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师地论》卷第四十一

  本地分中菩萨地第十五初持瑜伽处戒品第十之二

  癸二.广显二戒所摄事项

  子一.住摄受善法戒

  丑一.施渐次摄

  如是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于有违犯及无违犯是染非染软中上品。应当了知。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 于日日中若于如来或为如来造制多所。若于正法或为正法造经卷所。谓诸菩萨素怛缆藏摩怛理迦。若于僧伽。谓十 方界已入大地诸菩萨众。若不以其或少或多诸供养具而为供养。下至以身一拜礼敬。下至以语一四句颂赞佛法僧真 实功德。下至以心一清净信随念三宝真实功德。空度日夜。是名有犯有所违越。若不恭敬懒惰懈怠而违犯者。是染 违犯。若误失念而违犯者。非染违犯。无违犯者。谓心狂乱。若已证入净意乐地常无违犯。由得清净意乐菩萨。譬 如已得证净苾刍恒时法尔于佛法僧以胜供具承事供养。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有其大欲而无喜足。于诸利养 及以恭敬生著不舍。是名有犯有所违越。是染违犯。无违犯者。谓为断彼生起乐欲。发勤精进摄彼对治。虽勤遮遏 而为猛利性惑所蔽。数起现行。

  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见诸耆长有德可敬同法者来。憍慢所制怀嫌恨心怀恚恼心。不起承迎不推胜座。 若有他来语言谈论庆慰请问。憍慢所制怀嫌恨心怀恚恼心不称正理发言酬对。是名有犯有所违越。是染违犯。非憍 慢制无嫌恨心无嫌恨心无恚恼心。但由懒惰懈怠忘念无记之心。是名有犯有所违越非染违犯。无违犯者。谓遭重病 。或心狂乱。或自睡眠。他生觉悬而来亲附。语言谈论庆慰请问。或自为他宣说诸法论义决择。或复与余谈谈庆慰 。或他说法论义决择属耳而听。或有违犯说正法者。为欲将护说法者心。或欲方便调彼伏彼出不善处安立善处。或 护僧制。或为将护多有情心而不酬对皆无违犯

  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他来延请。或往居家或往余寺。奉施饮食及衣服等诸资生具。憍慢所制怀嫌恨心 怀恚恼心。不至其所不受所请。是名有犯有所违越。是染违犯。若由懒惰懈怠忘念无记之心。不至其所不受所请。 是名有犯有所违越。非染违犯。无违犯者。或有疾病。或无气力。或心狂乱。或处悬远。或道有怖。或欲方便调彼 伏彼出不善处安立善处。或余先请。或为无间修诸善法欲护善品令无暂废。或为引摄未曾有义。或为所闻法义无退 。如为所闻法义无退。论义决择当知亦尔。或复知彼怀损恼心诈来延请。或为护他多嫌恨心。或护僧制不至其所不 受所请。皆无违犯。

  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他持种种生色可染末尼真珠琉璃等宝。及持种种众多上妙财利供具。殷勤奉施。 由嫌恨心或恚恼心违拒不受。是名有犯有所违越。是染违犯。舍有情故。若由懒惰怠忘念无记之心违拒不受。是名 有犯有所违越。非染违犯。无违犯者。或心狂乱。或观受已心生染著。或观后时彼定追悔。或复知彼于施迷乱。或 知施主随舍随受由是因缘定当贫匮。或知此物是僧伽物窣堵波物。或知此物劫盗他得。或知此物由是因缘多生过患 。或杀或缚或罚或黜或嫌或责。违拒不受。皆无违犯

  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他来求法。怀嫌恨心怀恚恼心。嫉妒变异不施其法。是名有犯有所违越。是染违 犯。若由懒惰懈怠忘念无记之心不施其法。是名有犯有所违越非染违犯。无违犯者。谓诸外道伺求过短。或有重病 或心狂乱。或欲方便调彼伏破出不善处安立善处。或于是法未善通利。或复见彼不生恭敬无有羞愧以恶威仪而来听 受。或复知彼是钝根性于广法教得法究竟深生怖畏当生邪见增加邪执衰损恼坏。或复知彼法至其手转布非人。而不 施与皆无违犯。

  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于诸暴恶犯戒有情。怀嫌恨心怀恚恼心由彼暴恶犯戒为缘。方便弃舍不作饶益。 是名有犯有所违越。是染违犯。若由懒惰懈怠弃舍。由忘念故。不作饶益。是名有犯有所违越。非染违犯。何以故 。非诸菩萨于净持戒身语意业寂静现行。诸有情所起怜愍心欲作饶益。如于暴恶犯戒有情于诸苦因而现转者。无违 犯者。谓心狂乱。或欲方便调彼伏彼。广说如前。或为将护多有情心。或护僧制方便弃舍不作饶益。 皆无违犯

  丑二.戒渐次摄

  寅一.于诸遮罪

  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如薄伽梵。于别解脱毗奈耶中。将护他故建立遮罪。制诸声闻令不造作。诸有情 类未净信者令生净信。已净信者令倍增长。于中菩萨与诸声闻。应等修学无有差别。何以故。以诸声闻自利为胜。 尚不弃舍将护他行。为令有情未信者信。信者增长学所学处。何况菩萨利他为胜。

  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如薄伽梵。于别解脱毗奈耶中。为令声闻少事少业少悕望住建立遮罪。制诸声闻 令不造作。于中菩萨与诸声闻不应等学。何以故。以诸声闻自利为胜不顾利他。于利他中少事少业少悕望住可名为 妙。非诸菩萨利他为胜。不顾自利于利他中少事少业少悕望住得名为妙如是菩萨为利他故。从非亲里长者居士婆罗 门等及恣施家。应求百千种种衣服。观彼有情有力无力。随其所施如应而受。如说求衣求●亦尔。如求衣●。如是 自求种种丝缕令非亲里为织作衣。为利他故应畜种种憍世耶衣诸坐卧具事。各至百。生色可染百千俱胝。复兴是数 亦应取积。如是等中少事少业少悕望住制止遮罪。菩萨不与声闻共学。安住净戒律仪菩萨。于利他中怀嫌恨心怀恚 恼心。少事少业少悕望住。是名有犯有所违越。是染违犯。若有懒惰懈怠忘念无记之心。少事少业少悕望住。是名 有犯有所违越非染违犯

  寅二.于诸性罪

  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善权方便为利他故。于诸性罪少分现行。由是因缘于菩萨戒所违犯生多功德。谓 如菩萨见劫盗贼为贪财故欲杀多生。或复欲害大德声闻独觉菩萨。或复欲造多无间业。见是事已发心思惟。我若断 彼恶众生命堕那落迦。如其不断。无间业成当受大苦。如是菩萨意乐思惟。于彼众生或以善心或无记心。知此事已 为当来故深生惭愧。以怜愍心而断彼命。由是因缘于菩萨戒无所违犯生多功德。

  又如菩萨见有增加增上宰官上品暴恶于诸有情无有慈愍专行逼恼。菩萨见已起怜愍心。发生利益安乐意乐。随 力所能若废若黜增上等位。由是因缘于菩萨戒无所违犯生多功德。

  又如菩萨见劫盗夺他财物。若僧伽物窣坡波物。取多物已执为己有纵情受用。菩萨见已起怜愍心。于彼有情发 生利益安乐意乐。随力所能逼而夺取。勿令受用如是财。故当受长夜无义无利。由此因缘所夺财宝。若僧伽物还复 僧伽。窣堵波物还窣堵波。若有情物还复有情。又见众主或园林主。取僧伽物窣堵波物言是己有纵情受用。菩萨见 已思择彼恶起怜愍心。勿令因此邪受用业当受长夜无义无利。随力所能废其所主。菩萨如是虽不与取。而无违犯生 多功德。

  又如菩萨处在居家。见有母邑现无系属习淫欲法继心菩萨求非梵行。菩萨见已作意思惟勿令心恚多生非福。若 随其欲便得自在。方便安处令种善根。亦当令其舍不善业。住慈愍心行梵行。虽习如是秽染之法。而无所犯多生功 德。出家菩萨为护声闻圣所教诫令不坏灭。一切不应行非梵行。

  又如菩萨为多有情解脱命难囹圄缚难刖手足难劓刵耳剜眼等难。虽诸菩萨为自命难亦不正知说于妄语。然为救 脱彼有情故。知而思择故说妄语。以耍言之。菩萨唯观有情义利非无义利。自无染心唯为饶益诸有情故。覆想正知 而说异语。说是语时于菩萨戒无所违犯生多功德。

  又如菩萨见诸有情为恶朋友之所摄受亲爱不舍。菩萨见已起怜愍心。发生利益安乐意乐。随能随力说离间语。 令离恶友舍相亲爱。勿令有情由近恶友当受长夜无义无利。菩萨如是以饶益心说离间语。乖离他爱无所违犯生多功 德。

  又如菩萨见诸有情为行越路非理而行。出鹿恶语猛利诃摈。方便令其出不善处安立善处。菩萨如是以饶益心。 于诸有情出鹿恶语。无所违犯生多功德。

  又如菩萨见诸有情信乐倡伎吟咏歌讽。或有信乐王贼饮食淫荡街衢无义之论。菩萨于中皆悉善巧。于彼有情起 怜愍心。发生利益安乐意乐。现前为作绮语。相应种种倡伎咏歌讽王贼饮食淫衢等论。令彼有情欢喜。引摄自在随 属。方便奖导出不善处安立善处。菩萨如是现行绮语。无所违犯生多功德

  寅三.其他

  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生起诡诈虚谈现相。方便研求假利求利。味邪命法无有羞耻坚持不舍。是名有犯 有所违越。是染违犯。无违犯者。若为除遗生起乐欲发勤精进。烦恼炽盛蔽抑其心时时现起。

  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为掉所动心不寂静不乐寂静。如此诸缘。是名有犯有所违越。是染违犯。若忘念 起。非染违犯。无违犯者。若为除遣生起乐欲。广说如前。若欲方便解他所生嫌恨令息。若欲遣他所生愁恼若他性 好加上诸事。方便摄受敬慎将护。随彼而转。若他有情猜阻菩萨。内怀嫌恨恶谋憎背。外现欢颜表内清净。如是一 切皆无违犯。

  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起如是见立如是论。菩萨不应忻乐涅槃。应于涅桨而生厌背。于诸烦恼及随烦恼 。不应怖畏而求断灭。不应一向心生厌离。以诸菩萨三无数劫流转生死求大菩提。若作此说。是名有犯有所违越。 是染违犯。何以故。如诸声闻于其涅槃忻乐亲近。于诸烦恼及随烦恼深心厌离。如是菩萨于大涅槃忻乐亲近。于诸 烦恼及随烦恼深心厌离。其倍过彼百千俱胝。以诸声闻唯为一身证得义利勤修正行。菩萨普为一切有情证得义利。 勤修正行。是故菩萨当勤修集无杂染心。于有漏事随顺而行。成就胜出诸阿罗汉无杂染法

  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于自能发不信重言。所谓恶声恶称恶誉不护不雪。其事若实而不避护。是名有犯 有所违越。是染违犯。若事不实而不清雪。是名有犯有所违越。非染违犯。若他外道若他憎嫉若自出家。因行乞行 因修善行谤声流布。若忿蔽者若心倒者谤声流布。皆无违犯。

  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见诸有情应以种种辛楚加行猛利加行而得义利护其忧恼而不现行。是名有犯有所 违越。非染违犯。无违犯者。观由此缘于现法中少得义利多生忧恼

  丑三.忍渐次摄

  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他骂报骂他瞋报瞋。他打报打他弄报弄。是名有犯有所违越。是染 违犯。

  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于他有情有所侵犯。或自不为彼疑侵犯。由嫌嫉心由慢所执。不如理谢而生轻舍 。是名有犯有所违越。是染违犯。若由懒惰懈怠放逸不谢轻舍。是名有犯有所违越。非染违犯。无违犯者。若欲方 便调彼伏彼出不善处安立善处。若是外道。若彼悕望要因现行非法有罪方受悔谢。若彼有情性好斗诤。因悔谢时倍 增愤怒。若复知彼为性堪忍体无嫌恨。若必了他因谢侵犯深生羞耻。而不悔谢。皆无违犯。

  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他所侵犯。彼还如法平等悔谢。怀嫌恨心欲损恼彼不受其谢。是名有犯有所违越 。是染违犯。虽复于彼无嫌恨心不欲损恼。然由禀性不能堪忍故不受谢。亦名有犯有所违越。是染违犯。无违犯者 。若欲方便调彼伏彼。广说一切如前应知。若不如法不平等谢。不受彼谢亦无违犯。

  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于他怀忿相续坚持生已不舍。是名有犯有所违越。是染违犯者。为断彼故。生起 乐欲。广说如前

  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贪著供事增上力故。以爱染心管御徒众。是名有犯有所违越。是染违犯。无违犯 者。不贪供侍无爱染心管御徒众。

  丑四.精进渐次摄

  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懒懈懈怠耽睡眠乐卧乐倚乐。非时非量。是名有犯有所违越。是染违犯。无违犯 者。若遭疾病若无气力行路疲极。若为断彼生起乐欲。广说一切如前应知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怀爱染心谈 说世事虚度时。是名有犯有所违越。是染违犯。若由忘念虚度时日。是名有犯有所违越是染违犯。若由忘念虚度时 日。是名有犯有所违越。非染违犯。无违犯者。见他谈说。护彼意故。安住正念须臾而听。若事希奇或暂问他或答 他问无所违犯

  丑五.静虑渐次摄

  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为令心住欲定其心。心怀嫌恨憍慢所持。不诣师所求请教授。是名有犯有所违越 。是染违犯。懒惰怠而不请者。非染违犯。无违犯者。若遇疾病若无气力。若知其师颠倒教授。若自多闻自有智力 能令心定。若先已得所应教授而不请者。无所违犯

  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贪欲盖忍受不舍。是名有犯有所违越。是染违犯。无违犯者。若为断彼生起乐欲 发勤精进。烦恼猛利蔽抑心故时时现行。如贪欲盖如是。瞋恚惛沈睡眠掉举恶作。及与疑盖当知亦尔 。

  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贪味静虑于味静虑见为功德。是名有犯有所违越。是染违犯。无违犯者。若为断 彼生起乐欲广说如前

  丑六.慧渐次摄

  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起如是见立如是论。菩萨不应听声闻乘相应法教。不应受持不应修学。菩萨何用 于声闻乘相应法教听闻受持精勤修学。是名有犯有所违越。是染违犯。何以故。菩萨尚于外道书论精勤研究。况于 佛语。无违犯者。为令一向习小法者舍彼欲故。作如是说

  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于菩萨藏未精研究。于菩萨藏一切弃舍。于声闻藏一向修学。是名有犯有所违越 。非染违犯

  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现有佛教于佛教中未精研究。于异道论及诸外论精勤修学。是名有犯有所违越。 是染违犯。无违犯者。若上聪敏若能速受。若经久时能不忘失。若于其义能思能达。若于佛教如理观察。成就俱行 无动觉者。于日日中常以二分修学佛语。一分学外。则无违犯。

  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越菩萨法。于异道论及诸外论研求善巧。深心实玩爱乐味著。非如辛药而习近之 。是名有犯有所违越。是染违犯

  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闻菩萨藏。于甚深处最胜甚深真实法义诸佛菩萨难思神力。不生信解憎背毁谤。 不能引义不能引法非如来说。不能利益安乐有情。是名有犯有所违越。是染违犯。如是毁谤或由自内非理作意。或 随顺他而作是说。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若闻甚深最甚深处心不信解。菩萨尔时应强信受。应无谄曲应如是 学。我为非善盲无慧目。于如来眼随所宣说于诸如来密意语言而生诽谤。菩萨如是自处无知仰推如来于诸佛法无不 现知。等随观见。如是正行无所违犯。虽无信解然不诽谤。

  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于他人所有。染爱心有瞋恚心。自赞毁他。是名有犯有违越。是染违犯。无违犯 者。若为摧伏诸恶外道。若为住持如来圣教。若欲方便调彼伏彼。广说如前。或欲令其未净信者发生净信。已净信 者倍复增长

  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闻说正法论议决议。憍慢所制怀嫌恨心怀恚恼心而不往听。是名有犯有所违越。 是染违犯。若为懒惰懈怠所蔽而不往听。非染违犯。无违犯者。若不觉知。若有疾病。若无气力。若知倒说。若为 护彼说法者心。若正了知彼所说义。是数所闻所持所了。若已多闻具足闻持其闻积集。若欲无间于境住心。若勤引 发菩萨胜定。若自了知上品愚钝其慧钝浊。于所闻法难受难持难于所缘摄心令定。不往听者。皆无违 犯

  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于说法师故思轻毁。不深恭敬嗤笑调弄。但依于文不依于义。是名有犯有所违越 。是染违犯

  子二.住饶益有情戒

  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于诸有情所应作事。怀嫌恨心怀恚恼心不为助伴。谓于能办所应作事。或于道路 若往若来。或于正说事业加行。或于掌护所有财宝。或于和好乖离诤讼。或于吉会或于福业不为助伴。是名有犯有 所违越。是染违犯。若为懒惰懈怠所蔽不为助伴。非染违犯。无违犯者。若有疹疾若无气力。若了知彼自能成办。 若知求者自有依怙。若知所作能引非义能引非法。若欲方便调彼伏彼。广说如前。若先许余为作助伴。若转请他有 力者助。若于善品正勤修习不欲暂废。若性愚钝于所闻法难受难持。如前广说。若为将护多有情意。若护僧制不为 助伴。皆无违犯

  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见诸有情遭重疾病。怀嫌恨心怀恚恼心不往供事。是名有犯有所违越。是染违犯 。若为懒惰懈怠所蔽不往供事。非染违犯。无违犯者。若自有病若无气力。若转请他有力随顺令往供事。若知病者 有依有怙。若知病者自有势力能自供事。若了知彼长病所触堪自支持。若为勤修广大无上殊胜善品。若欲护持所修 善品令无间缺。若自了知上品愚钝其慧钝浊于所闻法难受难持。难于所缘摄心令定。若先许余为作供事。如于病者 。于有苦者为作助伴。欲除其苦当知亦尔

  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见诸有情为求现法后法事故广行非理。怀嫌恨心怀恚恼心。不为宣说如实正理。 是名有犯有所违越。是染违犯。若由懒惰懈怠所蔽不为宣说。非染违犯。无违犯者。若自无知若无气力。若转请他 有力者说。若即彼人自有智力。若彼有余善友摄受。若欲方便调彼伏彼。广说如前。若知为说如实正理起嫌恨心若 发恶言若颠倒受若无爱敬。若复知彼性弊●悷。不为宣说。皆无违犯。

  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于先有恩诸有情所。不知恩惠不了恩惠。怀嫌恨心不欲现前如应酬报。是名有犯 有所违越是染违犯。若为懒惰懈怠所蔽不现酬报。非染违犯。无违犯者。勤加功用无力无能不获酬报。若欲方便调 彼伏彼。广说如前。若欲报恩而彼不受。皆无违犯

  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见诸有情堕在丧失财宝眷属禄位难处。多生愁恼。怀嫌恨心不往开解。是名有犯 有所违越。是染违犯。若为懒惰懈怠所蔽不往开解。非染违犯。无违犯者。应知如前。于他事业不为 助伴

  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有饮食等资生众具。见有求者来正悕求饮食等事。怀嫌恨心怀恚恼心而不给施。 是名有犯有所违越。是染违犯。若由懒惰懈怠放逸不能施与。非染违犯。无违犯者。若现无有可施财物。若彼悕求 不如法物所不宜物。若欲方便彼伏彼。广说如前。若来求者王所匪宜将护王意。若护僧制而不惠施皆 无违犯

  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摄受徒众怀嫌恨心。而不随时无倒教授无倒教诫。知众匮乏。而不为彼从诸净信 长者居士婆罗门等。如法追求衣服饮食诸坐卧具病缘医药资身什物随时供给。是名有犯有所违越。是染违犯。若由 懒惰懈怠放逸。不往教授。不往教诚。不为追求如法众具。非染违犯。无违犯者。若欲方便调彼伏彼。广说如前。 若护僧制若有疹疾。若无气力不任加行。若转请余有势力者。若知徒众世所共知有大福德。各自有力求衣服等资身 众具。若随所应教授教诫。皆已无倒教授教诫。若知众内有本外道为窃法故。来入众中无所堪能不可调伏。皆无违 犯

  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怀嫌恨心于他有情不随心转。是名有犯有所违越。是染违犯。若由懒惰懈怠放逸 不随其转。非染违犯。无违犯者。若彼所爱非彼所宜。若有疾病若无气力不任加行。若护僧制若彼所受虽彼所宜。 而于多众非宜非爱。若为降伏诸恶外道。若欲方便调彼伏彼。广说如前不随心转。皆无违犯

  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怀嫌恨心。他实有德不欲显扬。他实有誉不欲称美。他实妙说不赞善哉。是名有 犯有所违越。是染违犯。若由懒惰懈怠放逸不显扬等。非染违犯。无违犯者。若知其人性好少欲。将护彼意。若有 疾病若无气力。若欲方便调彼伏彼。广说如前。若护僧制。若知由此显扬等缘起彼杂染憍举无义。为遮此过。若知 彼德虽似功德而非实德。若知彼誉虽似善誉而非实誉。若知彼说虽似妙说而实非妙。若为降伏诸恶外道。若为待他 言论究竟。不显扬等。皆无违犯

  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见诸有青应可诃责。应可治罚应可驱摈。怀染污心而不诃责。或虽诃责而不治罚 如法教诫。或虽治罚如法教诫。而不驱摈。是名有犯有所违越。是染违犯。若由懒惰懈怠放逸。而不诃责乃至驱摈 。非染违犯。无违犯者。若了知彼不可疗治。不可与语。熹出鹿言多生嫌恨。故应弃舍。若观待时。若观因此斗讼 诤竞。若观因此令僧諠杂令僧破坏。知彼有情不怀谄曲成就增上猛利惭愧。疾疾还净。而不诃责乃至驱摈。皆无违 犯

  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具足成就种种神通变现威力。于诸有情应恐怖者能恐怖之。应引摄者能引摄之。 避信施故不现神通恐怖引摄。是名有犯有所违越。非染违犯。无违犯者。若知此中诸有情类多著僻执。是恶外道诽 谤贤圣。成就邪见。不现神通恐怖引摄。无有违犯

  又一切处无违犯者。谓若彼心增上狂乱。若重苦受之所逼切。若未曾受净戒律仪。当知一切皆无 违犯。

  复次如是所起诸事菩萨学处。佛于彼彼素相缆中随机散说。谓依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今于此菩萨藏摩 呾履迦综集而说。菩萨于中应起尊重住极恭敬专精修学。

  壬三.明不应犯

  是诸菩萨从他正受戒律仪已。由善清净求学意乐菩提意乐饶益一切有情意乐。生起最极尊重恭敬。从初专精不 应违犯。

  壬四.明还净法

  设有违犯即应如法疾疾悔除令得还净。又此菩萨一切违犯。当知皆是恶作所摄。应向有力于语表义能觉能受小 乘大乘补特伽罗。发露悔灭。若诸菩萨以上品缠违犯。如上他胜处法应对于三补特伽罗。或过是数。应如发露除恶 作法。先当称述所犯事名。应作是说。长老专志。或言大德。我如是名违越菩萨毗奈耶法。如所称事犯恶作罪。余 如苾刍发露悔灭恶作罪法。应如是说。若下品缠违犯。如上他胜处法及余违犯。应对于一补特伽罗发露。悔法当知 如前。若无随顺补特伽罗可对发露悔除所犯。尔时菩萨以净意乐起自誓心。我当决定防护当来终不重犯。如是于犯 还出还净。

  辛二.由自受

  又诸菩萨欲受菩萨净戒律仪。若不会遇具足功德补特伽罗。尔时应对如来像前自受菩萨净戒律仪。应如是受。 遍袒右肩右膝著地。或蹲跪坐作如是言。我如是名。仰启十方一切如来已入大地诸菩萨众。我今欲于十方世界佛菩 萨所。誓受一切菩萨学处。誓受一切菩萨净戒。谓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如是学处如是净戒。过去一切菩萨 已具。未来一切菩萨当具。普于十方现在一切菩萨今具。于是学处于是净戒。过去一切菩萨已学。未来一切菩萨当 学。普于十方现在一切菩萨今学。第二第三亦如是说。说已应起。所余一切如前应知

  己二.起犯差别

  又于菩萨犯戒道中。无无余犯。如世尊说。是诸菩萨多分应与瞋所起犯。非贪所起。当知此中所说密意。谓诸 菩萨爱诸有情。怜诸有情增上力故。凡有所作一切皆是菩萨所作。非非所作。非作所作可得成犯。若诸菩萨憎诸有 情嫉诸有情。不能修行自他利行。作诸菩萨所不应作。作不应作可得成犯。又诸菩萨软中上犯。如摄 事分应当了知

  己三.所学差别

  如是菩萨依止一切自毗奈耶。勤学所学。便得成就三种圆满安乐而住。一者成就加行圆满。二者成就意乐圆满 。三者成就宿因圆满。云何名为加行圆满。谓诸菩萨于净戒中行无缺犯。于身语意清净现行。不数毁犯发露自恶。 如是名为加行圆满。云何名为意乐圆满。谓诸菩萨为法出家不为活命。求大菩提非为不求。为求沙门为求涅槃非为 不求。如是求者不住懈怠下劣精进。不杂众多恶不善法杂染后有有诸炽然众苦异熟。当来所有生老病死。如是名为 意乐圆满。云何名为宿因圆满。谓诸菩萨昔余生中修福修善。故于今世种种衣服饮食卧具病缘医药资身什物。自无 匮乏。复能于他广行惠施。如是名为宿因圆满。菩萨如是依毗奈耶勤学所学。成就如是三种圆满安乐而住。与此相 违当知成就三种衰损危苦而住

  如是略广宣说菩萨在家品若出家品一切戒己。自斯已后即于如是一切戒中。分出所余难行戒等差别之相。应当 了知。

  《瑜伽师地论》卷第四十二

  本地分中菩萨地第十五初持瑜伽处戒品第十之三

  戊三.难行戒等

  云何菩萨难行戒。当知此戒略有三种。谓诸菩萨现在具足大财大族自在增上。弃舍如是大财大族自在增上。受 持菩萨净戒律仪。是名菩萨第一难行戒。又诸菩萨受净戒已。若遭急难乃至失命。于所受戒尚无少缺。何况全犯。 是名菩萨第二难行戒。又诸菩萨如是遍于一切行住作意。恒住正念常无放逸。乃至命终于所受戒无有误失。尚不犯 轻。何况犯重。是名菩萨第三难行戒。

  云何菩萨一切门戒。当知此戒略有四种。一者正受戒。二者本戒。三者串习戒。四者方便相应戒。正受戒者。 谓诸菩萨受先所受三种菩萨净戒律仪。即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本性戒者。谓诸菩萨住种性位。本性仁贤于 相续中身语二业恒清净转。串习戒者。谓诸菩萨昔余生中曾串修习如先所说三种净戒。由宿因力所住持故。于现在 世一切恶法不乐现行。于诸恶法深心厌离乐修善行。于善行中深心欣慕。方便相应戒者。谓诸菩萨依四摄事。于诸 有情身语善业恒相续转。

  云何菩萨善士戒。当知此戒略有五种。谓诸菩萨自具尸罗。劝他受戒。赞戒功德。见同法者深心欢喜。说有毁 犯如法悔除。

  云何菩萨一切种戒。当知此戒以要言之。六种七种。总十三种。言六种者。一回向戒。回向大菩提故。二广博 戒。广摄一切所学处故。三无罪欢喜处戒。远离耽著欲乐自苦二边行故。四恒常戒虽尽寿命亦不弃舍所学处故。五 坚固戒。一切利养恭敬他论本随烦恼不能伏故不能夺故。六尸罗庄严具相应戒。具足一切戒庄严故。尸罗庄严如声 闻地应知其相。言七种者。一止息戒。远离一切杀生等故。二转作戒。摄一切善故饶益有情故。三防护戒。随护止 息转作戒故。四大士相异熟戒。五增上心异熟戒六可爱趣异熟戒

  七利有情异熟戒

  云何菩萨遂求戒。当知此戒略有八种。谓诸菩萨自谛思惟。如我悕求勿彼于我现行断命。不与而取。秽欲。邪 行。虚妄。离间。鹿恶。绮语。手块杖等。诸非爱触加害于我。我求是已。他若相违而现行者。我求不遂我意不悦 。如我悕求他亦如是。勿我于彼现行断命广说乃至恶触加害。彼求是已。我若相违而现行者。彼求不遂彼意不悦。 我之所作若有令他所求不遂意不悦者。何现行为。菩萨如是审思惟已。命难因缘亦不于他现行八种所求不遂不悦意 事。如是八种说名菩萨遂求戒。

  云何菩萨此世他世乐戒。当知此戒略有九种。谓诸菩萨为诸有情。于应遮处而正遮止。于应开处而正开许。是 诸有情应摄受者正摄受之。应调伏者正调伏之。菩萨于中身语二业常清净转。是则名为四种净戒。复有所余施忍精 进静虑般若波罗蜜多俱行净戒。则为五种。总说名为九种净戒。如是菩萨所有净戒。能令自他现法后法皆得安乐。 是故说名菩萨此世他世乐戒。

  云何菩萨清净戒。当知此戒略有十种。一者初善受戒。唯为沙门三菩提故。非为命故。二者不太沈戒。于违犯 时远离微薄生悔愧故。及不太举戒。远离非处生悔愧故。三重离懈怠戒。于睡眠乐倚乐卧乐不耽著故。昼夜勤修诸 善品故。四者离诸放逸所摄受戒修习如前所说。五支不放逸故。五者正愿戒。远离利养恭敬贪故。不愿生天而自要 期修梵行故。六者轨则具足所摄受戒。于诸威仪所作众事善品加行妙善圆满。如法身语正现行故。七者净命具足所 摄受戒。离矫诈等一切邪命过失法故。八者离二边戒。远离受用欲乐自苦二边法故。九者永出离戒。远离一切外道 见故。十者于先所受无损失戒。于先所受菩萨净戒。无缺减故。无破坏故。如是十种。是名菩萨清净 戒。

  如是菩萨大尸罗藏。能起当来大菩提果。谓依此故菩萨净戒波罗蜜多得圆满已。现证无上正等菩提。乃至未证 无上菩提。依此无量菩萨戒藏正勤修习。常能获得五种胜利。一者常为十方诸佛护念。二者将舍命时住大欢喜。三 者身坏已后在在所生。常与净戒若等若增诸菩萨众。为其同分为同法侣为善知识。四者成就无量大功德藏。能满净 戒波罗蜜多。五者现法后法常得成就自性净戒。戒成其性。

  如是如上所说一切自性戒等九种尸罗。当知三种净戒所摄。谓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如是三种菩萨净戒 。以要言之。能为菩萨三所作事。谓律仪戒能安住其心。摄善法戒能成熟自佛法。饶益有情戒能成熟有情。如是总 摄一切菩萨所应作事。所谓欲令现法乐住安住其心。身心无倦成熟佛法成熟有情。

  如是菩萨唯有尔所菩萨净戒。唯有尔所净戒胜利。唯有尔所净戒所作。除此无有若过若增。过去菩萨求大菩提 已于中学。未来菩萨求大菩提当于中学。普于十方无边无际诸世界中。现在菩萨求大菩提今于中学。

  本地分中菩萨地第十五初持瑜伽处忍品第十一

  丁九.忍品第十一

  云何菩萨忍波罗蜜多。嗢挓南曰

  自性一切难,一切门善士,一切种遂求。

  二世乐清净,如是九种相,是名略说忍。

  谓九种相忍。名为菩萨忍波罗蜜多。一自性忍。二一切忍。三难行忍。四一切门忍。五善士忍。六一切种忍。 七遂求忍。八此世他世乐忍。九清净忍

  戊一.自性忍

  云何菩萨自性忍。谓诸菩萨或思择力为所依止。或由自性堪忍怨害。遍于一切皆能堪忍。普于一切皆能堪忍。 由无染心纯悲愍故能有堪忍。当知此则略说菩萨忍之自性

  戊二.一切忍

  云何菩萨一切忍。当知此忍略有二种。一依在家品忍。二依出家品忍。当知依此二种品忍各有三种。一耐他怨 害忍。二安受众苦忍。三法思胜解忍。

  己一.耐他怨害忍

  庚一.正审思择

  云何菩萨耐他怨害忍。谓诸菩萨猛利无间种种长时。从他怨害所生众苦现在前时。应如是学。如此是我自业过 耳。由我先世自造种种不净业故。今受如是种种苦果。我今于此无义利若苦不忍者。复为当来大苦因处。我若于此 大苦因法随顺转者。便为于己自作非爱。便为于己自生结缚。便为于己自兴怨害。非是于他。又自他身所有诸行。 一切皆用性苦为体。彼无知故。于我身中性苦体上更增其苦。我既有知何宜于彼性苦体上重加其苦。多诸声闻多分 唯修自义利行。尚不应起能生自他众苦不忍。何况我今正为勤修他义利行而生不忍。

  庚二.勤修五想

  菩萨如是正思择已勤修五想。于怨亲中劣等胜品有乐有苦具德具失诸有情所。能忍一切怨害之苦。云何五想。 一宿生亲善想。二随训唯法想。三无常想。四苦想。五摄受想。

  云何菩萨于有怨害诸有情所。修习宿生亲善之想。谓诸菩萨应如是学。非易可得少分有情经历长世。昔余生中 未曾为我若父若尊兄弟姊妹亲教轨范尊似尊等。如是如理正思惟故。于有怨害诸有情所。舍怨憎想住亲善想。依亲 善想于诸怨害悉能堪忍。

  云何菩萨于有怨害诸有情所。修习随顺唯法之想。谓诸菩萨应如是学。依托众缘唯行唯法。此中都无我及有情 命者生者。是其能骂能瞋能打能弄能诃。或是所骂所瞋所打所弄所诃。如是如理正思惟故。于有怨害诸有情所。舍 有情想住唯法想。依唯法想于诸怨害悉能堪忍。

  云何菩萨于有怨害诸有情所。修无常想。谓诸菩萨应如是学。诸有有情若生若长。一切无常皆是死法。极报怨 者谓断彼命。是诸有情命念念断。智者何缘复欲更断如是生死性无常法。诸有情上其有智者。尚不应起有染浊心。 况当以手块杖加害。何况一切永断其命。如是理正思惟故。舍常坚想安住无常不坚固想。依无常想于诸怨害悉能堪 忍。

  云何菩萨于有怨害诸有情所。修习苦想。谓诸菩萨应如是观。若诸有情大兴盛者。尚为三苦常所随逐。所谓行 苦坏苦苦苦。况诸有情住衰损者。如是观已应如是学。我今于此苦常随逐诸有情所。应勤方便令离众苦。不应于彼 重加其苦。如是如理正思惟故。断灭乐想生起苦想。依此苦想于诸怨害悉能堪忍。

  云何菩萨于有怨害诸有情所。修摄受想。谓诸菩萨应如是学。我为一切有情之类发菩提心。摄受一切有情之类 皆为亲眷。我应为彼作诸义利。我今不应本于有情欲作义利而当于彼不忍怨害作非义利。如是如理正思惟故。于有 怨害诸有情所。灭除他想住摄受想。依摄受想于诸怨害悉能堪忍。

  云何名忍。自无愤勃不报他怨。亦不随眠流注恒续故名为忍。是名菩萨耐他怨害忍。

  己二.安受众苦忍

  云何菩萨安受众苦忍。谓诸菩萨应如是学。我从昔来依欲行转常求诸欲故。意思择为诸苦因。追求种种苦性诸 欲。于追求时忍受无量猛利大苦。所谓种种殉利务农勤王等事。如是追求无义苦时。令我具受种种大苦。皆由无智 思择过失。我今为求能引安乐最胜善品。尚应思择忍受百千俱胝大苦。况少小苦而不忍受。如是如理正思惟故。为 求菩提悉能忍受一切事苦。云何名为一切事苦。当知此苦略有八种。一依止处苦。二世法处苦。三威仪处苦。四摄 法处苦。五乞行处苦。六勤劬处苦。七利他处苦。八所作处苦。

  依止处苦者。依谓四依。由依此故于善说法毗奈耶中。出家受具成苾刍分。所谓衣服饮食卧具病缘医药供身什 物。菩萨于此若得鹿弊勘少稽留轻蔑不敬。不生忧悒。不由此缘精进懈废。如是名为菩萨忍受依止处 苦。

  世法处苦者。当知世法略有九种。一衰。二毁。三讥。四苦。五坏法坏。六尽法尽。七老法老。八病法病。九 死法死。如是世法若总若别。会遇现前能生众苦。此即名为世法处苦。菩萨触对如是众苦思择忍受。不由此缘精进 懈废。如是名为菩萨忍受世法处苦。

  威仪处苦者。当知即是行住坐卧四种威仪。菩萨于中若行若坐。昼夜恒时从诸障法净修其心。终不非时●著床 座草敷叶敷。菩萨于此疲所生苦悉能忍受。不由此缘精进懈废。如是名为菩萨忍受威仪处苦。

  摄法处苦者。当知摄法略有七种。一供事三宝。二供事尊长。三咨受正法。四既咨受已广为他。五以大音声吟 咏赞诵。六独处空闲无倒思惟称量观察。七修习瑜伽作意所摄若止若观。菩萨于此种摄法。勇猛劬劳所生众苦。悉 能忍受。不由此缘精进懈废。如是名为菩萨忍受摄法处苦。

  乞行处苦者。当知此苦略有七种。一者自誓毁形剃须发等。弃舍世俗诸相好故。二者自誓毁色。受持改变坏色 衣故。三者进止云为皆不纵任游涉世间。一切行住自兢摄故。四者依他活命舍商农等世间事业。从他所得而存济故 。五者尽寿从他求衣服等。于所获得非法珍财久所贮积。不受用故。六者尽寿遮止人间诸欲。离非梵行淫欲法故。 七者尽寿遮止人间嬉戏。舍离观听歌舞笑戏倡伎等故。及离与己亲友同龄笑戏欢娱携从等故。如是等类,因乞求行 所有艰辛所生众苦菩萨一切皆能忍受。不由此缘精进懈废。如是名为菩萨忍受乞行处苦

  勤¥处苦者。谓诸菩萨勤修善品劳因缘发生种种身心否疲恼悉能忍受不由此缘精进懈废如是名为菩萨忍受勤处 苦。

  利他处苦者。谓诸菩萨修十一种利有情业。如前应知。由彼所生种种忧苦。菩萨一切皆能忍受。不由此缘精进 懈废。如是名为菩萨忍受利他处苦。

  所作处苦者。谓诸菩萨或是出家。便有营为衣◆等业。或是在家便有无商估营农仕王等业。由此发生种种勤苦 。菩萨一切皆能忍受。不由此缘精进懈废。如是名为菩萨忍受所作处苦。

  又诸菩萨虽触众苦。而于无上正等菩提。未正勤修能正勤修。已正勤修。能无退转常勤修习。无变异意无杂染 心。是名菩萨安受众苦忍

  己三.法思胜解忍

  云何菩萨法思胜解忍。谓诸菩萨于一切法。能正思择。由善观察胜觉慧故。能于八种生胜解处善安胜解。云何 八种生胜解处。一三宝功德处。二真实义处。三诸佛菩萨大神力处四因处。五果处。六应得义处。七自于彼义得方 便处。八一切所知所应行处。又此胜解由二因缘。于彼诸处能善安立。一长时串习故。二证善净智故。是名菩萨法 思胜解忍。

  如是菩萨依此二品一切忍故。当知广开难行忍等诸相差别

  戊三.难行忍等

  云何菩萨难行忍当知此忍略有三种。谓诸菩萨能于赢劣诸有情所。忍彼所作不饶益事。是名第一难行忍。若诸 菩萨居尊贵位。于自臣隶不饶益事。堪能忍受。是名第二难行忍。若诸菩萨于其种姓卑贱有情所作增上不饶益事。 堪能忍受。是名第三难行忍。

  云何菩萨一切门忍。当知此忍略有四种。谓诸菩萨于亲所作不饶益事。于怨所作不饶益事。于中所作不饶益事 。悉能堪忍。及于彼三劣等胜品不饶益事。皆能忍受

  云何菩萨善士忍。当知此忍略有五种。谓诸菩萨先于其忍见诸胜利。谓能堪忍补特伽罗。于当来世无多怨敌无 多乖离有多喜乐。临终无悔。于身坏后。当生善趣天世界中。见胜利已。自能堪忍劝他行忍赞忍功德。见能行忍补 特伽罗慰意庆喜

  云何菩萨一切种忍。当知此忍六种七种。总十三种。云何六种。谓诸菩萨了知不忍非爱异熟。由怖畏故勤修行 忍。于诸有情有哀怜心有悲愍心有亲爱心。由亲善故勤修行忍。于其无上正等菩提猛利欲乐。为圆满忍波罗蜜多。 由是因缘勤修行忍。如世尊说。夫出家者具忍辱力。由是因缘不应出家受具足戒而行不忍。由法受故勤修行忍。种 姓具足先串习忍。于今现在安住自性故能修忍。知一切法远离有情。唯见诸法无戏论性。谛祭法故能修行忍。云何 七种。谓于一切不饶益忍。从一切忍。一切处忍。谓于屏处及大众前皆能修忍。一切时忍。谓昼初分若昼中分若昼 后分。若夜若日若去来今。若病不病若卧若起。常能修忍。由身行忍不捶打故。由语行忍不出一切非爱言故。由意 行忍不愤发故。不持污浊恶意乐故。

  云何菩萨遂求忍。当知此忍略有八种。谓诸菩萨于诸有苦来求索者恶逼能忍。于极凶暴上品恶业诸有情所。依 法大悲不损恼忍。于诸出家犯戒者所。依法大悲不损恼忍。复有五种耐勤苦忍。谓能堪耐除遗有苦有情众苦所有勤 苦。又能堪耐求法勤苦。又能堪耐法随法行所有勤苦。又能堪耐即于彼此广为他说所有勤苦。又能堪耐于诸有情所 为所作正与助伴所有勤苦。如是八种名遂求忍。若于有情有损恼者。由忍故离若于有情是所求者。由忍故与。是故 说此名遂求忍。

  云何菩萨此世他世乐忍。当知忍略有九种。谓诸菩萨不放逸。于诸善法悉能堪忍。于诸寒热悉能堪忍。于诸饥 渴悉能堪忍。于蚊虻触悉能堪忍。于诸风日悉能堪忍。于蛇蝎触悉能堪忍。于诸劬劳所生种种若身若心疲惓忧恼悉 能堪忍。于堕生死生老病死等苦有情现前。哀愍而修行忍。如是菩萨修行忍故。能令自身于现法中得安乐住。不为 一切恶不善法之所陵杂。能引后世安乐因缘。亦能令他修行种种现法后法安乐正行。是名此世他世乐 忍

  云何菩萨清净忍。当知此忍略有十种。谓诸菩萨遇他所作不饶益事损恼违越。终不返报。亦不意愤亦无怨嫌意 。乐相续恒常现前。欲作饶益先后无异。非一益己舍而不益。于有怨者自往悔谢。终不令他生疲厌已然后受谢。恐 其疲厌才谢便受。于不堪忍。成就增上猛利惭愧。依于堪忍于大师所。成就增上猛利爱敬。依不损恼诸有情故。于 诸有情成就猛利哀愍爱乐。一切不忍并助伴法皆得断故。离欲界欲。由此十相。当知菩萨所修行忍清 净无垢。

  当知此中初自性忍。广说乃至后清净忍。如是能生广博无量大菩提果。忍为依止。是诸菩萨能圆满忍波罗蜜多 。能证无上正等菩提

  本地分中菩萨地第十五初持瑜伽处精进品第十二

  丁十.精进品第十二

  云何菩萨精进波罗蜜多。嗢挓南曰

  自性一切难,一切门善士,一切种遂求

  二世乐清净,如是九种相,名略说精进。

  谓九种相精进。名为菩萨精进波罗蜜多。一者自性精进。二者一切精进。三者难行精进。四者一切门精进。五 者善士精进。六者一切种精进。七者遂求精进。八者此世他世乐精进。九者清净精进。

  戊一.自性精进

  云何菩萨自性精进。谓诸菩萨其心勇悍。堪能摄受无量善法。利益安乐一切有情。炽然无间有颠倒。及此所起 身语意动。当知是名菩萨所行精进自性

  戊二.一切精进

  云何菩萨一切精进。谓此精进略有二种。一者依在家品精进。二者依在家品精进。当知依此二品精进各有三种 。一擐甲精进。二摄善法精进。三饶益有情精进

  云何菩萨擐甲精进。谓诸菩萨于发加行精进之前。其心勇悍先擐誓甲。若我为脱一有情。苦以千大劫等一日夜 。处那洛迦不在余趣。乃至菩萨经尔所时。证得无上正等菩提。假使过此百千俱胝倍数时劫。方证无上正等菩提。 我之勇悍亦无退屈。于求无上正等菩提非不进趣。既进取已勤勇无懈。何况所经时短苦薄。是名菩萨擐甲精进。若 有菩萨于如是相菩萨所有擐甲精进。少起胜解少生净信。如是菩萨尚已长养无量勇猛。发勤圊进大菩提性。何况菩 萨成就如是擐甲精进。如是菩萨于求菩提饶益有情。无有少分难行事业可生怯劣难作之心

  云何菩萨摄善法精进。谓诸菩萨所有精进。能为施戒忍精进静虑慧波罗蜜多加行。能成办施戒忍精进静虑慧波 罗蜜多。当知此复略有七种。一无动精进。一切分别种种分别。根本烦恼少分烦恼。一切异论一切苦触。不倾动故 、二坚固精进。是殷重加行故。三无量精进。能现证得一切明处故。四方便相应精进。所应得义无颠倒道随顺而行 故。平等通达故。五无倒精进。为欲证得能引义利所应得义愿所引故。六恒常精进。是无间加行故。七离慢进。由 勤精进离高举故。由此七种摄善法精进勤加行故。令诸菩萨速能圆满波罗蜜多疾证无上正等菩提。由此精进是能修 证能成菩提。一切善法最胜因缘。余则不尔。是故如来以种种门。称赞精进能证无上正等菩提

  云何菩萨饶益有情精进。谓此精进有十一种。如戒品说。彼说尸罗此说精进。当知是名彼此差别

  戊三.难行精进等

  云何菩萨难行精进。谓此精进略有三种。若诸菩萨无间远离诸衣服想诸饮食想诸卧具想及己身想。于诸善法无 间修习曾无懈废。是名第一难行精进。若诸菩萨如是精进。尽众同分于一切时曾无懈废。是名第二难行精进。若诸 菩萨平等通达功德相应。不缓不急无有颠倒。能引义利精进成就。是名第三难行精进。如是菩萨难精进力。当知即 是缘。有情悲及与般若能摄之因

  云何菩萨一切门精进。谓此精进略有四种。一离染法精进。二引白法精进。三净除业精进。四增长智精进。离 染法精进者。谓诸菩萨所有精进。能令一切结缚随眠随烦恼缠未生不生已生断灭。引白清精进者。谓诸菩萨所有精 进。一切善法未生令生已生令住。令不忘失增长广大。净除业精进者。谓诸菩萨所有精进。能令三业皆悉清净。能 摄妙善身语意业。增长智精进者。谓诸菩萨所有精进能集能增闻思修慧

  云何菩萨善士精进。谓此精进略有五种。一无所弃舍精进。谓诸菩萨所有精进。不舍一切欲加行故二无退减精 进谓诸菩萨所有精进

  如先所受若等若增。发勤精进随长养故。三无下劣精进。谓诸菩萨所有精进。勇猛炽然。长时无间精勤策励。 心无怯弱无退屈故。四无颠倒精进。谓诸菩萨所有精进。能引义利。方便善巧所摄持故。五勤勇加行精进。谓诸菩 萨所有精进。能于无上正等菩提达进趣故

  云何菩萨一切种精进。谓此精进六种七种。总十三种。云何菩萨六种精进。一无间精进。谓一切时修加行故。 二殷重精进。谓能周备修加行故。三等流精进。谓先因力所任持故。四加行精进。数数思择种种善品正加行故。五 无动精进。一切苦触不能动故。亦不转成余性分故。六无喜足精进。少分下劣差别证中不喜足故。菩萨成就如是六 种一切种圊进发勤精进故。所以说言有势有勤有勇坚猛。于诸善法不舍其轭。云何菩萨七种精进。一与欲俱行精进 。谓诸菩萨所有精进。数于无上正等菩提。猛利欲愿随长养故。二平等相应精进。谓诸菩萨所有精进。能令随一根 本烦恼及随烦恼。不染污心亦不缠心由此精进。能令菩萨于诸善法等习而住。三胜进精进。谓诸菩萨若为随一根本 烦恼随烦恼染心缠心。为断如是诸烦恼故。精进勇猛如灭头然。四勤求精进。谓诸菩萨勇猛勤求一切明处无厌倦故 。五修学精进。谓诸于所学法如应如宜。普于一切法随法行能成办故。六利他精进。谓诸菩萨所有精进。于如前说 十一种相。应知其相。七善护精进。谓诸菩萨所有精进。起正加行善自防守。若有所犯如法悔除。如是菩萨十三种 精进名一切种精进。

  菩萨所有遂求精进。此世他世乐精进。如忍应知。其差别者。彼说堪忍。此说菩萨精进勇悍。

  戊三.清净精进

  云何菩萨清净精进。谓此精进略有十种。一相称精进。二中习精进。三无缓精进。四善摄精进。五应时修习精 进。六通达众相精进。七不退弱精进。八不舍轭精进。九平等精进。十回向大掊提精进。

  若诸菩萨或为彼彼诸随烦恼极所逼切。为断彼彼随烦恼故。修习种种相称对治。谓为对治诸贪欲故修习不净。 为欲对治诸瞋恚故。修习慈愍。为欲对浊诸愚痴友修习观察缘性缘起。为欲对治诸寻思故修习息念。为欲对治诸憍 慢故修界差别。如是等类。是名菩萨相称精进。若诸菩萨非唯成就始业。业初斤有精进。谓为住心教授教诫。非不 亦由言习加行积习加行。是名菩萨串习精进。若诸菩萨亦非住有串习力行积习加行。为住其心教授教诫。然此始业 初业菩萨。于此加行不缓加行无间加行殷重加行。是名菩萨无缓精进。半诸菩萨从师长所。或自多闻力所持故无倒 而取。为住其心发勤精进。是名菩萨善摄精进。若诸菩萨无倒取已。于应止时能正修止。于应举时能策其心。于应 舍时能正修舍。是名菩萨应时修习相应精进。若诸菩萨于其种种止举舍相入住出相。能善了知能无忘失。能善通达 无间修作殷重修作。是名菩萨通达众相相应精进。若诸菩萨闻说种种最极广大最极甚深不可思议不可度量菩萨精进 。不自轻蔑心不怯弱。不于所有少分下劣差别证中而生喜足不求上进。是名菩萨不退弱精进。若诸菩萨于时时间。 密护根门饮食知量。初夜后夜常勤修习觉寤瑜伽。正知而住。于如是类等持资粮。能摄受转。即于其中炽然修习。 于能引摄无倒义利。于一切时勤加功用。是名菩萨不舍轭精进半诸菩萨发勤精进。不缓不急平等双运。普于一切应 作事中。亦能平等殷重修作。是名菩萨平等精进。半诸菩萨一切精进有所为作。无不皆为回向无上正等菩提。是名 菩萨回向大菩提精进

  如是最初自性精进。乃至最后清净精进。皆得菩萨大菩提果。菩萨依此所有精进圆满精进波罗蜜多。能于无上 正等菩提。速疾已证当证今证

  《瑜伽师地论》卷第四十三

  本地分中菩萨地第十五初持瑜伽处静虑品第十三

  丁十一.静虑品第十三

  云何菩萨静虑波罗蜜多。嗢挓南曰

  自性一切鞋,一切门善士,一切种遂求。

  二世乐清净,如是九种相,名略说静虑。

  谓九种相静虑。名为菩萨静虑波罗蜜多。一者自性静虑。二者一切静虑。三者难行静虑。四者一切门静虑。五 者善士静虑。六者一切种静虑。七者遂求静虑。八者此世他世乐静虑。九者清净静虑

  云何菩萨自性静虑。谓诸菩萨于菩萨藏闻思为先。所有妙善世出出间心一境性。心正安住或奢摩他品或毗●那 那品或双运道。俱通二品。当知即是菩萨所有静虑自性

  云何菩萨一切静虑。谓此静虑略有二种。一者世间静虑。二者出世间静虑。当知此二随其所应复有三种。一者 现法乐住静虑。二者能引菩萨等持功德静虑。三者饶益有情静虑。若诸菩萨所有静虑。远离一切分别。能生身心轻 安最极寂静远离吞举。离诸爱味泯一切相。当知是名菩萨现法乐住静虑。若诸菩萨所有静虑。能引能住种种殊胜不 可思议不可度量十力种姓所摄等持。如是等持。一切声闻及独觉等不知其名。何况能入。若诸菩萨所有静虑。能引 能住一切菩萨解脱胜处遍处无碍解无诤愿智等。共诸声闻所有功德。当知是名能引菩萨等持功德静虑。菩萨饶益有 情静虑。于诸有情能引义利彼彼事业。与作助伴于有苦者能为除苦。于诸有情能如理说。于有恩者知恩失惠现前酬 报。于诸怖畏能为救护。于丧失处能解愁忧。于有匮乏施与资财。于诸大众善能匡御。于诸有情善随心转。于实有 德赞美令喜。于诸有过能正调伏。为物现通恐怖引摄。如是一切总名菩萨一切静虑。此外无有若过若 增

  云何菩萨难行静虑。谓此静虑略有三种。若诸菩萨已能安住广大殊胜。极善成熟多所引发诸静虑住。随自欲乐 舍彼最胜诸静虑乐。愍有情故。等观无量利有情事。为诸有情义利成熟故。意思择还生欲界。当知是名菩萨第一难 行静虑。若诸菩萨依止静虑。能发种种无量无数不可思议。超过一切声闻独觉所行境界菩萨等持。当知是名菩萨第 二难行静虑。若诸菩萨依止静虑。槌证无上正等菩提。当知是名菩萨第三难行静虑。

  云何菩萨一切门静虑。谓此静虑略有四种。一者有寻有伺静虑。二者喜俱行静虑。三者乐俱行静虑。四者舍俱 行静虑

  云何菩萨善士静虑。谓此静虑略有五种。一者无爱未静虑。二者慈俱行静虑。三者悲俱行静虑。四者喜俱行静 虑。五者舍俱行静虑

  云何菩萨一切种静虑。谓此静虑六种七种。总十三种。言六种者。一者善静虑。二者无记变化静虑。三者奢摩 他口静虑。四者毗◆舍那品静虑。五者于自他利正审思惟静虑。六者能引神通威力功德静虑。言七种者。一者名缘 静虑。二者义缘静虑。三者止相缘静虑。目者举相缘静虑。五者舍相缘静虑。六者现法乐住静虑。七者能饶益他静 虑。如是十三种为名菩萨一切种静虑

  云何菩萨遂求静虑。谓此静虑略有八种。一者于诸毒药霜雹毒热鬼所魅等种种灾患。能息能成咒术所依静虑。 二者于界互违所生众病。能除静虑。三者于诸饥馑大灾旱等现在前时。兴致甘雨静虑。四者于其种种入非入作水陆 怖畏。能正拔济静虑。五者于乏饮食堕在旷野诸有情类。能施饮食静虑。六者于乏财依所化有情。能施种种财位静 虑。七者于十方界放逸有情。能正谏诲静虑。八者于诸有情随所生起所应作事。能正造作静虑

  云何菩萨此世他世乐静虑。谓此静虑略有九种。一者神通变现调伏有情静虑。二者记说变现调伏有情静虑。三 者教诫变现调伏有情静虑。四者于造恶者示现恶趣静虑。五者于失辩者能施辩才静虑。六者于失念者能施正念静虑 。七者制造建立无颠倒论微妙赞颂摩怛理迦。能令正法久住静虑。八者于诸世间工巧业处。能引义利饶益有情。种 种书臬测度数印床座伞履。如是等类种种差别资生众具。能随造作静虑。九者于生恶静所化有情。为欲暂时息彼众 苦。放大光明照触静虑

  云何菩萨清净静虑。谓此静虑略有十种。一者由世间净离诸爱未清净静虑。二者由出世净无有染污清净静虑。 三者由加行净清净静虑。四者由得根本净清净静虑。五者由根本胜进净清净静虑。六者由入住出自在净清净静虑。 七者舍静虑已复还证入自在净清净静虑。八者神通变现自在净清净静虑。九者离一切见趣净清净静虑。十者一切烦 恼所知障净清净静虑

  如是静虑无量无边。能得菩萨大菩提果。菩萨依此圆满静虑波罗蜜多。能于无上正等菩提。速疾 已证当证今证

  本地分中菩萨地第十五初持瑜伽处慧品第十四

  丁十二.慧品第十四

  云何菩萨慧波罗蜜多。嗢挓南曰

  自性一切难,一切门善士,一切种遂求。

  二世乐清净,如是九种相,是名略说慧。

  谓九种相慧。名为菩萨慧波罗蜜多。一者自性慧。二者一切慧。三者难行慧。四者一切门慧。五者善士慧。六 者一切种慧。七者遂求慧。八者此世他世乐慧。九者清净慧

  云何菩萨自性慧。谓能悟入一切所知。及已悟入一切所知简择诸法。普缘一切五明处转。一内明处。二因明处 。三医方明处。四声明处。五工业明处。当知即是菩萨一切慧之自性

  云何菩萨一切慧。当知此慧略有二种。一者世间慧。二者出世间慧。此二略说复有三种。一能于所知真实随觉 通达慧。二能于如所说五明处及三聚中决定善巧慧。三能作一切有情义利慧。若诸菩萨于离言说法无我性。或于真 谛将欲觉悟。或于真谛正觉寤时。或于真谛觉寤已后所有妙慧最胜寂静明了现前无有分别离诸戏论。于一切法悟平 等性。入大总相究达一切所知边际。远离增益损减二边顺入中道。是名菩萨能于所知真实随觉通达慧。若诸菩萨于 五明处决定善巧。广说女前力种性品应知其相。及于三聚中决定善巧。谓于能引义利法聚。能引非义利法聚。能引 非义利非非义利法聚。皆如实失。于是八处所有妙慧善巧摄受。能速圆满广大无上妙智资粮。槌证无上正等菩提。 能作一切有情义利。慧有十一种如前应知。即于彼位所有妙慧。当失是名饶益有情慧

  云何菩萨难行慧。当失此慧略有三种。半诸菩萨能知甚深法无我智。是名第一难行慧。若诸菩萨能了有情调伏 方便智。是名第二难行慧。若诸菩萨了知一切所知境界无障碍智。是刀第三最难行慧

  云何菩萨一切门慧。当知此慧略有四种。谓于声闻藏及菩萨藏所有胜妙闻所成慧思所成慧。于能思择菩萨所应 作应随转中。及菩萨所不应作应止息中。思择力所摄慧。及修习力所摄三摩哂多地无量慧

  云何菩萨善士慧。当知此慧略有五种。一听闻正法所集成慧。二内正作意俱行慧。三自他利行方便俱行慧。目 于诸法法住法安立无颠倒言善决定慧。五舍烦恼慧。复有异门一微细慧。悟入所知如所有性故。二周备慧。悟入所 知尽所有性故。三俱生慧。宿智资粮所集成故。四具教慧。能于诸佛已入大地诸菩萨众所闻法义具受持故。五具证 慧。从净意乐地乃至到究竟地所摄受故

  云何菩萨一切种慧。当知此慧六种七种。总十三种。六种慧者。谓于诸谛苦智集智灭智道智。于究竟位尽智无 生智。是名六慧。七种慧者。谓法智。类智。世俗智。神通智。相智。十力前行智。四道理中正道理 智

  云何菩萨遂求慧。当知此慧畋有八种。一依法异门智。所谓菩萨法无碍慧。二依法相智。所谓菩萨义无碍慧。 三依法释词智。所谓菩萨义无碍慧。三依法释词智。所谓蒿萨释词无碍慧。四依法品类句差别智。所谓菩萨辩才无 碍慧。五菩萨一切擢伏他论慧。六菩萨一切成立自论慧。七菩萨一切正训营为家属家产慧。八菩萨一切善解种种王 正世务慧

  云何菩萨此世他世乐慧。当失此慧畋有九种。谓诸菩萨于内明处。能善明净善安住慧。于医方明处。因明处。 声明处。世工业明处。能明净非安住慧。一切菩萨即用如是于五明处善明净慧以为依止。于他愚痴放逸性弱勤修正 行所化有情。如其次第示现教导赞励庆慰慧

  云何菩萨清净慧。当知此慧略有十种。于真实义有二种慧。谓由尽所有性。及如所有性取真实义故。于流转义 有二种慧。谓取正因果故。于执受义有二种慧。谓颠倒不颠倒如实了知故。于方便义有二种慧。谓一切所应作。所 不应作。如实了知故。于究竟义有二种慧。谓杂染如实了知杂染故。清净如实了知清净故。如是菩萨五义十种差别 净慧。当知是名最胜净慧

  如是菩萨极善决定无量妙慧。能证菩萨大菩提果。菩萨依此能圆满慧波罗蜜多。速证无上正等菩 提

  复次如是六种波罗蜜多。世尊彼彼素怛缆言处处散说。今于此中摄在一处略说应知。谓佛所说素怛缆言所有施 波罗蜜多。乃至慧波罗蜜多。或标或释彼皆于此。或自性施广说乃至或清净施趣入摄受。如其所应皆当了知。如是 所余如所宣说。戒乃至慧趣入摄受。如其所应亦当了知。又诸如来为菩萨时。所行一切菩萨行中。所有无量本生相 应难行苦行。当失一切与施相应依止于施。如说其施。如是戒忍精进静虑慧。相应依止戒忍精进静虑慧。当失亦尔 。或唯依施广说乃至或唯依慧。或杂依二或杂依三。或杂依四或杂依五。或杂依一切。六波罗蜜多皆 应了知。

  如是六种波罗蜜多。菩萨为证无上正等菩提果故。精勤修集是大白法溟。名为涌施大宝泉池。又即口是所集无 量福智资粮。更无余果可共相称唯除无上正等菩提

  本地分中菩萨地第十五初持瑜伽处摄事品第十五

  丁十三.摄事品第十五

  云何菩萨四种摄事嗢挓南曰

  自性一切难,一切门善士,一切种遂求。

  二世乐清净,如是九种相,名略说摄事。

  谓九种相摄事。名为菩萨四种摄事。一者自性摄事。二者一切摄事。三者难行摄事。四者一切门摄事。五者善 士摄事。六者一切种摄事。七者遂求摄事。八者此世他世乐摄事。九者清净摄事。八者此世他世乐摄事。九者清净 摄事。

  戊一.爱语

  云何菩萨自性爱语。谓诸菩萨于诸有情。常乐宣说悦可意语谛语法语引摄义语。当知是名略说菩萨爱语自性云 何菩萨一切爱语。谓此爱语略有三种。一者菩萨设慰喻语。由此语故菩萨恒时对诸有情。远离颦蹙先发善言。舒颜 平视含笑。为先或问安隐吉祥。或问诸界调适。或问昼夜怡乐。或命前进善来。以是等相慰问有情。随世仪转顺睹 入性。二者菩萨设庆悦语。由此语故菩萨若见有情妻子眷属财谷其所昌盛而不自知。如应觉悟以申庆悦。或知信戒 闻舍慧增亦复庆悦。三者菩萨设胜益语。由此语故菩萨宣说一切种德圆满法教相应之语。利益安乐一切有情。恒常 现前以胜益语而为饶益。是名菩萨一切爱语差别应知

  云何略说如是菩萨一切爱语。当知语略为二种。一随世仪轨语。二顺正法教语。若慰喻语若庆悦语。当知是名 随世仪轨语。若胜益语。当知是名顺正法教语

  云何菩萨难行爱语。当知此语略有三种。若诸菩萨于能杀害怨家恶友。以善净心无秽浊心。思择为说。若慰喻 语若庆悦语若胜益语。当知是名菩萨第一难行爱语。若诸菩萨于其上品愚痴钝根诸有情所。心无疑虑。思择为说种 种法教。誓受疲劳。如理如法如善摄取。当知是名菩萨第二难行爱语。若诸菩萨于其谄诈欺诳亲教轨范尊长真实福 田。行邪恶行诸有情所。无嫌恨心无恚恼心思择为说。若慰喻语若庆悦语若胜益语。当知是名菩萨第 三难行爱语

  云何菩萨一切门爱语。当知此语略有四种。一欲断诸盖向善趣者。为说先时所应作法。二远离诸盖心调善者。 为说增进四圣谛等相应正法。三在家出家多放逸者。无倒谏诲。方便令其出离放逸行住不放逸行。四于诸法中多疑 惑者。为令当来离疑惑故。为说正法论义决择

  云何菩萨善士爱语。当知此语略有五种。谓诸菩萨为所化生。能说如来及诸菩萨有因缘法。有出离法。有所依 法。有勇决法。有神变法。若所说法得处有因。制立学处。是故此法名有因缘。若所说法于所受学有毁犯者。施设 还净。是故此法名有出离。半所说法四依所依。若所说法能正显示出一切苦不退还行。是故此法名有勇决。若所说 法作三神变。一切所说终不唐捐。是故此法名有神变。

  云何菩萨一切重爱语。当知此语六种七种。总十三种。言六种者。一于应听法开听爱语。二于应制法遮制爱语 。三开示诸法法门爱语。四开示无倒法相爱语。五开示无倒训释诸法言词爱语。六开示无倒法句品类差别爱语。言 七种者。一慰喻爱语。二庆悦爱语。三于他有情一切资具少悕欲中一切所作及以正至少悕欲中广恣爱语。四安慰种 种惊怖爱语。五如理宣说所摄爱语。六为欲令他出不善处安住善处正见闻疑举呵爱语。七请他有力饶益爱语。如是 菩萨十三种语。当知名为一切种爱语

  云何菩萨遂求爱语。当知此语略有八种。谓诸菩萨依四净语起八圣语。是名芝萨遂求爱语。四净语者。谓离妄 语及以离间。鹿恶。绮语。八圣语者。谓见言见。闻言闻。觉言觉。知言知。不见言不见。不闻言不闻镇方不觉言 不觉。不知言不知。

  云何菩萨此世他世乐爱语。当知此语略有九种。一说正法断亲属难愁忧爱语。二说正法断财位难愁忧爱语。三 说正法断无病难愁忧爱语。四说正法断净难众苦爱语。五说正法断正见难众苦爱语。六说正法赞美净戒圆满爱语。 七说正法赞美正见圆满爱语。八说正法赞美轨则圆满爱语。九说正法赞美正命圆满爱语。

  云何菩萨清净爱语。当知此语有二十重。谓二十相宣说正法。应知如前力种性品

  戊二.利行

  云何菩萨利行。谓此利行。广如爱语应知其相。于利行言余差别义。我今当说。谓诸菩萨由一切品差别爱语。 随说彼彼趣义利行。饶益有情故名利行

  云何菩萨自性利行。谓诸菩萨由彼爱语。为诸有情示现正理。随其所应于诸所学。随义利行法随法行。如是行 言安住悲心无爱染心。劝导调伏安处建立。是名略说利行自性

  云何菩萨一切利行。当知此行略有二种。一未成熟有情能成熟利行。二已成熟有情令解脱利行。即此利行复由 三门。一于现法利劝导利行。二于后法利劝导利行。三于现法后法利劝导利行。于现法利劝导利行者。谓正劝导以 法。业德招集。守护增长财位。当知是名于现法利劝导利行。由此能令从他获得广大名称及现法乐。由资具乐摄受 安住。于后法利劝导利行者。谓正劝导弃舍财位。清净出家受乞求行以自存活。当知是名于后法利劝导利行。由此 能令决定获得后法安乐。不必获得现法安乐。于现法后法利劝导利行者。谓正劝导令在家者或出家者渐次修行趣向 离欲。当知是名于现法后法利劝导利行。由此能令于现法中得身轻安。得心轻安。安乐而住。于后法中或生净天。 或无余依涅槃界中而般涅槃

  云何菩萨难行利行。当知此行略有三种。若诸菩萨于先未行胜善根因。诸有情所能行利行。是名第一难行利行 。何以友。彼诸有情难劝导故。若诸菩萨于有善因现前执著广大财位众具圆满诸有情所。能行利行。是名第二难行 利行。何以故。彼于广大极放逸迹极放逸处。耽著转友。若诸菩萨于诸外道著本异道邪见邪行诸有情所。能行利行 。是名第三难行利行。何以故。彼于自宗愚痴执故。于正法律憎背执故

  云何菩萨一切门利行。当知此行略有四种。谓诸菩萨不信有情于信圆满殷勤劝导乃至建立。犯戒有情。于戒圆 满殷勤欢导乃至建立。恶慧有情。于慧圆满殷勤劝导乃至建立。恶慧有情。于慧圆满殷勤劝导乃至建立。悭吝有情 。于舍圆满殷勤劝导乃至建立。

  云何菩萨善士利行。当知此行略有五种。谓诸菩萨于真实义劝导有情。于应时宜劝导有情。于能引摄胜妙义利 劝导有情。于诸有情柔软劝导。于诸有情慈心劝导

  云何菩萨一切种利行。当知此行六种七种。总十三种。云何六种。谓诸菩萨若诸有情应摄受者正摄受之。若诸 有情应调伏者正调伏之。若诸有情憎背圣教除其恚恼。若诸有情处中住者令入圣教。若诸有情已入圣教。正于三乘 令其成熟。若诸有情已成熟者令得解脱。云何七种。谓诸菩萨安处一分所化有情。于善资粮守护长养。所谓或依下 乘出离。或复依于大乘出离。如令所化于善资粮守护长养。如是或于远离。或于心一境性。或于清净诸障。或于修 习作意。正安处之。若有声闻独觉种性。即于声闻独觉乘中而正安处。若有如来种姓有情。即于无上正等菩提最上 乘中而正安处

  云何菩萨遂求利行。当知此行略有八种。谓诸菩萨见诸有情。于应惭处为无惭缠之所缠绕。方便开解令离彼缠 。如无惭缠如是。见有于应愧处为无缠之所缠绕。若惛沈缠若睡眠缠。若掉举缠若恶作缠嫉缠坚缠之所缠绕。方便 开解令离彼缠

  云何菩萨此世他世乐利行。当知此行略有九种。谓诸菩萨于他有情。依净身业。劝令远离一切杀生。劝令远离 诸不与取。劝令远离诸欲邪行。劝令远离一切窣罗若迷隶耶及以末陀放逸处酒。依净语业。劝令远离一切妄语。劝 令远离诸离间语。劝令远离诸七鹿恶语。劝令远离一切绮语。依净意业。劝令远离一切贪欲瞋恚邪见 。

  云何菩萨清净利行。当知此行略有十种。谓诸菩萨于诸有情。依外清净有五利行。依内清净有五利行。云何菩 萨于诸有情依外清净有五利行。一无罪利行。二不转利行。三渐次利行。四遍行利行。五如应利行。谓诸菩萨于诸 有情杂恶行者。先恶行者。有罪行者。杂染行者。于诸善中能正安处。是名菩萨于诸有情无罪利行。又诸菩萨于诸 有情。不于非解脱非解脱非定清净处求为真解脱求为定清净者即于其中能正劝导。是名菩萨于诸有情不转利行。又 诸菩萨于诸有情先审观察。知劣慧者为说浅法。随转鹿近教授教诫。知中慧者为说中法随转处中教授教诫。知广慧 者为说深法随转幽微教授教诫。令其渐次修集善品。是名菩萨于诸有情渐次利行。又诸菩萨于诸四姓乃至天人一切 有情。随力随能行义利行求利乐者。即于其中随类劝导。是名菩萨于诸有情遍行利行。又诸菩萨于诸有情。若于自 义诸善法品。随下中上功能差别。可劝导者。及由方便功能差别。可劝导者。随其所应。于彼如彼方便劝导。是名 菩萨于诸有情如应利行。是名菩萨于诸有情。依外清净五种利行。云何菩萨于诸有情。依内清净五种利行。谓诸菩 萨于诸有情。起广大悲意乐。现前而行利行。又诸菩萨于诸有情。所作义利。虽受一切大苦劬劳。而心无倦深生欢 喜。为诸有情而行利行。又诸菩萨虽现安处最胜第一圆满财位。而自谦下如奴如仆。亦如孝子旃荼罗子。其心卑屈 离憍离慢及离我执。于诸有情而行利行。又诸菩萨于诸有情。心无爱染无有虚伪。真实哀怜而行利行。又诸菩萨于 诸有情。生起毕竟无复退转慈愍之心。而行利行是名菩萨于诸有情依内清净五种利行。如是依于内外清净各五利行 。总有十种。是名菩萨清净利行

  戊三.同事

  云何菩萨同事。谓诸菩萨若于是义于是善根劝他受学。即于此义于此善根。或等或增自现受学。如是菩萨与他 事同。故名同事。所化有情知此菩萨所修同事。便于自己受学善根。坚固决定无有退转。何以友。彼此是思。菩萨 劝我所受学者。定能为我利益安乐。由此菩萨所授我者。即于其中自现行故。无有知无利益安乐自现行者。非诸菩 萨女是同事劝导有情。他得诘言汝自于善不能受学。云何以善殷勤劝导数数教授教诫于他。汝应从他殷勤咨受教授 教诫。

  有诸菩萨是他同事。而不自显与他同事。有诸菩萨非他同事。而自显现与他同事。有诸菩萨是他同事。亦自显 现与他同事。有诸菩萨非他同事。亦不自显与他同事。第一句者。谓有菩萨与诸商萨功德威力皆悉平等。于菩萨道 自谓为师功德威力与等。菩萨隐自善故而不显己功德威力。第二句者。谓诸菩萨见有下劣信解有情于甚深处心生怖 畏便正思择为欲方便化导彼故。自现己身与其同法。所谓下于旃茶罗类乃至狗类欲作饶益欲除灾患欲调欲化。故思 于彼旃茶罗狗同分中生。第三句者。谓诸菩萨见所化者所受善根犹可摇动。为令坚住现与同事或等或增。第四马者 。谓诸菩萨自行放逸弃舍他事

  戊四.总辨

  如是已说多种施戒。广说乃至最后同事。其中所有波罗蜜多。能自成熟一切有情。当知略说菩萨一切善法作业 。

  己一.三种因缘

  又如前说。多种施戒广说乃至最后同事。如是众多助商提分无量善法。由三因缘应知现行。由二因缘应知最胜 。由三因缘应知清净。谓由身语意三因缘故。应知现行。彼诸善法由广大故无杂染故。应知最胜。亦名无上亦名不 共。当知此中由有情无别故。事无别友时无别友。名为广大。有情无别者。谓诸菩萨普于一切有情处所。普为一切 法界有情。修行如是施等善根。非专为己。事无别者。谓诸菩萨普于一切及一切种施等善根。精勤受学。时无别者 。谓诸菩萨恒常无间不离加行不舍善轭。若昼若夜现法后法。即由此因施等善根常行无替。当知此中由四种相成无 杂染。谓诸菩萨怀欢喜心修诸善法。由是因缘无苦无忧无诸变悔。又诸菩萨不损恼他不著见趣不杂恶行。修行施等 无量善根。又诸菩萨殷重遍体。于其施等无量善法。唯见功德唯见真实唯见寂静。极善决定不从他缘非余引夺而正 受学。又诸菩萨不因所修施等善法悕异熟果。或转轮王或天帝释或魔或梵。亦不于他悕求返报。无所依止。不依一 切利养恭敬世俗名誉。乃至不依养活身命。由如是相净欢喜俱无不平等。殷重无依修行施等。广说乃至同事。为后 无量善法。名无杂染。由炽然故无动转故无动转故善清净故。应知清净。若诸菩萨已入清净意乐地者。一切善根炽 然无动。言炽然者。谓此菩萨意乐净故。一切善法不由思择炽盛现前。言无动者。谓此菩萨意乐净故。随所获得随 所积集。所有善法皆无退转。于当来世能无退减。如是菩萨随所经历彼彼日夜。随所过度彼彼自身。所有善法如明 分月唯增无减。若诸菩萨住到究竟地。或系属一生最后有者。所有善法。名善清净。此上更无菩萨地摄胜净法故。 如是施等同事。为后无量善法。三因缘故应知现行。二因缘故应知最胜。三因缘故应知清净

  己二.六度四摄之后八门之中得果义别

  此中所有一切施一切戒。广说乃至一切同事。若多修习若善清净若具圆满。能感无上正等菩提金刚坚固身正法 久住果。此言所有难行施难行戒。广说乃至难行同事。若多修习若善清净若具圆满。能感如来成就无等希奇法果。 此言所有一切门施一切门戒。广说乃至一切门同事。若多修习若善清净若具圆满。如来一切最胜有情天人所供养果 。此中所有善士施善士戒。广说乃至善士同事。若多修习若善清净若具圆满。能感如来于诸有情无足二足四足多足 。有色无色有想无想。及以非想非非想处。于此一切有情类言最尊胜果。此中所有一切种施一切种戒。广说乃至一 切种同事。若多修习若善清净若具圆满。能感如来无量殊胜福德所摄三十有二大丈夫相八十随好庄严身果。此中所 有遂求施遂求戒。广说乃至遂求同事。若多修习若善清净若具圆满。能感如来坐菩提座一切魔怨不能恼触不倾动果 。此中所有此世他世乐施此世他世乐戒。广说乃至此世他世乐同事。若多修习若善清净若具圆满。能感如来最胜静 虑解脱等持等至乐果。此中所有清净戒。广说乃至清净同事。若多修习若善清净若具圆满。能感如来四一切种清净 果。谓所依净所缘净心净智净。亦感如来三不护十力四无所畏。三念住一切不共佛法极清净果。如是芝萨施等善法 。能感无上到究竟果。当知亦感生死流转顺菩萨行所余无量无边可爱无罪胜果

  《瑜伽师地论》卷第四十四

  本地分中菩萨地第十五初持瑜伽处供养亲近无量品第十六

  丁十四.供养亲近无量品第十六

  云何菩萨供养亲近修习无量。嗢挓南曰

  供三宝,亲善友,修无量,最为后。

  戊一.供养

  云何菩萨于如来所供养如来。当知供养略有十种。一设利罗供养。二制多供养。三现前供养。目不现前供养。 五自作供养。六教他供养。七财敬供养。八广大供养。九无染供养。十正行供养。

  己一.设利罗供养、制多供养

  若诸菩萨亲现供养如来色身。是名设利罗供养。若诸菩萨亲现供养如来色身。是名设利罗供养。若诸菩萨于为 如来所造一切若窣堵波。若龛若台若故,制多新制多所。设诸供养。是名制多供养。

  己二.现前不现前供养

  若诸菩萨于如来身或制多所。亲面对前现瞩现见而设供养。是名现前供养。若诸菩萨于如来所若制多所。现前 施设供养具时。发起增上意乐俱心净信俱心。作是思惟。若一如来法性。即是去来今世一切如来法性。若一如来制 多法性。即是十方无边无际一切世界所有女来制多法性。是故我今供现如来。即是供养其余三世一切如来。供现制 多。即是供养其余十方无边无际一切世界若窣堵波。若龛若台。若故制多若新制多。当知是名菩萨俱供现不现前一 切如来及以制多。

  若诸菩萨于不现前一切如来。及以制多。作如来想。普为三世一切如来一切十方如来制多。施设供养。当知是 菩萨唯供不现前佛及以制多。若诸菩萨佛涅槃后。为如来故造立形像若窣堵波若龛若台。随力随能或一或二或复众 多。乃至百千俱胝等数。如是菩萨于来所。设不现前弘广供养。当获无量大福德果。摄受无量广大梵福。菩萨由此 能于无量劫大劫言不堕恶趣。由是因缘非不圆满无上正等菩提资粮。此中菩萨唯供现前佛及制多。应知获得广大福 果。若唯供养不现前佛及以制多。应知获得大大福果。若俱供养现不现前佛及制多。应知获得最大福 果。为无有上

  己三.自作教他供养

  若诸菩萨于如来所若制多所。欲设供养。唯自手作。不使奴婢作使朋友僚庶亲属。不依懈惰诸放逸处而设供养 。是名菩萨自作供养。

  若诸菩萨于如来所若制多所。欲设供养。非唯自作。亦劝父母妻子奴婢作使朋友僚庶亲属及他国王王子大臣长 者居士。若婆罗门国邑聚若饶财商主。下至一切男女大小贫匮若厄旃荼罗等及以亲教轨范诸师共住近住一切弟子。 同梵行者诸出家者外道等众。令于如来若制多所。随力随能作诸供养。当知是名菩萨自他咸共供养。若诸菩萨现有 少分可供财物。

  兴悲愍心。故思施与贫苦少福无力有情。令于如来若制多所。持用供养。愿彼当来多受安乐。彼得此物供养及 以制多。菩萨于斯自无所供。当知是名菩萨唯教他设供养。此中菩萨若唯自供佛及制多。应知获得广大福果若唯教 他。应知获得大大福果。若能自他俱共供养。应知获得最大福果。为无有上。

  己四.财敬广大无染供养

  若诸菩萨于如来所若制多所。以诸衣服饮食卧具病缘医药供身什物。敬问礼拜奉迎合掌。种种熏香末。香涂香 。华鬘伎乐。幢盖幡灯。歌颂称赞。五轮归命趋尧右旋而供养。或复奉施无尽财供。或复奉施末尼真珠琉璃●贝璧 玉珊瑚车渠马●虎魄金银赤珠右旋。如是等宝。或复奉施末尼环玔宝璩印等诸庄严具。乃至奉施种种宝铃。或散珍 奇或缠宝缕而为供养。是名菩萨如来所若制多所。财敬供养。

  若诸菩萨于如来所若制多斤。长时施设即上所陈财敬供养。若多供具。若妙供具。若现在前不现在蓟。若自造 作教他造作。若淳净心猛利胜解现前供养。即以如是所种善根回向无上正等菩提。如是七种。说名菩萨广大供养。 若诸菩萨于如来所若制多所。自手供养不怀轻慢令他供养。不于信佛国王大臣诸贵胜前。为财敬诈设种种虚事供养 。不雌黄涂不酥灌洗。不以种种局崛罗香遏迦花等余不净物。而为供养。如是六种。说名菩萨无染供 养。

  又诸菩萨如是财敬广大无染。供养如来及制多时。或自臂力所集财宝。或从他求所获财宝。或得众具自在财宝 。能为如是种种供养。

  已得众具自在。菩萨化作化身。或一或二或复众多。乃至百千俱胝等数。此一切身皆于如来及制多所。恭敬礼 拜。复从如是一一化身化出多手。或百或千或过是数。此一切手皆持无量出过诸天上妙华香殊胜可爱种种珍宝。奉 散如来及制多所。复从如是一切化身。化出无量上妙音声。歌赞如来广大甚深真实功德。复从如是一切化身。化出 无量最上最妙环玔璩印宝庄严具。幢盖幡灯种种供具。供养如来及以制多如是等类已。得众具自在。菩萨所设供养 皆属自心。如是菩萨已得证入不退转地。一切佛土往来供养皆无碍故。

  又诸菩萨若无自力所集财宝。亦无从他求得财宝。及无菩萨所获众具自在财宝可设供养。然于所有或赡部洲。 或四大洲。或千世界二千世界。或复三千大千世界。乃至十方无边无际诸世界言下言上品供养如来一切供具。菩萨 于彼以净信俱胜解俱心。周遍思惟一切随喜。如是菩萨少用功力而兴无边广大供养。摄受菩提广大资粮。菩萨于此 恒常无间起真善心。起欢喜心当勤修学

  己五.正行供养

  若诸菩萨少时少时须臾须臾。乃至下如构牛乳顷。普于一切蠢动有情。修习慈悲喜舍俱心。于一切行修无常想 无常菩无我想。于其涅槃修胜利想。于佛法僧波罗蜜多修习随念。少时少时须臾须臾。于一切法发生少分下劣忍智 信解。离言法性真如起无分别无相心住。何况于此若过若增。如是守护菩萨所受尸罗律仪。于奢摩他毗●舍那菩提 分法精勤修学。亦于一切波罗蜜多及诸摄事正勤修学。是名菩萨于如来所正行供养。如是供养为最第一最上最胜最 妙无上。如是供养。过前所说具一切种财敬供养。百倍千倍乃至邬波尼杀昙倍

  由此十相。应知是名具一切种供养如来。如供养佛。如是供养若法若僧。随其所应当知亦尔。如是菩萨于三宝 所由十种相兴供养时。应缘如来发起六种增上意乐。一者无上大功德田增上意乐。二者无上有大恩德增上意乐。三 者一切无足二足及多足等有情中尊增上意乐。四者犹如邬昙妙华极难值遇增上意乐。五者独一出现三千大千世界增 上意乐。六者一切世出世间功德圆满一切义依增上意乐由是六种增上意乐。于如来所若于如来法所僧所。少分思惟 而兴供养。尚获无量大功德果。何况其多

  戊二.亲近善友(七问)

  复次菩萨成就几相能为善友。由几种相善友不虚。成就几相令善友性作信依处复有几种善友菩萨于所化生为善 友事。菩萨几种亲近善友。由几种想于善友所听闻正法。由几种处于善友所听闻法时。于说法师不作 异意?

  当知菩萨成就八支能为善友众相圆满。一者住戒。于诸菩萨律仪戒中。妙善安住无缺无究。二者多闻。觉慧成 就。三者具证。得修所成随一胜善。逮奢摩他毗●舍那。四者哀愍。内具慈悲能舍自己现法乐住。精勤无怠饶益于 他。五者无畏。为他宣说正法教时。非由恐怖忘失念辩。六者堪忍。于他轻笑调弄鄙言违拒等事。非爱言路种种恶 行。皆悉能忍。七者无倦。其力充强能多思择。处在四众说正法时。言无謇涩心不疲厌。八者善词。语具圆满不坏 法性言词辩了

  若诸菩萨具五种相。众德相应能为善友所作不虚。一者于他先欲求作利益安乐。二者于彼利益安乐。如实了知 无颠倒觉。三者于彼善权方便顺仪说法随众堪受调伏事言。有能有力。四者饶益无厌倦。五者具足平等大悲。于诸 有情劣言胜器心无偏党

  若诸菩萨成就五相。令善友性作信依处。令他远闻极生净信。何况亲睹。一者胜妙。威仪圆满威仪寂静威仪具 足。一切支分皆无躁动。二者敦肃。三业现行无掉无扰。三者无矫。不为诳他故思诈现严整威仪。四者无嫉。终不 于他说法得利养恭敬生不堪忍。而常自励请他说法。复恒劝余于彼广施利养恭敬。无谄伪心。又常于他其心纯净。 见彼说法及得财敬深生随喜。见他所得利养恭敬心生欢喜。如自所获利养恭敬心生欢喜。见他所得利养恭敬其心欢 喜。复过于是。五者俭约。●储器物随得随舍

  善友菩萨由五种相。于所化生为善友事。一能谏举。二能念忆。三能教授。四能教诫。五能说法。如是诸句广 辩应知如声闻地教授教诫。广说如前力种性品

  当知菩萨由四种相。方得圆满亲近善友。一于善友有病无病随时供侍。恒常发起爱敬净信。二于善友随时敬问 礼拜奉迎合掌。殷勤修和敬业而为供养。三于善友如法衣服饮食卧具病缘医药资身什物。随时供养。四于善友若正 依止于如法义若合若离。随自在转无有倾动。如实显发作奉教心。随时往诣恭敬承事请问听受

  若诸菩萨欲听法时作五种想。应从善友听闻正法。一作宝想。难得义故。二作眼想。能得广大俱生妙慧。因性 义故。三作明想。已得广大俱生妙慧。因性义友。三作明想。已得广大俱生慧眼。于一切种如实所知。等照义故。 四作大果胜功德想。能得涅槃及三菩提无上妙迹。因性义故。五作无罪大适悦想。于现法中未得涅槃及三菩提。于 法如实简择止观无罪大乐。因性义故

  若诸菩萨欲从善友听闻法时。于说法师由五种处不作异意。以纯净心属耳听法。一于坏戒不作异意。谓不作心 此是破戒不住律仪。我今不应从彼听法。二于坏族不作异意。谓不作心此是卑姓。我今不应从彼听法。三于坏色不 作异意。谓不作心此是丑陋。我今不应从彼听法。四于坏文不作异意。谓不作心此于言词不善藻饰。我今不应从彼 听法。但依于义不应依文。五于坏美不作异意。谓不作心此语鹿恶多坏忿恚不以美言宣说诸法。我今不应从彼听法 。如是菩萨欲听法时。于是五处不应作意。但应恭敬摄受正法。于说法师未尝见过。若有菩萨其慧微劣。于说法师 心生嫌鄙。不欲从其听闻正法。当知此行不求自利退失胜慧

  戊三.修四无量

  己一.略辨四种

  云何菩萨修四无量慈悲喜舍。谓诸菩萨略有三种修四无量。一者有情缘无量。二者法缘无量。三者无缘无量。 若诸菩萨于其三聚一切有情安立。以为无苦无乐有苦有乐。于其最初欲求乐者。发起与乐增上意乐。普缘十方安住 无倒有情胜解。修慈俱心。当知是名有情缘慈。若诸菩萨住唯法想增上意乐。正观唯法假说有情。修慈俱心。当知 即此名法缘慈。若诸菩萨复于诸法远离分别。修慈俱心。当知即此名无缘慈。如有情缘法无缘三慈差别。悲喜舍三 当知亦尔。

  若诸菩萨于有苦者。发起除苦增上意乐。普缘十方修悲俱心。是名为悲。若诸菩萨于有乐者。发起随喜增上意 乐。普缘十方修喜俱心。是名为喜。若诸菩萨即于如是无苦无乐有苦有乐三种有情。随其次第发起远离痴瞋贪惑增 上意乐。普缘十方修舍俱心。是名为舍。

  此中菩萨慈等无量有情缘者。当知其相与外道共。若法缘者。当知其相与诸声闻及独觉共。不共外道。若无缘 者。当知其相不共一切声闻独觉及诸外道。又诸菩萨三种无量应知安乐意乐所摄。谓慈悲喜。一种无量应知利益意 乐所摄。是谓为舍。如是培萨一切无量。名为哀愍。以诸菩萨成就此故。名哀愍者。

  己二.广悲无量

  庚一.悲所缘

  辛一.百一十苦

  此中菩萨于有情界。视见一百一十种苦。于诸有情修悲无量。何等名为百一十苦

  谓有一苦。依无差别流转之苦。一切有情无不皆堕流转苦故。复有二苦。一欲为根本苦。谓可爱事若变若坏所 生之苦。二痴异熟生苦。谓若猛利体受所触。于自体执我我所。愚痴迷闷生极怨嗟。由是因缘受二箭受。谓身箭受 及心箭受。复有三苦。一苦苦。二行苦。三坏苦。复有四苦。一别离苦。谓爱别离所生之苦。二断坏苦。谓由弃舍 众同分死所生之苦。三相续苦。谓从此后数数死生展转相续所生之苦。四毕竟苦。谓定无有般●槃法诸有情类。五 取蕴苦。复有五苦。一贪欲缠缘苦。二瞋恚缠缘苦。三惛沈睡眠缠缘苦。四掉举恶作缠缘苦。五疑缠缘苦。复有六 苦。一因苦。习恶趣因故。二果苦。生诸恶趣故。三求财位苦。四勤守护苦。五无厌足苦。六变坏苦。如是六种总 说为苦。复有七苦。一生苦。二老苦。三病苦。四死苦。五怨憎会苦。六爱别离苦。七虽复希求而不得苦。复有八 苦。一寒苦。二热苦。三饥苦。四渴苦。五不自在苦。六自逼恼苦。谓无系等诸外道类。七他逼恼苦。谓遭遇他手 块等触蚊虻等触。八一类威仪多时住苦。复有九苦。一自衰损苦。二他衰损苦。三亲损苦。四财位衰损苦。五无病 衰损苦。六戒衰损苦。七见衰损苦。八现法苦。九后法苦。复有十苦。一诸食资具匮乏苦。二诸饮资具匮乏苦。三 骑乘资具匮乏苦。四衣服资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