言现相乖背。尔时说者宜当默然。四者施主以衣食等来相屈请。尔时受者宜当 默然而许可之。五者若有敌论者来现相较论。尔时论者宜当默然听其言说。

  丙十一.释趣入差别

  复次且由三相应自了知己所有信乃至是善男子。一由依处故。二由自性故。三由时分故。云何由依处故了知己 信。谓如实知若事是信之所依处。信缘彼生当知彼事决定是我信所依依处。云仃何由自性故了知己信。谓如实知软 中上品己所有信。云何由时分故了知己信。谓如实知我于某时已得是信。如了知信如是。戒等辩为后皆当了知。此 中信是趣入支。戒是入已奢摩他支。闻是毗舍那支。舍是奢摩他毗舍那资粮支。内思所成慧及他随顺教授教诫。是 能摄受奢摩他毗舍那支。依止此故证奢摩他毗舍那。及能证得诸沙门果。于自所证诸深细义。若有欲加而生疑惑。 为断疑故如自证为彼宣说。又为降伏诸敌论者故须有辩。于他身语邪行起时。须有忍辱柔和所摄善男 子性。

  复次由三因缘发生不信。一由不正知三宝功德故。二行外道见故。三未遇诸佛及圣弟子三种神变。随其一种所 调伏故。复次由三因缘不能数往寂静园林。一放逸懈怠所拘执故。二多事业故。三信顺入故。复次由三因缘为性不 好造诣于他。一性无畏故。二性高慢故。三依文未字故。由三因缘为性不好亲近于他。一性不黠利故。二性非福田 故。三无极欲乐故。由三因缘为性不好请问于他。一于法不善故。二于义不善故。三于二俱不善故。由三因缘不能 审听。一多寻伺故。二多物务故。三多诸盖缠杂染心故。由三因缘为性不能决定任持。一不听闻故。二恶听闻故。 三覆慧胜慧故。由三因缘为性不能观察诸法。一乐著戏论故。二爱居愦闹故。三不成就审察慧故。由三因缘为性不 能法随法行。一由顾惜身命。二由即彼增上力故乐著利养。三由乐著敬。由三因缘不乐修行利他之行。一性是下劣 种姓故。二悲微薄故。三无势力故。如是白品与上相违应知其相。

  丙十二.释鬼趣游观

  复次诸圣弟子非一众多种种游观其事可得。所谓河滨游观。山谷游观。鬼趣游观。如是等类种种游观其事可得 。问何因缘故诸大声闻已得神通。乃往鬼趣诘问诸鬼自先业报。为为除自疑故。为为饶益众生故。若为除自疑者。 已得神通不应道理。若为饶益众生者。当说云何饶益众生。答为饶益众生故。谓欲饶益此诸馈鬼及余众生。何以故 。由神通力令诸馈鬼忆念宿世。自说先身所作恶业深生厌悔。因为说法便能领恼。由此因缘速离鬼趣。如是说名饶 益诸鬼。已得神通诸大声闻。闻彼所说种种所受不可爱果先世恶业。乃还入间展转宣告。他既闻已心生厌患断恶修 善。如是说名利余众生。

  丙十三.释欲色名¥

  复次由六种相当知欲行诸色名。云何六相说彼名。一众多故。二沈重故。三不净故。四坚强释欲故。五变坏故 。六不随心转故。

  于此地中余决择文更不复现。又独觉地诸决择文亦不复现。

  《瑜伽师地论》卷第七十二

  甲十一.摄抉择分中菩萨地

  如是已说声闻地等决择。菩萨地决择。我今当说。

  乙一.抉择种性品

  谓如成立声闻种性。当知成立菩萨种性亦复如是。

  乙二.抉择发心品

  复次有十发心。谓世俗受发心。得法性发心。不决定发心。决定发心。不清净发心。清净发心。劣发心。强盛 发心。未成果发心。已成果发心。世俗受发心者。谓诸菩萨未入菩萨正性离生所有发心。得法性发心者。谓诸菩萨 已入菩萨正性离生。及回向菩提诸声闻等所有发心。不决定发心者。谓非彼种性。设彼种性复退还法所有发心。与 此相违当知名为决定发心。不清净发心者。谓如有一或随他转。或被陵逼不揆不量。或怖王难或怖贼难。或怖鬼难 或怖退转。或为活命或利养恭敬因缘或复矫诳。如是等类而发心者。当知皆名不清净发心。与此相违而发心者。名 清净发心。劣发心者。谓口有一已发心菩萨。贪瞋痴缠所蔽伏故。舍于正行处于邪行。与此相违名强盛发心。未成 果发心者。谓从胜解行地乃至第十地所有发心。已成果发心者。谓如来地所有发心。如世尊言我已解脱难行之行。 我于一切难行之行极善解脱。自正愿满亦饮于他趣证菩提。此十发心。几染污几不染污广决择文更不复现。复次有 四种心。菩萨应当恒常随护。一闻思所成心。二悲心。二资粮心。四修所成心。

  乙三.抉择自利利他品

  复次菩萨有九正行。依于自义及与他义。一于生死正行。二于有情正行。三于自己正行。四于诸欲正行。五于 身语意业正行。六于不应损恼有情正行。七于无间修善法正行。八于内心奢摩他正行。九于增上慧法毗舍那正行。 云何菩萨于生死中行于正行。谓如病者于所有病于辛苦乐。云何菩萨于诸有情行于正行。谓如良医于有病者。云何 菩萨于自体上行于正行。谓如善巧家长于未成就幼童。云何菩萨于诸欲中行于正行。谓如商主行于商路于诸财货。 云何菩萨于身语意业行于正行。谓如浣染衣者于诸衣服。云何菩萨于不应损恼有情行于正行。谓如慈父于己膝上放 失便利婴孩小儿。云何菩萨于无间修诸善法中行于正行。谓如求火者施功于燧。云何菩萨心奢摩他中行于正行。谓 如其主于能致财可委付者。云何菩萨于增上慧法毗舍那中行于正行。谓如善幻者于诸幻事。余决择文 更不复现。

  复次若于五种有情众中。起邪行时。说名无哀无愍无有伤叹。一于乞求者。二于危厄者。三于有恩者。四于乐 乐者。五于乐法者。言乞求者。略有五种。一求饮食。二求衣服。三求房舍。四求病缘医药资具。五求救护。其危 厄者。亦有五种。一住艰乏者。二住遴乱者。三来归依者。四相投委者。五来拜觐者。其有恩者亦有五种。一母。 二父。三妻子。四奴婢仆使。五朋友兄弟亲属宰官。其乐乐者亦有五种。一爱乐事业与盛乐。二爱乐事业与盛不乖 离乐。三爱乐时节变异苦远离乐。四爱乐解疲倦乐。五爱乐求升进乐。其乐法者亦有五种。一乐说正法。二乐受持 读诵。三乐讷议决择。四乐教授教诫。五乐法随法行。此中邪行者。谓于是中或作加行故。或不作加行故。或不饶 益加行故。或中庸加行故。应知其相。

  复次于有情中有五种不堪任性。若诸有情成就此者。诸佛如来尚难化度。况诸菩萨。或复余者。诸佛如来虽欲 于彼作义利乐。然彼不能领受所作义利乐事。又于所作能为障碍。况诸菩萨。或复余者。何等为五。一于清净无堪 任性。二于加行无堪任性。三于彼果成办无堪任性。四于加行及彼果成办无堪任性。五于摄受饶益无堪任性。于清 净无堪任性者。谓如有一本性无有般涅槃法。于加行无堪任性者。谓如有一同般涅槃法相续已熟。于此无间造作积 集。能障正加行业。由此因缘于现法中无有堪能修正方便。于彼果成办无堪任性者。谓如有一同般涅槃法相续未熟 。于此无间造作积集。能障正加行业。由此因缘俱无堪能。于摄受饶益无堪任性者。谓如有一于此无间造作积集。 能感定受贫穷匮乏苦恼之业。由此因缘于现法中无有堪能令彼巨富无匮安乐。与此相违当知五种有堪 任性。

  乙四.抉择真实义品

  丙一.五事

  丁一.初颂摄

  复次若欲了知真实义者。当先了知略有五事嗢南曰

  总举别分别,有实世俗事,若生若异等,相行等色等。

  戊一.别分别

  云何五事。一相。二名。三分别。四真如。五正智。

  何等为相。谓若略说所有言谈安足处事。何等为名。谓即于相所有增语。何等为分别。谓三界行中所有心心所 。何等为真如。谓法无我所显圣智所行非一切言谈安足处事。何等为正智。谓略有二种。一唯出世昌间正智。二世 间出世间正智。何等名为唯出世间正智。谓由此故声闻独觉诸菩萨通达真如。又由此故彼诸菩萨于五明处善修方便 。多住如是一切遍行真如智故。速证圆满所知障净。何等名为世间出世间正智。谓声闻独觉以初正智通达真如已。 由此后所得世间出世间正智。于诸安立谛中。令心厌怖三界过患爱味三界寂静。又由多分安住此故。速证圆满烦恼 障净。又即此智未曾得义名出世间。缘言说相为境界义亦名世间。是故说为世间出世间。世尊依此密意说如是言。 我说有世间智。有出世间智。有世间出世间智。若分别所摄智。唯名为世间。初正智所摄智。唯名出世间。第二正 智所摄智。通名世间出世间。

  戊二.辨有无

  问相当言有耶。当言无耶。答当言是有。问为如自性差别假立故立如是当言有耶。答如是当言无。问为如分别 所行境如是当言有耶。答如是当言有。如是菩萨于相有性得善巧故。于诸相中善记为有善记为无。善记为亦有亦无 。善记为非有非无。彼由如是善记别故。远离增益损减二边。行于中道善说法界。问此相为以言说义当言是有。为 以离言说义当言是有。答俱由二义当言是有。何以故。若如语言安立足处。如是以言说义当言是有。若如自性差别 假立不成就义。如是以离言说义当言是有。如相名分别亦尔。问真如正智当言有耶。当言无耶。答当 言是有。

  戊三.辨实假

  问相当言实有。当言假有。答实有行中当言实有。假有行中当言假有。有相诸行亦有二种。问名当言实有。当 言假有。答当言假有。唯于相中假施设故。问分别当言实有。当言假有。答二种俱有。问真如当言实有。当言假有 。答当言实有。胜义摄故。问正智当言实有。当言假有。答当言俱有。此中智是实有。若智眷属诸心心所亦名为智 。说之为假。故有二种。

  戊四.辨世俗胜义

  问相当言世俗有。当言胜义有。答当言世俗有。由二因缘故。一杂染起故。二施设器故。问名当言世俗有。当 言胜义有。答当言世俗有。由三因缘故。一杂染起故。二施设器故。三言说所依故。问分别当言世俗有。当言胜义 有。答当言世俗有。由四因缘故。一杂染起故。二施设器故。三言说随眠故。四言说随觉故。问真如当言世俗有。 当言胜义有。答当言胜义有。是清净所缘境性故。问正智当言世俗有。当言胜义有。答初正智当言胜义有。第二正 智当言俱有。

  戊五.辨谁所生

  问相当言谁所生。答当言相所生及先分别所生。问名当言谁所生。答当言补特伽罗欲所生。问分别当言谁所生 。答当言分别所生及相所生。问真如当言谁所生。答当言无生。问正智当言谁所生。答当言由听闻正法如理作意正 智得生。

  戊六.辨异不异

  问相与名尚当言异。当言不异。答俱不可说。何以故。俱有过故。异有何过。名应实有。不异有何过。若取相 时应亦取名。问相与分别当言异。当言不异。答俱不可说。何以故。俱有过故。异有何过。分别应非相为性。不异 有何过。离分别外所有诸相应以分别为性。问相与真如。当言异当言不异。答俱不可说。何以故。俱有过故。异有 何过。诸相之胜义应非即真如。又修观者应舍诸相别求真如。又于真如得正觉时。不应于相亦得正觉。不异有何过 。如真如无差别。一切相亦应无差别。又得相时应得真如。又得真如时亦如得相应不清净。如诸行上有无常苦无我 共相。虽复是有而不可说与彼诸行若异不异。又如身心

  重轻安。虽复是有而不可说与彼身心若异不异。又如善恶无记法中种子。虽有而不可说与彼诸法若异不异。何 以故。俱有过故。又如虚空遍一切故于诸色处虽有虚空而不可说与彼诸色若异不异。何以故。俱有高过故。异有何 过。不遍一切故。虚空应无常。不异有何过。离色虚空应无所有。此中道理如其所应当知亦尔。声闻乘中有处世尊 依于诸行显示不异亦非不异记别道理。如说苾刍取非即蕴亦不离蕴。此中欲贪说名为取。不异有何过。诽谤蕴中善 无记法不清净过。异有何过。于诸取中增益常性不清净过。如相与真如不异非不异道理。名分别正智与真如当知亦 尔。问相与正智。当言异当言不异。答如与分别俱不可说。问名与分别。当言异当言不异。答当言异。问名与正智 。当言异当言不异。答当言异。问分别与正智。当言异当言不异。答当言异。

  戊七.相

  问相有何相。答分别所行相。问名有何相。答言说所依相。问分别有何相。答相为所行相。问真如有何相。答 正智所行相。问正智有何相。答真如为所行相。

  戊八.行相

  问相有何行相。答应知此相有种种行相无量行相。由分别行相种种无量故。谓色相心相。心所有相。心不相应 行相。无为相。蕴相界相处相。缘起相处非处相。根相谛相。念住相正断相神足相。根相力相。觉支相道支相。行 相法相。奢摩他相毗舍那相。举相舍相缘相依相。地相水相火相风相空相识相。此世界相彼世界相。日相月相。那 落迦相。傍生相饿鬼相。人相四大王众天相。三十三天相。夜摩天相。吏多天相。乐化天相。他化自在天相。初静 虑相。第二静虑相。第三静虑相。第四静虑相。空无边处相。识无边处相。无所有处相。非想非非想处相。起相尽 相。有相非有相。杂染相清净相。见闻觉知相。已得寻求相。心随寻伺相。如是等类余无量相。复有六相。一有相 相。二无相相。三狭小相。四广大相。五无量相。六无所有相。云何有相相。谓解了事名分别所有相。云何无相相 。谓不解了事名分别所有相。云何狭小相。谓欲界事分别所有相。云何广大相。谓色界事分别所有相。云何无量相 。谓空识无边处无色界事分别所有相。云何无所有相。谓无所有处无色界事分别所有相。复有余五相。一相相。二 名相。三分别相。四真如相。五正智相。复有余二相。一本性相。二影像相。云何本性相。谓先分别所生。及相所 生。共所成相。云何影像相。谓方计所起。胜解所现。非住本性相。

  问名有何行相。答由相势力亦有种种无量行相。又若略说有十二种。一假说名。二实事名。三种类相应名。四 各别相应名。五随德名。六假立名。七共所知名。八非共所知名。九显了名。十不显了名。十一总名 。十二别名。

  问分别有何行相。答由相名势力故亦有种种无量行相。若略说者当知有七种。一有相分别。二无相分别。三于 境界任运分别。四寻求刀别。互伺察分别。六染污分别。六无染污分别。

  问真如有何行相。答其相不可说行相。

  问正智有何行相。答若出世间正智亦有其相。不可说行相。若世间出世间正智。有取安立谛行相 。

  戊九.差别

  复次若相若影像。若显现若有。若戏论若萨迦耶。若有为若思所造。若缘生如是等是相差别。若名若想。若施 设若假言说。若世俗若假立。若言论如是等是名差别。若分别若思惟。若遍计若邪道。若邪行若越流。若不正取如 是是分别差别。若真如若实性。若谛性若无颠倒性。若不颠倒性若无戏论界。若无相界若法界。若实际如是等是真 如差别。若正智若正慧。若正觉若正道。若正行若正流。若正取如是等是正智差别。

  戊十.色等

  问如是五事。几色几心。几心所有。几心不相应行。几无为。答相通五种。名唯心。不相应行分别正智。通心 及心所有。真如唯无为。

  问如是五事。几蕴所摄。几非所摄。答三蕴所摄。相摄不摄。真如不摄。问如是五事。几界处所摄。几非界处 所摄。答一切皆是界处所摄。问如是五事。几缘起所摄。几非缘起所摄。答三缘起摄。相摄不摄。真如不摄。如缘 起摄。处非处摄及与根摄当知亦尔。问如是五事。几谛所摄。几非谛所摄。答谛有二种。一安立谛。二非安立谛。 安立谛者。谓四圣谛。非安立谛者。谓真如。此中三是安立谛所摄。相亦摄亦不摄。真如唯非安立谛 所摄。

  问如是五事。几因缘所摄。几等无间缘。几所缘缘。几增上缘所摄。答相一切缘所摄。名等无间缘所不摄。分 别正智四缘所摄。真如唯所缘缘摄。

  问如是五事。几法依所摄。几义依。几了义经依。几智依所摄。答相三依所摄。名唯法依所摄。如相分别亦尔 。真如智所行故义依所摄。正智唯智依所摄。

  问如是五事。几有色几无色。答相通二种。分别正智唯无色。名与真如俱非二种。是假有故不可说故。如有色 无色。有见无见有对无对亦尔。

  问如是五事。几有漏几无漏。答相通二种。二唯有漏。二唯无漏。真如漏尽所缘义故名无漏。非漏尽相义故。 正智漏尽对治义故名无漏。

  问如是五事。几有为几无为。答相育二种。二唯有为。真如唯无为。诸行寂静所缘义故。非诸行 寂静相义故。

  问如是五事。几有诤几无诤。答相通二种。二唯有诤。二唯无诤。如有漏无漏此中道理当知亦尔。如有诤无诤 如是。有爱味无爱味依耽嗜依出离当知亦尔。

  问如是五事。几世间几出世间。答三是世间。真如是出世间。正智一分唯出世间。一分通世间出世间。真如一 切言说戏论寂静所缘义名出世间。非超过言说戏论相义故。如世间出世间。堕摄非堕摄当知亦尔。

  问如是五事。几内几外。答相通二种。名唯是外。分别生所摄故通二种。真如非二种。如分别。 正智亦尔。

  问如是五事。几几细。答三通二种。真如唯细。难识义故。非相渐减极略义故。正智唯细。行细 义故。

  问如是五事。几劣几胜。答三通二种。真如唯胜。清净所缘义故。非从下劣胜进相义故。正智唯胜。真如为所 行义故。

  问如是五事。几远几近。答一由处远时远故俱通二种。名分别正智由时远故皆通二种。真如由二故俱非二种。 以无为故。

  问如是五事。几有执受几无执受。答相通二种。名分别正智无执受。真如俱非二种。

  问如是五事。几同分几彼同分。答相通二种。余非二种。唯依有色诸根建立同分彼同分故。

  问如是五事。几因几非因。答四是因。真如非因。如因非因。果非果有因有因。有果非有果当知 亦尔。

  问如是五事。几是异熟几非异熟。答相通二种。名非异熟。分别通二种。真如俱非二种。正智非 异熟。

  问如是五事。几有异熟几非有异熟。答相通二种。名非有异熟。分别通二种。真如俱非二种。正智定非有异熟 。

  问如是五事。几有所缘几无所缘。答相通二种。名无所缘。分别正智俱有所缘。真如俱非二种。如有所缘所缘 。相应不相应。有行无行。有依无依当知亦尔。

  问如是五事。几有上几无上。答四有上。真如无上。无为清净所缘义故。

  问如是五事。几去来今几非去来今。答四通三种。真如非三种。

  问如如是五事。几欲界系几色界系。无色界系几不系。欲色界系三无色界系亦尔。正智一种若唯出世间是不系 。若世间出世间通系不系。真如俱非二种。

  问如是五事。几善几不善几无记。答相及分别通三种。名唯无记。真如唯善。清净善巧所缘义故。非能摄生可 爱果相义故。正智唯善。

  问如是五事。几闻所成闻所成境。几思所成思所成境。几修所成修所成境。答相及分别是三种是三种境。名是 闻思所成是三种境。真如唯是修所成境。正智是修所成是三种境。

  问如是五事。几是空是空境。几是无愿是无愿境。几是无相是无相境。答相通三种。亦三种境。名非三种是二 种境。分别通三种是二种境。真如非三种是空无相境。正智通三种是空所行境。若无差别。总说为空无愿无相。当 知此中通闻思修所成为性。若唯以三摩地名而宣说者。当知此中唯修所成为性。通世出世。若唯以解脱门名而宣说 者。当知此中唯出世间修所成为性。

  问如是五事。几是增上戒增上戒眷属。几是增上心增上心所行。几是增上慧增上彗所行。答相是增上戒增上戒 眷属。是增上心慧亦心慧所行。名是戒眷属。亦是增上心慧所行。分别是增上心慧亦心慧所行。是增上戒眷属。真 如是增上心慧所行。非三种。正智是增上心慧亦心慧所行。是增上戒眷属。

  问如是五事。几学几无学几非学非无学。答相及分别通三种。名唯非学非无学。真如亦唯非学非无学。是苶为 故。正智通学及无学。

  问如是五事。几见所断几修所断几不断。答相通一切。名唯修所断。分别通见修所断。真如是不断。正智亦唯 是不断。

  问缘相为境修几饮住。答四。问缘名为境修几念住。答一法念住。问缘分别为境修几念住。答三。谓受心法念 住。问缘真如为境修几饮住。答一法念住。又思惟身相真如。亦修坏缘法念住受心法相。当知亦尔。问缘正智为境 修几念住。答三。如分别说。

  问缘相为境。当言能舍已生未生恶不善法。当言不能舍耶。答当言伏断故舍。非永害随眠故舍。如相名分别亦 尔。缘真如及正智为境。当言亦由永害随眠故舍。

  问是五事中。思惟几事能入世间初静虑定。咎思惟欲界所系及初静虑所系目名分别。如是思惟下地所系及第二 静虑地所系相名分别。能入世间第二静虑。如是所余静虑无色如其所应当知亦尔。

  问是五事中。思惟几事能入出世初静虑定。答即思惟欲界所系及初静虑地所系相名分别真如。如是乃至无所有 处如其所应。当知亦尔。非想非非想处。本性法尔唯是世间。问非想非非想处所系相。当言是相耶。答当言无想相 。亦名微细相。

  问是五事中。信等诸法用何为自性。以何为所缘。于何为增上得根名耶。答分别为自性。名相为所缘。于真如 正智为增上。故而得根名。

  如根名。力名亦尔。问于何位中得力名耶。答即信等根非不信等之所陵杂。若成不杂法时转名为力。如根及力 如是。若得菩提支名为觉支。此是世间觉支。以分别为自性。若依菩提支名为觉支。此是出世间觉支。以正智为自 性。真如为所缘。于觉悟安立谛为增上。

  又正见等诸道支若是世间。如前应知。若出世间。以正智为自性。除诸戒支。安立非安立真如为所缘。于所证 得一切漏尽。现法乐住为增上。如诸道支。行法。奢摩他毗舍那等当知亦尔。此中行依钝根利根现法乐住已得未得 差别建立。若诸法依能任持世俗胜义正法差别建立。谓由任持增上戒世俗正法故建立初二。由任持所余增上心增上 慧胜义正法故建立后二。又由于所缘境不散乱义故。及观察彼义故。建立奢摩他毗舍那。

  问依能解脱相及重二种缚故立八解脱于五事中。用谁为自性。以谁为所缘。于谁为增上。答用世间出世间正智 为自性。初及第二于诸色中以显色相及真如相为所缘。第三即诸色中以摄受相及彼真如相为所缘。次四种各以自相 为所缘。及彼真如为所缘。最后无所缘。于能引发一切圣神通功德为增上。又修观者于诸色相及无色相。为自在障 之所障故。为断彼障起此观行。诸胜处中。前四如初二解脱。后四如第三解脱。由诸色相难可胜故。于此事中能胜 伏时。于无色相亦得胜自在。又此中言胜知胜见。谓诸圣者由正作意思惟诸色真如相故得胜知见。若诸异生即不如 是。问若尔异生云何名胜。答由三种想故。谓于净不净色由展转相待想展转相待故。于净不净色由展转相随想展转 相随故。于净不净色由清净一味想。此最后胜。异生圣者二所共得。又十遍处由胜处所缘力应知其相。此中甘别者 。亦以大种相为所缘。及彼真如相为所缘。又空识无边处相为所缘。及彼真如相为所缘。若不尔者。由所依止不遍 满故。能依不应得成遍满。由彼所缘真如之相所缘境界极遍满故得名遍满。由胜遍满二种势力。令诸解脱亦得清净 。又引发一切众圣神通功德。

  《瑜伽师地论》卷第七十三

  摄决择分中菩萨地之二

  丁二.第二颂摄

  复次嗢南曰

  思择自性取,萨迦有世间,真寻思实智,密意与次第。

  戊一.思择

  问如是五事几谛所摄。答相四安立谛摄。名一苦谛摄。分别三谛摄。除灭谛。真如四非安立谛摄。正智缘安立 非安立谛境道谛摄。

  问诸相是名耶。设名是相耶。答诸名皆是相。有相而非名。谓除名相余四相。余随所应当知亦尔。问诸相皆相 相耶。设相相皆相耶。答诸相相皆是相。有相非相相。谓名等四相。问若分别相相一切名相相合相依而分别耶。设 分别名相。一切相相相合相依而分别耶。答应作四句。有分别相相非名相相合相依而起分别。谓分别不了其名所有 相相。又于诸相已拔名随眠。有分别名相非相相相合相依而起分别。谓分别不了其事所有名相。与上相违是俱句。 除上尔所相。是俱非句。问若思惟真如即观真如耶。设观真如即思惟真如耶。答应作四句。有思惟真如非观真如。 谓以分别所摄如理作意思惟真如。但见真如相不见实真如。乃至未至正通达位。及通达后作意思惟安立真如。有观 真如非思惟真如。谓通达真如时。由胜义故非思惟其相。有思惟真如亦观真如。谓通达后相续思惟非安立真如。有 不思惟真如亦非观真如。谓离如理所引作意思惟诸相。问若思惟相即观其相耶。设观其相即思惟相耶。答应作四句 。有思惟相不观其相。谓前第二句。有观其相不思惟相。谓前初句。有思惟相亦观其相。谓前第四句。有非思惟相 亦非观其相。谓前第三句。

  戊二.自性

  问如是五事为摄一切法。为不如是耶。答如是。问彼一切法当言以何而为自性。答诸法自性不可言说。问云何 应观彼诸法相。答如幻事相。非全无有。譬如幻事有幻事性无象马车步末尼真珠金银等性。如是诸法体性唯有名相 可得。无有自性差别施设显现可得相。由相名相之自性实不可得。如相如是名名自性。分别分别自性。真如真如自 性当知亦尔。正智由正智名。正智自性实不可得。何以故。于一切种随言自性不成就故。

  若谓诸相自性安立即称其量假立名言。此假名言依相而立。是则于相假立名。前应有彼觉。如已立名。又于一 相所立名言有众多故。有差别故应有众多差别体性。是故名言依相而立不应道理。若谓诸相如名安立。由名势力相 自性起。是则彼相假立名前无自性。彼既无有。假立名言亦应无有。是故二种俱成无过。又假名言有众多故。有差 别故应有众多差别体性。又依他过。由彼诸相但依于他假建立故。是故一切假立名言如其自性。不应道理。犹如所 起种种幻类。譬如幻者造作种种幻士夫类。谓男女象马熊罴等类。非彼诸类如其相貌实有体性。如是诸相非称名言 有实体性当知亦尔。若谓离彼相及名言二种和合有自性生。彼于诸相或于名言或二中间。应现可得。然不可得。是 故此计不应道理。由此因缘随言自性于一切种皆无所有。若谓名言能显自性。亦不应理。若取不取假立名言俱有过 故。若取相已假立名言便不成显。若不取相假立名言。无事名言不应道理。又如前说所立名言有众多故。有差别故 。则有众多差别体性成大过失又照了喻不相似故不应道理。不相似者照了因缘于一切事无有差别。种种亦尔。能取 因缘名言不尔。

  问不可言中不可言言既现可得。是故法性不可言说。不应道理。又造幻者所造种种幻化形类。虽彼形类非如其 性。然有种种能造幻事如其自性。是故譬喻亦不相似。答正立宗时不可言言亦已遮遣。为令觉知如是义故。方便施 设譬喻等故。非不相似。虽假名言非如彼性。不可言义非不是有。问若诸相事假立名言则便得有。若不假立则不得 有。若如是者喻可相似不可言计亦应道理。若不尔者。不可言计则为唐捐。答如是由先所起八分别故。于现在世三 种事生。如本地分已说其相。即此所生三种事故。复起分别。由此道理诸杂染法展转相续无有断绝。由此因缘其喻 相似。分别假立若断灭时。诸杂染法皆可随灭证得圣智。此是量故。不可言计亦不唐捐。问若于尔时分别假立皆悉 断灭。即于尔时相事随遣。若尔随一获得圣智。一切相。名。分别。所摄情无情数。内外事物皆应永灭。譬如幻者 所作幻事。答相诸物或由不共分别为因。或由共分别为因。若由不共分别所起无分别者。彼亦随灭。若共分别之所 起者。分别虽苶由他分别所任持故。而不永灭。若不尔者。他之分别应无其果。彼虽不灭得清净者。于彼事中正见 清净。譬如众多修观行者。于一事中由定心智种种胜解异见可得。彼亦如是。

  戊三.取

  己一.正辨三种

  问如是五事。几是所取。几是能取。答三是所取。分别正智亦是能取。亦是所取。

  问如是五事。当知几种取所行义。答略有三种。一有言有相取所行义。二无言有相取所行义。三无言无相取所 行义。此中最初是言说随觉者取所行境。第二是言说随眠者取所行境。第三是于言说离随眠者取所行境。又初二是 世俗谛取。最后是胜义谛取。复有远离言说随眠后所得取。通取一切二谛所摄取所行境。谓世出世智以安立谛为所 行故。建立彼智通用二谛为所行境。此二种取由二因缘应知。得成世出世性。谓曾得未曾得故。依言说不依言说故 。

  己二.广无取相

  庚一.明取因缘

  问有相之取世间共成。无相之取非所共成。何因何缘名无相取。无因无缘不应道理。答世俗名言熏习取果。相 取。世所共成能令杂染。胜义智见熏习取果是无相取。非所共成能令清净。是故此二有因有缘。如眼若有譬等过患 。便有发毛轮等相现前可得。若无彼患便不可得。但有自性无颠倒取。

  庚二.明取名义

  问于无相界若取其相非无相取。若无所取亦不得成无相之取。若尔云何名无相取。答言说随眠已远离故。此取 虽复取无相界。不取相故。成无相取。问若无构获云何成取。答虽不构获诸相差别。有所增益然取无相故。得成取 。问若无构获无所增益。此取相状云何可知。答取胜义故。取无相故。五种事相皆不显现以为其相。问若不分明可 立为取。何故不许诸取灭无。答灭无无有修作义故。非修观者依于灭无有所修作。问若尔云何证知其相。答自内证 智之所证知。问若尔何不如其所证如是记别。答此内所证非诸名言安足处故。

  庚三.明取因果

  问若先无有知无相智。由无有故。亦无数习无相智义。无数习故知无相智既无其因。应不得生。答有相亦得为 无相因。随顺彼故。如世间智为缘生出世智。有漏智为缘生无漏智。有心定为缘生无心定。此亦如是。问苦等诸智 世尊说为得清净因。若苦等智。于苦等谛分别苦等。应成有相。若不分别苦等诸智。便非是有。彼无有故。云何能 得毕竟清净。答由无相智增上力故。于诸谛中极善清净通世出世分别智生。即名已断所断烦恼。其无相智是苦等智 因正能断灭所断烦恼。于此因中假立果名。即假说此为苦等智。是故无过。问先说所取是能取果。即此能取当言何 果。答此二展转更互为果。

  庚四.明谴有相转成无相

  问若所知境无常。积集相续无量多不现见。云何修观行者缘彼为境。及令转灭。答于彼闻思增上力故得三摩地 。由彼因缘。令三摩地五种境界影像现前。即缘此事以为境界。除遣此故彼得转灭。问除遣五种所知境界。当言何 相。答无上转依无为涅槃以为其相。云何为涅槃。谓法界清净烦恼众苦永寂静义。非灭无义。问若唯烦恼众苦永寂 名为涅槃。何因缘故非灭无义。答如外水界唯离浑浊得澄清性。非离浊时无澄清性。又如真金唯离刚强得调柔性。 非离彼时无调柔性。又如虚空唯云雾等翳障寂静得清净性。非彼无时其清净性亦无所有。此中道理当知亦尔。云何 名为法界清净。谓修正智故永除诸相证得真如。譬如有人于眠梦中自见其身为大暴流之所漂溺。为欲越渡如是暴流 发大精进。即由发起大精进故。欻然便觉。既得觉已于彼暴流都无所见。除相道理当知亦尔。问为即于此言说眠正 断灭时。诸相除遣。为断灭已后方除遣。答断时。遣时。平等平等如秤两头低昂道理。又如画像彩色坏时形相随灭 。亦如医等过患愈时发我轮等相亦随遣。愈时遣时平等平等。此中道理当知亦尔。问修观行者云何除遣所缘境相。 答由正定心于诸所知境界影像。先审观察。后由胜义作力故转舍有相转得无相。此无相转复有五位。一少分位。二 遍满位。三有动位。四有加行位。五成满位。

  庚五.无相成满

  问如是成满其相云何。答不为一切烦恼一切灾横所陵杂故。究竟无恼清净所依说名成满。即此又是善清净真实 义所行。一切现量所行。一切自在所行。

  问于此成满建立几乘。齐何时证。答随三种根差别证故立三乘。然彼二乘用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乘。以为根本 。又彼二乘随缘差别。随所成熟无决定故。证得时量亦不决定。其最后乘要经三种无数大劫。方可证得。依断三种 重别故。何等名为三种重。一恶趣不乐品。在皮重。由断彼故一恶趣。修加行时不为不乐之所间杂。二烦恼障品。 在肉重。由断彼故一切极微细烦恼恼亦不现行。然未永害一切随眠。三所知障品。在心重。由断彼故永害一切所有 随眠。遍于一切所知境界。无障碍。智自在而转。

  复次云何立声闻乘。谓三因缘故。一变化故。二誓愿故。三法性故。变化故者。谓随彼彼所化势力。如来化作 变化声闻。誓愿故者。谓有补特伽罗。于声闻乘已发誓愿。即建立彼以为声闻。法性故者。谓有补特伽罗。本性已 来慈悲薄弱于诸苦事深生怖畏。由此二因于利他事不深爱乐。非为是事乐处生死。彼由安住此法性故。立为声闻。 又觉法性故。谓于一切安立谛中。多分修习怖畏行转。由此因缘证得圆满。如声闻乘独觉亦尔。出无佛世而证正觉 。与此差别。即上相违三因缘故。应知菩萨。

  复次云何声闻失坏正法及毗奈耶。谓有声闻。计唯无有烦恼烧然名为寂。生大怖畏。谓我当断。我当永坏。我 当无有。譬如有人身婴热病于无病中都无识别。谓病愈时举体随灭。便生怖畏。我宁不脱如是热病。是名失坏。由 此譬喻失坏声闻当知亦尔。复次云何菩萨失坏大乘。谓有菩萨。闻一切法甚深无性。即执一切烦恼烧然自性本无。 谓已无有生死重病。譬如有人于己身中所生热病。谓为无病。于此热病不能解脱。名为失坏。由此譬喻失坏菩萨当 知亦尔。

  戊四.萨迦耶等

  问如是五事。几是萨迦耶。几非萨迦耶。答相通二种。二是萨迦耶。一非萨迦耶。真如俱不可说。如萨迦耶。 有及世间当知亦尔。

  戊五.四种真实

  问如是五事四种真实。此中何事摄几真实。答世间所成真实。道理所成真实。三事所摄。烦恼障净智所行真实 。所知障净智所行真实。二事所摄。

  戊六.四种寻思

  问如是五事四种寻思。此中何事摄几寻思。答如理作相应分别总摄四种。

  戊七.四如实智

  问如是五事四种如实遍智。此中何事摄几如实遍智。答一切皆是正智所摄。问世尊依何密意。说一切法皆无有 二。答即依如是所说五事。由俗自性说无自性。由别别相说有自性。

  戊八.密意

  问世尊依何密意说一切法皆无有二?答:即依如是所说五事,由俗自性说无自性,由别别相说有 自性。

  问世尊依何密意。说一切法皆无自性。答由依彼彼所化势力故。说三种无自性性。一相无自性性。二生无自性 性。三胜义无自性性。云何相无自性性。谓一切法世俗言说自性。云何生无自性性。谓一切行众缘所生缘力故有。 非自然有。是故说名生无自性性。云何胜义无自性性。谓真实义相所远离法。此由胜义说无自性性。如观行苾刍于 大骨聚生假胜解。不能除遣。于此骨聚胜义无自性相恒无间转。如是应知胜义无自性性。此中五事非由相无自性性 故。说无自性。然由生无竹目性性故。胜义无自性性故。随其所应说无自性。谓相名分别正智。皆由二种无自性性 。真如不由无自性性说无自性。是故世尊依此密意。于伽他中说如是。言我说一谛更无第二。

  问世尊依何密意。说一切法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答依相无自性性说如是言。

  问世尊依何密意。说一切法等于虚空。答亦依相无自性性说如是言。

  问世尊依何密意。说一切法皆如幻等。答依生无自性性。胜义无自性性如是言。

  问世尊依何密意。说等随观色乃至识有无常耶。答依相无自性性说如是言。何以故。欲说等随观常无有故。说 等随观有无常。问世尊依何密意。说等随观色乃至识皆有苦耶。答依生无自性性。及胜义无自性性。 说如是言。

  问世尊何密意。说等随观即彼皆空。答即依生无自性性。胜义无自性性。诸法由远离相无自性性。说如是言。 如依远离性说彼为空。依异相性说为无我。当知亦尔。

  问世尊依何密意。说色乃至识如理观故。审思虑故。乃至观彼非有显现。答依相无自性性说如是 言。

  问世尊依何密意。说彼虚伪不实显现。答依生无自性性及胜义无自性性。说如是言。

  问世尊依何密意。说如是言。是故今者应知是处。谓于是中眼永寂灭远离色想。乃至意永寂灭远离法想。答都 不依于无自性性。说如是言。

  问世尊依何密意。说由彼故于一切处遣一切想。帝释天等亦不能知。彼依何处而起静虑。答都不依于无自性性 说如是言。

  问世尊依何密意。说能随顺喜忧舍处眼所识色。乃至意所识法中无谛无实无无颠倒无不颠倒。复说有圣出世间 谛。答依于一切无自性性。或不依于无自性性说如是言。

  问世尊依何密意。说静虑者静虑境界。诸佛诸佛境界皆不可思议。答依于一切无自性性。或不依于无自性性。 说如是言。

  戊九.次第

  问如是五事。何缘最初立其相。乃至最后建立正智。答若无其事施设于名。不应道理。故此次第施设于名。由 此名故施设自性。施设差别。故此次第施设分别。由分别故。或分别相。或分别名。或俱分别。由此三法显杂染品 。次第圆满。从此乃容修清净品。谓即观彼所有杂染诸法真如。由正智故能正观察。能得清净。由此二种显清净品 次第圆满。是故显示如是次第。

  丙二.三自性

  丁一.初颂摄

  如是于真实义分中。已说事决择。若欲了知真实义者。于三自性复应修观。嗢南曰

  总举别分别,缘差别依止,亦微细执著,如名等执性。

  戊一.总举、别分别

  云何名为三种自性。一遍计所执自性。二依他起自性。三圆成实竹目性。云何遍计所执自性。谓随言说依假名 言建立自性。云何依他起自性。谓从众缘所生自性。云何圆成实自性。谓诸法真如。圣智所行。圣智境界。圣智所 缘。乃至能令证得清净。能令解脱一切相缚及重缚。亦令引一切力德。

  戊二.缘

  问遍计所执自性缘何应知。答缘于相名相属应知。依他起自性缘何应知。答缘遍计所执自性执应知。问圆成实 自性缘何应知。答缘遍计所执自性于依他起自性中毕竟不实应知。世尊于余经中说缘不执著遍计所执自性应知此性 者。依得清净说。一依相说。今此义中当知依相说。

  戊四.差别

  己一.前五种

  问遍计所执自性有几种。答略有五种。一遍计义自性。二遍计名自性。三遍计杂染自性。四遍计清净自性。五 遍计非杂染清净自性。

  云何遍计义自性。谓有四种。一遍计自相。二遍计差别相。三遍计所取相。四遍计能取相。遍计自相者。谓遍 计此事是色自性。乃至此事是识自性。此事是眼自性。乃至此事是法自性。遍计差别相者。谓遍计此色是可意。此 色是不可意。此色是非可意非不可意。此色是有见。此色是无见。此色是有对。此色对。此色是有漏。此色是无漏 。此色为。此色是无为。如是类差别道理。遍计此色所有差别。如色如是余蕴一切处等当知亦尔。遍计所取相者。 谓遍计此色是眼所取。此是耳鼻舌身意所取。又复遍计此受想行识是欲界所取。此是色界意所取。此是无色界意所 取。此是不系意所取。遍计能取相者。谓遍计此色是色能取。此色是声香味触能取。又复遍计此受想行识是色能取 。此是声香味触法能取。

  云何遍计名自性。谓有二种。一无差别。二有差别。无差别者。谓遍计一切一切法所有名。有差别者。谓遍计 此名为色。此名为受。此名为想。此名为行。此名为识。如是等类无量无数差别法中各各别名。云何遍计杂染自性 。谓遍计此色有贪有瞋有痴。不能远离贪痴系。又与信等一切善法而不相应。又复遍计此受此想此行此识。有贪有 瞋有痴。不能远离贪瞋痴系。又与信等一切善法而不相应。云何遍计清净自性。谓与上相违当知其相。云何遍计非 杂染清净自性。谓遍计此色是所取。此是能取。能受想行识是所取。此是能取。又于一切无记法中遍计所肴无记诸 法。

  己二.后五种

  复次遍计所执自性当知复有五种。一依名遍计义自性。二依义遍计名自性。三依名遍计名自性。四依义遍计义 自性。五依二遍计二自性。

  云何依名遍计义自性。谓遍计此色事名有色实性。此受想行识事名有受想行识实性。云何依义遍计名自性。谓 遍计此事名色或不名色。此事名受想行识。或不名受想行识。云何依名遍计名自性。谓不了色事。分别色名而起遍 计。不了受想行识事。分别受想行识名而起遍计。云何依义遍计义自性。谓不了色名。由不了名分别色事而起遍计 。不了受想行识名。由不了名分别受想行识事而起遍计。云何依二遍计二自性。谓遍计此事是色自性名之为色。此 事是受想行识自性名受想行识。

  戊五.依止

  复次遍计所执自性执当知略有二种。一加行执。二名施设执。加执当知复有五种。一贪爱加行故。二瞋恚加行 故。三合会加行故。四别离君行故。五舍随与加行故。名施设执当知复有二种。一非文字所作。二文字所作。非文 字所作者。谓执此为何物。云何此物。此物是何。此物云何。文字所作者。谓执此为此物。此物如是或色。乃至或 识或有为。或无为。或常或无常。或善或不善。或无记如是等。

  戊六.微细执著

  复次微细执著当知五种。一于无常常执。二于苦乐执。三于不净净执。四于无我我执。五于诸相中遍计所执自 性执。

  戊七.如名等执性

  己一.说五因缘

  复次由五因缘。当知愚夫如名如言于所诠事执有自性。所以者何。谓因问言。此事用何以为自性。答言此事是 色自性非是色名。或答言。此事是受想行识自性非受想行识名。复次独处空闲。精勤观察诸法自相共相。寻思此事 是色相非色名。或寻思此事是受想行识相非受想行识名。复次于此色事求色相。不能得时便生不乐。非求色名不能 得时。或于此受想行识事。寻求受想行识相。不能得时便生不乐。非求受想行识名不能得时。复次语于名转。名于 义转。此中右名能显自相义。非上能显差别相义。非此能显所取相义。非此能显能取相义。或乃至能显能取相义。 非此能显乃至自相义。若即名于自相义转。亦于乃至能取相义转者。此余诸名各别行解随义而转应不可得。此不应 理。如是复于各别义转所有名中。若名于自相义转。乃至若名于能取相义转。此名为义转耶。为于无义转耶。于有 义转且不应理。此不应。如前观五事中已辩。若于无义转者。是则此名于无相义转。其理便至。若于无相义转此非 有义。但能显示自所增益。若取增益即是执著。是故如名如言于所诠事执著自性。道理成就。

  己二.说由名缚

  复次一切愚夫于诸相中名言所缚故。当知如名如言于所诠事妄执自性。问何缘故知于诸相中名言所缚。答由理 教故。云何由理。谓若离名言于诸事中乐不可得故。若名言俱于诸事中乐可得故。是一道理。又复展转相依而生。 何以故。事为依止名言得生。名言为依事可得生故。谓诸世间要依有事方得生起名言分别。非于无事起此分别。如 是当知事为依止名言得生。如静虑者内静虑时。如如意名言作意思惟。如是如是有所知事。同分影像生起方便运转 现在前故。如是当知名言为依事可得生。又于名言修对治时。若安置心于无相界。一切诸相皆不现前。若不安心于 无相界。不随所欲。便为诸相漂转其心。由此道理当知于相名言是缚。云何由教。如世尊说。

  愚昧思凡夫,于相为言缚,牟尼脱言缚,于相得自在。

  清净见行者,安住于真智,于自性无得,不见彼所依。

  由真智清净,说彼为真明,二执不相应,故号为无二。

  又如异生于诸蕴中善知无我。虽观蕴中所建立我但是假有。非不于彼我执随转。由彼随眠未永断故。此中道理 当知亦尔。

  《瑜伽师地论》卷第七十四

  摄决择分中菩萨地之三

  丁二.第二颂摄

  复次嗢南曰

  摄无性知等,密意等所行,通达与随入,差别依为后。

  问三种自性相等五法。初自性。五法中几所摄。答都非所摄。问第二自性几所摄。答四所摄。问第三自性几所 摄。咎一所摄。问若依他起自性亦正智所摄。何故前说依他起自性缘遍计所执自性执应可了知。答彼意唯说依他起 自性杂染分非清净分。若清净分当知缘彼无执应可了知。

  复次三种自性三种无自性性。谓相无自性性。生无自性性。胜义无自性性。由相无自性性故。遍计所执自性说 无自性。由生无自性性故。及胜义无自性性故。依他起自性说无自性。非自然有性故。非清净所缘性故。唯由胜义 无自性性故。圆成实自性说无自性。何以故。何以故。由此自性亦是胜义。亦一切法无自性性之所显 故。

  问三种自性几应遍知。答一切。问几应永断。答一。问几应证得。答一。

  复次由此三种自性。一切不了义经诸隐密义皆应决了。谓诸如来秘密语言。及诸菩萨随无量教秘密语言所有要 义。皆由如是三种自性。应陏决了。问如经中说无生法忍。云何建立。答由三自性而得建立。谓由谝计所执自性故 。立本性无生忍。由依他起自性故。立自然无生忍。由圆成实自性故。立烦恼苦垢无生忍。当知此忍 无有退转。

  复次三种解脱门亦由三自性而得建立。谓由遍计所执自性故。立空解脱门。由依他起自性故。立无愿解脱门。 由圆成实自性故。立无相解脱门。

  问遍计所执自性何等智所行。为凡智耶。为圣智耶。答都非智所行。以无相故。问依他起自性何智所行。答是 二智所行。然非出世圣智所行。问圆成实自性何智所行。答唯圣智所行。

  问诸观行者通达遍计所执自性时。当言行于相耶。当言行于无相耶。答若以世间智而通达时。当言行于相。若 以出世智而通达。当言行于无相。如遍占所执自性。依他起自性圆成实自性当知亦尔。

  问若观行者如实悟入遍计所执自性时。当言陏入何等自性。答圆成实自性。问若观行者陏入圆成实竹目性时。 当言除遣何等自性。咎依他起自心生。

  问遍计所执自性有几种。答随于依他起自性中施设立自性差别所有分量。即如其量遍计所执自心生亦尔。是故 当知遍计所执自性无量差别。又于依他起自性中。当知有二种遍计所执自性执。一者随觉。二者串习习气随眠。问 依他起自性有几种。答当知如相品类差别。复有二种依他起自性。一遍计所执自性执所起。二即彼无执所起。问圆 成实自性有几种。答于一切皆一味故。圆成实自性无有安立品数差别。

  问遍计所执自性当言何所依止。答当言依止三事。谓相名分别。问依他起自性当言何所依止。答当即依遍计所 执自性执。及自等流。问圆成实自性当言何所依止。答当言无所安住无所依止。

  丁三.第三颂摄

  复次嗢南曰

  若无有作业,微细等无体,生执等了知,染若喻分别。

  问若无遍计所执自性当有何过。答于依他起自性中。应无名言无名言执。此若无者。应不可知杂染清净。问若 无依他起自性。当有何过。答不由功用。一切杂染皆应非有。此若无者。应无清净而可了知。问若无圆成实自性。 当有何过。答一切清净品皆应不可知。

  问遍计所执自性能为几业。答五。一能生依他起自性。二即于彼性能起言说。三能生补特伽罗执。四能生法执 。五能摄受彼二种执习气重。问依他起自性能为几业。答亦五。一能生所有杂染法性。二能为遍计所执自性及圆成 实自性所依。三能为补特伽罗执所依。四能为法执所依。五能为二执习气重所依。问圆成实自性能为几业。答亦五 。由是二种五业。对治生起所缘境界性故。

  问遍计所执自性当言微细。当言耶。答当言微细。如微细难见难了当知亦尔。问依他起自性当言微细。当言耶 。答当言是然难见难了。问圆成实自当言微细。当言微细当信

  耶。答当言极微细。如极微细。极难见难了当知亦尔。

  问此三自性几是苶体能转有体。答一。问几是有骿能转有体无体。答一。问几是有体而非能转。 答一。

  问此三自性几是不生能生于生。答一。问几是生能生生不生。答一。问几是非生不能生生及不生 。答一。

  问遍计所执自心生执无执相云何应知。答此有二种。一彼觉悟执或无执。二彼随眠执或无执。若由言说假立名 字遍计诸法决定自性。当知是名彼觉悟执。若善了知唯有名者。知唯名故。非彼诸法有决定性。当知是名于彼无执 。若未拔彼习气随眠。当知于彼有随眠执。乃至未舍习气重。若永断已当知无执。问依他起自性执无执相云何应知 。答若由遍计所执自性觉悟执故。复遍计彼所成自性。是名初执。若善了知唯有众相。不遍计彼所成自性。是名无 执。若于相缚未永拔者。于诸相中有所得时。名第二执。若于相缚已永拔者。于无相界正了知故。于相无得。或于 后如其所有。而有所得当知无执。问圆成实自性执无执相云何应知。答此无有执。此界非执安足处故。若于此界未 得未触未作证中。起得触证增上慢者。当知即是遍计所执。及依他起自性上执。

  问遍计所执自性当云何知。答当正了知唯有其名。唯遍计执无相无性。无生无灭。无染无净。本来寂静自性涅 槃。非过去。非未来。非现在。非系非离系。非缚非解脱。非苦非乐。非不苦不乐。唯是一味遍一切处。皆如虚空 。以如是丢无量行相。应正了知遍计所执自性。问依他起自性当云何知。答当正了知一切所诠有为事摄。云何一切 所诠事耶。所谓蕴事。界事。处事。缘起事。处非处事。根事。业事。烦恼事。随烦恼事。生事。恶趣事。善趣事 。产生事。色类事。四大王众天事。乃至他化自在天事。梵众天事。乃至色究竟天事。空无边处事。乃至非想非非 想处事。随信行事随法行事。顺决择分善根事。见道事。修道事。预流果事。乃至阿罗汉果事。独觉事。等正觉事 。灭想受事。到彼岸事。念住事。乃至道支事。静虑无量无色定事。修想事。修随念事。解脱胜处遍处事。力无所 畏愿智不护念住大悲永害习气。诸相随好。一切种妙智。一切不共佛法事。又当了知。同于幻梦光影。谷响水月。 影像及变化等。犹如聚沫犹如水泡。犹如阳焰犹如芭蕉。如狂如醉。如害如怨。如饮尿友喻。如假子喻毒蛇箧。是 空无愿壤离无取虚伪不坚。如是等类差别无量。问圆成实自性当云何知。答当正了知。如先所说差之相。所谓真如 实际法界。如是等类无量差别。复当了知所余差别。谓无形色不可见。无所依住无所攀缘。不可显现不可了别。不 可施为不可宣说。离诸戏论无取无舍。如是等类差别无量。

  问此三自性几自非染能令他染。答一。问几唯自染。答一。问几自清净令他清净。答一。如染当 知苦亦尔。

  问遍计所执自性以何为喻。答如害如怨。问圆成实自性以何为喻。答譬如无尽大宝伏藏。

  问遍计所执自性由何故遍计。答由依他起自性故。问依他起自性由何故依他。答由因缘故。问圆成实自性由何 故圆成实。答由一切烦恼众苦所不杂染故。又由常故。问如说能取真实义慧是无分别。云何应知无分别相。为由不 作意故。为由超过彼故。为由无所有故。是彼性故。为由于所缘境作加行故。若由无作意故者。彼与如理作意相应 不应道理熟眠狂醉应成此过。若由超过彼故者。云何不与圣教相违。如说三界所有诸心心所皆是分别。若由无所有 故者。云何此慧成非心所。若由是彼性故者。云何此慧非成色自性。及非贯达相。若由于所缘境作加行故者。云何 不谤无分别慧离加行性。若如是皆不应理。云何当知无分别慧。答于所缘境离加行故。此所缘境离有无相诸法真如 。即此亦是离诸分别。由先势力所引发故。虽离加行。若于真如等持相应妙慧生时。于所缘相能现照取。是故此慧 名无分别。

  乙五.抉择威力品

  如是已说真实义分决择。由五因缘当知菩萨所有威德不可思议。何等为五。一者菩萨所有威德超过一切寻思境 故。二者菩萨所有威德世间譬喻不可得故。三者菩萨所有威德唯系属善磨莹心故。四者菩萨所有威德与不定地心一 向不同分故。五者菩萨所有威德一向系属定地心故。

  乙六.抉择成熟品

  复次于大乘中有十法行。能令菩萨成熟有情。何等为十。谓于大乘相应菩萨藏摄契经等法。书持供养惠施于他 。若他正说恭敬听闻。或自玩读或复领受。受已广音而为讽诵或复为他广说开示。独处空闲思量观察随入修相。问 如是十种法行。几是能生广大福德道。答一切。问几是加行道。答一。谓第九。问几净障道。答一。谓第十。如是 种类余决择文更不复现。

  乙七.抉择菩提品

  丙一.大菩提

  复次如闻所成地摄大乘中说。大菩提由五种相应。当了知。谓自性故。功能故。方便故。转故。还故。而未分 别。今当解释。

  丁一.自性

  云何大提自性。谓胜声闻独觉转依。当知此转依复有四种相。一生转所依相。二不生转所依相。三善观察所知 果相。四法界清净相。生转所依相者。谓佛相续出世间道生转所依。若不尔不得此转依。此道应当不生不转。若远 离彼而有此事。未转依时先应有此。不生转所依相者。谓一切烦恼及诸习气不生转所依。若不尔不得此转依。一切 烦恼及诸习气便有众缘和合不生不转应不可得。善观察所知果相者。谓此转依是善通达所知真实。所知真如果。若 不尔诸佛自性应更观察。更有所断。更有所灭。法界清净相者。谓此转依已能除遣一切相故。是善清净法界所显。 若不尔此应无常。应可思议。然此转依是常住相不可思议。

  复次此不可思议说名无二。由五种相应当了知。一由自性故。二由处故。三由住故。四由一性异性故。五由成 所作故。

  云何由自性故。不可思议。谓或即色或离色。如是不可思议。或即受想行识。或离受想行识。如是不可思议。 或即地界或离地界。口是不可思议。或即水界火界风界或离水界火界风界。如是不可思议。或即眼处或离眼处。如 是不可思议。或即耳鼻舌身意处。或离耳鼻阜身意处。如是不可思议。或有或非有。如是不可思议。

  云何由处故不可思议。谓或在欲界或离欲界。如是不可思议。或在色界无色界。或离色界无色界。如是不可思 议。或在人中或离人中。或在天上或离天上。如是不可思议。或在东方或离东方。或在南西北方上下方维或离南西 北方上下方维。如是不可思议。

  云何由住故不可思议。谓安住如是如是色类乐住。如是不可思议。安住如是如是色类奢摩他住。如是不可思议 。安住有心住。如是不可思议。安住无心住。如是不可思议。安住如是色类圣住。如是不可思议。安住如是色类天 住梵住。如是不可思议。

  云何一性异性不可思议。谓一切佛同安住一无漏界中。为是一性。为是异性。如是不可思议。

  云何成所作故不可思议。谓如是如是如来同界同智势力勇猛住无漏界。依此转依能作一切有情义利。如是不可 思议。此复二因缘故当知不可思议。谓离言说义故。及过语言道故不可思议。又出世间故。无有世间能为譬喻。是 故不可思议。

  丁二.功能

  云何功能。谓若略说有十自在。说名功能。谓寿自在等如本地分已说。

  丁三.加行

  云何加行。谓若略说有四种化说名加行。一未成熟有情令成熟故。作菩萨行化。二已成熟有情令解脱故。于三 千大千世界百拘胝赡部洲中。同于一时方便摄受如来之化。三即为彼所化有情作声闻化。四即为彼所化有情作独觉 化。当知一切诸佛世尊于此四种变化十事中。遍方界功能无碍。

  丁四.转

  云何为转。当知此转略有二种。一权时转。二毕竟转。权时转者。谓诸有情乃至未成熟。未解脱来诸佛世尊有 变化转。毕竟转者。谓如无尽不可思议诸佛自性大光明转。如是能作一切有情所作事转。

  丁五.还

  云何为还。当知此还亦有二种。一权时还。二毕竟还。权时者。谓所化有情已成熟已解脱故。从此无间诸佛世 尊现般涅槃。非毕竟灭。毕竟还者。当知烦恼及诸习气毕竟尽故。彼所依处众苦亦尽。

  丙二.如来

  丁一.赞叹饶益

  云何能赞叹者于如来所能作饶益。谓随所赞叹但行自利。非由赞叹于如来所有异所作犹如造瓶。何以故。如来 隐善极少欲故。复有二种于如来所称扬赞叹甚希奇法。一令赞叹者纯行自利生无量福。二于远离一切所求诸如来所 作饶益。谓于如来所如如赞叹。如是如是摄受自利。如如摄受自利。如是如是台以供养摄受如来。由此因缘生极广 大无尽福聚。又诸如来有二种事。一不可意事。二可意事。

  丁二.六相饶益

  复次由六种相当知略摄如来功德。一圆满。二无垢。三不动。四无等。五能作有情利益事业。六 功能。

  云何圆满。谓诸如来成就三界及出世间一切功德。彼出世间所有功德超过一切语言行路。是故如来一切歌咏所 不能及。由此因缘应赞叹。云何无垢。谓诸功德有七种垢。一欲。二见。三疑。四慢。五憍。六随眠。七悭。彼于 如来一切永无。何以故。由诸如来所有功德不求他知。谓欲令他知我成就如是功德。又于此德无执著见。又于此德 无有疑惑为功德耶为过失耶。又不以己所有功德与他挍量。又不观己所有功德憍醉掉举生欣生喜。非彼功德为诸烦 恼之所随眠。永害烦恼并习气故。又于功德无悭心。谓勿令他同所证得。

  云何不动。谓诸外道不能动故。一切魔军不能动故。一切盗贼不能夺故。一切亲属不能坏故。一切国王不能坏 故。火水风大不能变故。寿命虽尽亦无退故。由诸如来功德无尽。是故不动。

  云何无等。谓诸如来所有功德极广大故。极尊胜故。极众多故。大威力故。若净不净一切有情无与等者。是故 苶等。

  云何能作有情利益事业。谓舍所得广大无罪所有安乐。方便示现利他加行。是故能作利益他事。

  云何功能。谓于所作利有情事。不待作愿而圆证故。彼加行智为亲属故。于彼恒时而专志故。

  丁三.料简归依

  复次由五因缘。当知诸天非所归依。何等为五。一由形相故。二由自性故。三由作业故。四由法尔故。五由因 果故。

  云何诸天由形相故。非所归依。谓由不现见无交议故。由形暴恶有怖畏故。由习放逸有贪爱故。由舍利他无悲 愍故。由不了知作与不作。于真实义不通达故。云何如来由形相故是真归依。谓由现见有交议故。由形憺怕无怖异 故。由无纵逸离贪爱故。由常不舍利有情事有悲愍故。由善了知作与不作。于真实义善通达故。复由五相唯有如来 是真归依。何等为五。一为利益一切有情取菩提故。二能善转正法眼故。三于恩怨诸有情所等心利故。四舍一切家 宅亲属摄受贪爱根寂静故。五能善解一切疑故。

  云何诸天由自性故。非所归依。谓彼诸天漏所随故。性非调善能调御他不应道理。如来永离一切漏故。其性调 善故。能调御一切有情。

  云何诸天由作业故。非所归依。谓彼诸天受用诸欲安住为业。损害有情恶业可得。如来广大无垢静虑安住为业 。能作有情利益为业。

  云何诸天由法尔故。非所归依。谓诸世间及出世间吉祥盛事一切皆依自功力故。若离功力。虽于诸天极申敬事 。亦不能得。虽不敬事。但作功力必能得故。

  云何诸天由因果故。非所归依。谓诸天身为由能感天业所得。为由供养诸天故得。为无因得。若由能感天业得 者。但应归依自所作业。非彼诸天。若无因得。应归无因。不应归天。若由供养诸天故。得此诸天身。为当但用供 养为因。为天为俱。若唯供养天应唐捐随所供养应感天身。若但由天供养徒设。虽不供养天应令彼获得大天身。若 言俱甲。谓以供养摄降诸天随所思愿皆令果遂。若尔七种所思果遂不决定故。不应道理。谓供养缘于所摄受。诸信 解者于信解缘。于信解事。于能往趣最胜天身。于能果遂最胜富乐。于能灭坏阿素洛等所有怨敌。及 于徒没。

  复次有四清净。一名清净。二语清净。三自性清净。四形相清净。又此形相有大威德。断诸疑网。能善记别。 难化能化。天人所归善能诲导。证出离性制诸外道。

  乙八.力种性品

  丙一.具多胜解摄

  复次云何当知色想事。色等施设是假名有非实物有。谓诸名言熏习之想所建立识。缘色想事计为色性。此性非 实物有。非胜义有。是故如此色等想法真实有。唯是遍计所执自性。当知假有。若遣名言熏习之想所建立识。如其 色等想事缘。离言说性。当知此性是实物有。是胜义有。佌中道理言论成立。如菩萨地应知。若诸名言熏习之想所 建立识。缘遍计执自性为境。即说此性非内非外。非二中间少有可得。非已生。非当生。正生。非已灭。非当灭。 非正灭。本来静自性涅槃。何以故。此唯假有非胜义有故。若离名言诸法自性。当知此性凡夫所生邪执为缘。已生 当生正生已灭当灭正灭。若未永断未遍知便成杂染。若已永断已遍知。乃成清净。

  丙二.求闻正法摄

  复有四法能令菩萨摄正多闻。谓多闻持。多闻证。多闻果。多闻净。如其次第菩提愿。事善友。思择力。住空 闲。应知其相。问诸菩萨意乐界云何。答于诸佛法信解有性所显。问诸菩萨增上意乐界云何。答于诸佛法信解有德 所显故。问诸菩萨胜解界云何。答于诸佛法信解可得所显故。问诸菩萨愍云何。答于苦现前诸有情所随生愍伤故。 问诸菩萨悲云何。答于苦因现前诸有情所随生悲哀故。问诸菩萨慧云何。答于所知境通达如所有性故。问诸菩萨智 云何。答于所知境通达所有性故

  丙三.于法正思维

  复有三种思惟过患。谓一究竟思惟。非处思惟。颠倒思惟。

  乙九.抉择施等六品

  丙一.广说施戒

  丁一.施

  复次如诸菩萨所行惠施当知。此施由七种相乃得清净。谓施物清净。戒清净。见清净。心清净。语清净。智清 净。垢清净。如是清净当知一切皆有十相。云何施物清净十相。一广大施。谓众多差别故。二平等施。谓无增无减 故。三应时施。谓当彼所乐故。四上妙施。谓色等具足故。五清净施。谓非不净物所杂秽故。六如法施。谓无罪相 应故。七随乐施。谓随求者所爱乐故。八利益施。谓随彼所直故。九或顿或渐施。谓观彼求者故。十无间施。谓无 断绝故。

  云何戒清净十相。一发勤精进所获财物而用惠施。二自手臂力所致财物而用惠施。三离垢污物而用惠施。四如 法而施。五如法所得而用惠施。六息除诸恶而行惠施。七调伏诸根而行惠施。八殷重恭敬而行惠施。九自手而施。 十于己仆从先行因心养。然后惠施他来求者。

  云何见清净十相。一不计度我能行施施为我所而行惠施。二不将己挍量于他。谓我是胜是等是劣而行惠施。三 不观他当有反报而行惠施。四不观察当来有胜殊妙富乐而行惠施。五不观施全无有果而行惠施。六不观施不相似果 而行惠施。七不观施有颠倒果而行惠施。八不观杀害为伴侣善而行惠施。九不观奇变吉祥之相而行惠施。十不为世 间声誉称赞而行惠施。

  云何心清净十相。一怜爱心而行它施谓任自性于诸有情。二珍宝心而行惠施。谓于施所。三平等心而行惠施。 谓于怨亲及中庸所。四调伏垢心而行惠施谓于悭垢及蓄积垢。当知不施于他名为悭垢。自不受用名蓄积垢。五欣乐 心而行惠施。谓由七相。一于未来求者发喜乐心故。二于已来求者初见便生净信心故。三于正施时生悦豫心故。四 生静定心故。五生无足心故。六生不恼害意趣心故。七施已无追悔心故。六忍辱心而行惠施。谓于求者强遮障中能 堪忍故。及无厌倦故。七以心而行惠施。谓于恼害者。八以悲心而行惠施。谓于有苦者。九以喜心而行惠施。谓于 有功德者。十以舍心而行惠施。谓于亲友所。

  云何语清净十相。一先于施恣彼乞者。二彼若至时称善来进。三远离嚬蹙平面而视。舒颜含笑先言问讯。四以 柔软言共申谈论安慰乞者。五从此无间言当施汝可爱财物欣庆斯施。六正发施言。吾今惠汝。七彼若遮障从容分布 不出言。八于乞求者若对若背不毁不呰亦无论。说若无施物正言词谢许得随与。十于乞求者。终不对面呵责驱逐轻 笑戏弄。亦不令其改容怀愧。

  云何智清净十相。一由惠施智清净。二由求者智清净。三由施物智清净。四由施加行智清净。五由以施成熟有 情智清净。六由方便善巧智清净。七由诸欲过患智清净。八由除垢智清净。九由于友远离摄受智清净。十由隐覆六 方智清净。

  一由惠施智清净者。谓于施异名。于施体相。于施训辞。于施差别。皆如知而行惠施。二由求者智清净者。谓 于一切有情皆住福田觉而行惠施。于诸胜劣有得有失怨恩等所。能善了知随来求者所乐差别而行施故。又先以诸所 财物。遍于一切有情之类意乐而舍。若诸求者自然取时皆生随喜。三由施物智清净者。谓于一切工巧业处智善巧故 。速疾能集所有财物而用惠施。或由善根之所摄受。谓于前生或现法受所感财物而用惠施。或发神通或由法受所致 财物而用惠施。或休积集所有财物而用惠施。如劝导他或任彼务。四由施加行智清净者。谓于施加行能善了知。不 令求者身心劳倦。自心无染而行惠施。善能分布施来求者。施贫匮者。施无依者。施恶行者。施妙行者。施自仆从 。谓若贫乏中财大财随其所应如轨行施。非不如轨。施成熟有情智清净者。谓善了知施。能成熟诸有情已而行惠施 。以所施物与诸大众普共行施。亦令大众生无量福。又于贫穷乐行施者。以己财物分布与之令其行施。或有不贫内 怀悭虽欲惠施。而不能用自财布施。即以财物与之令施。或于佛法及僧田中欲有所作。便以财物弃舍与之令彼造作 。由此因缘于二门中生无量福。六由方便善巧智清净者。谓或由教导令行惠施。或强力逼令行惠施。或领彼恩令行 惠施。或由生故令行惠施。或由神力而行惠施。或由生故令行惠施。或由神力而行惠施。七由诸欲过患智清净者。 谓于诸欲所有过患。如实知已而行惠施。谓于苦蕴中或时了知二种过患。一者现法。二者后法。或时了知五种过患 。谓如五种过患经说。或时了知六种过患。谓此诸欲是怖增语如是等类。广说是经。或时了知七种过患。谓知诸欲 无常虚伪诳妄失法譬如幻事惑乱愚夫。或时了知八种过患。谓知诸欲如朽骸骨。如经广说。乃至犹如树端熟果。八 由除垢智清净者。谓于除遣十四垢业。如实知已而行惠施。此如尸佉落迦经说九由于友远离摄受智清净者。谓能善 知远离四种恶友摄受四种善友而惠施。此亦如尸佉落迦经说。十由隐覆六方智清净者。谓隐覆六方而行惠施。此亦 知尸佉落迦经说。

  云何垢清净十相。一远离懈怠垢而行惠施。谓或内或外。或近或远。或身疲倦或不疲倦。或身劣或不羸劣。而 常惠施。二远离贪垢而行惠施。谓于财物。三远离瞋垢而惠施。谓于求者。四远离痴垢而行惠施。谓于因果。五远 离障垢而行惠施。言障垢者。谓四种障。一不串习。二匮乏。三耽

  。四观果。六善分布而行惠施。此即远离非道理垢。谓贫乏者于自仆从。若中财者即于彼所及贫苦所。若大财 者即于彼所。亦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