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师地论》卷第三十一

  本地分中声闻地第十三第三瑜伽处之二

  辛三.缘性缘起所缘

  云何勤修缘起观者。寻思六事差别所缘毗钵舍那。谓依缘性缘起增上正法听闻受持增上力故。能正了知如是如 是诸法生故彼彼法生如是如是诸法灭故彼彼法灭。此中都无自在作者生者化者能造诸法,亦无自性。士夫中间能转 变者转变诸法。若能了知如是等义。是名寻思诸缘起义。复审思择十二有支若内若外而起胜解。是名寻思诸缘起事 。

  复审思择无明支等前际无知后际无知。如是广说如前分别缘起支中。是名寻思缘起自相。复审思 择如是

  一切缘生诸行。无不皆是本无今有有已散灭。是故前后皆是无常皆有生老病死法故其性是苦不自在故。中间士 夫不可得故。性空[454b]无我。是名寻思缘起共相。

  复审思择我若于彼无常苦空无我诸行如实道理。发生迷惑便为颠倒。黑品所摄。广说如前。若不迷惑便无颠倒 。白品所摄。广说如前。是名寻思诸缘起品。复审思择于过去世所得自体无正常性如是已住。于现在世所得自体无 正常性如是今住。于未来世所得自体无正常性如是当住。是名寻思诸缘起时。

  复审思择唯有诸业及异熟果。其中主宰都不可得。所谓作者及与受者。唯有于法假想建立。谓于无明缘行乃至 生缘老死中。发起假相施设言论。说为作者及与受者。有如是名如是种。如是姓如是饮食。如是领受。若苦若乐。 如是长寿。如是久住。如是极于寿量边际。又于此中有二种果及二种因。二种果者。一自体果。二受用境界果。二 种因者。一牵引因。二生起因。自体果者。谓于今世诸异熟生六处等法。受用境界果者。谓受非受业增上所起六触 所生诸受。牵引因者。谓于二果发起愚痴。愚痴为先生福非福及不动行。行能摄受后有之识令生有芽。谓能摄受识 种子故。令其展转摄受后有名色种子六处种子触受种子。为令当来生支想所摄识名色六处触受次第生故。今先摄受 彼法种子。如是一切名牵引因。生起因者。谓若领受诸无明触所生受时。由境界爱生后有爱及能摄受爱品痴品所有 诸取。由此势力由此功能润业种子。令其能与诸异熟果。如是一切名生[454c]起因。由此二因增上力故。便为三苦之所随逐。招集一切纯大苦蕴。如是名依观待道理。寻思缘起所有道理。复审 思择于是缘性缘起观中。善修善习善多修习能断愚痴。又复审思择如是道理有至教量有内现证。有比度法。亦有成 立法性等义。如是名依作用道理。证成道理。法尔道理。寻思缘起所有道理。是名勤修缘起观者寻思六事差别所缘 毗钵舍那。

  辛四.界差别所缘

  云何勤修差别观者。寻思六事差别所缘毗钵舍那。谓依界差别增上正法听闻受持增上力故。能正解了一切界义 。谓种姓义及种子义因义性义。是其界义。如是名为寻思界义。又正寻思地等六界内外差别发起胜解。如是名为寻 思界事。

  又正寻思地为坚相。乃至风为轻动相。识为了别相。空界为虚空相遍满色相无障碍相。是名为寻思诸界自相。 又正寻思此一切界以要言之皆是无常乃至无我。是名为寻思诸界共相。又正寻思于一合相界差别性不了知者。由界 差别所合成身。发起高慢便为颠倒黑品所摄。广说如前。与上相应便无颠倒白品所摄。广说如前。如是名为寻思界 品。又正寻思去来今世六界为缘得入母胎。如是名为寻思界时。

  又正寻思如草木等众缘和合围绕虚空。数名为舍。如是六界为所依故。筋骨血肉众缘和合围绕虚空。假想等想 施设言论。数名为身。复由宿世诸业烦恼及自种子以为因缘。如是名依观待道理。寻思诸界差[455a]别道理。又正寻思于如是界差别观。善修善习善多修习能断憍慢。又正寻思如是道理有至教量。有内正智。有比度 法。有成立法性。难思法性。安住法性。如是名依作用道理。证成道理。法尔道理。寻思诸界差别道理。是名勤修 界差别观者寻思六事差别所缘毗钵舍那。

  辛五.阿那波那念所缘

  云何勤修阿那波那念者。寻思六事差别所缘毗钵舍那。谓依入出息念增上正法听闻受持增上力故。能正了知于 入出息所缘境界。系心了达无忘明记是阿那波那义。如是名为寻思其义。又正寻思入息出息在内可得。系属身故外 处摄故内外差别。如是名为寻思其事。

  又正寻思入息有二出息有二。若风入内名为入息。若风出外名为出息。复正了知如是为长入息出息。如是为短 入息出息。如是息遍一切身分。是名寻思诸息自相。又正寻思入息灭已有出息生。出息灭已有入息生。入出息转系 属命根及有识身。此入出息及所依止皆是无常。是名寻思诸息共相。

  又正寻思若于如是入息出息不住正念为饿寻思扰乱其心便为颠倒。黑品所摄。是有诤法。广说如前。与上相违 便无颠倒。白品所摄。是无诤法。广说如前。如是名为寻思其品。又正寻思去来今世入出息转系属身心身心系属入 息出息。如是名为寻思其时。

  又正寻思此中都无持入息者。持出息者。入息出息系属于彼。唯于从因从缘所生诸行。发起假想 施设言论。说[455b]有能持入出息者。如是名依观待道理。寻思其理。又正寻思若于如是入出息念。善修善习善多修习能断寻思。又正 寻思如是道理有至教量。有内证智。有比度法。有成立法性。难思法性。安住法性。不应思议。不应分别。唯应信 解。如是名依作用道理。证成道理。法尔道理。寻思诸界差别道理。是名勤修阿那波那念者。寻思六事差别所缘毗 钵舍那。

  如是依止净行所缘。寻思六事差别观已。数数于内令心寂静。数数复于如所寻思。以胜观行审谛伺察。彼由奢 摩他为依止故。令毗钵舍那速得清净。复由毗钵舍那为依止故。令奢摩他增长广大。若依止善巧所缘及净惑所缘。 寻思六事差别所缘毗钵舍那。于其自处我后当说。

  戊三.辨加行

  复次此中有九种白品所摄加行。与此相违。当知即是九种黑品所摄加行。云何名为白品所摄九种加行。一相应 加行。二串习加行。三无倒加行。四不缓加行。五应时加行。六解了加行。七无厌足加行。八不舍轭加行。九正加 行。由此九种白品所摄加行故。能令其心速疾得定。令三摩地转更胜进。又由此故于所应往地。及随所应得。速疾 能往能得无有稽迟。黑品所摄九种加行。能令其心速疾得定。不令三摩地转更胜进。又由此故于所应往地。及随所 应得。极大稽不能迟速疾往趣获得。

  己一.相应加行、串习加行、无倒加行、不缓加行

  云何名为相应加行?谓若贪行者。应于不净安住其心。若瞋行者。应于慈愍安住其心。若痴行者 。应[455c]于缘起安住其心。若憍慢行者。应于界差别安住其心。若寻思行者。应于阿那波那念安住其心。若等分行者。或薄 尘行者。应随所乐攀缘一境安住其心。勤修加行。如是名为相应加行。

  云何名为串习加行?谓于奢摩他毗钵舍那。已曾数习乃至少分。非于一切皆初修业。所以者何?初修业者虽于 相应所缘境界勤修加行。而有诸盖数数现行身心粗重。由是因缘不能令其心速疾得定。如是名为串习 加行。

  云何名为不缓加行?谓无间方便殷重方便勤修观行。若从定出或为乞食或为恭敬承事师长。或为看病。或为随 顺修和敬业。或为所余如是等类诸所作事。而心于彼所作事业。不全随顺不全趣相不全临入。唯有速疾令事究竟。 还复精勤宴坐寂静修诸观行。若有苾刍苾刍尼。邬波索迦。刹帝利。婆罗门等。种种异众共相会遇。虽久杂处现相 语仪。而不相续安立言论。唯乐远离勤修观行。又能如是勇猛精进。谓我今定当趣证。所应证得。不应慢缓。何以 故?我有多种横死因缘。所谓身中或风或热或痰发动。或所饮食不正消化。住在身中。成宿食病。或为于外蛇蝎蚰 蜒百足等类诸恶毒虫之所蛆蠤。或复为人非人类等之所惊恐。因斯夭没。于如是等诸横死处。恒常思惟修无常想住 不放逸。由住如是故。恒自思惟。之寿命傥得更经七日六日五日四日三日二日一日一时半时须臾或[456a]半须臾或经食顷。或从入息至于出息。或从出息至于入息。乃至存活经尔所时。于佛圣教经勤作意修习瑜伽。齐尔 所时于佛圣教。我当决定多有所作。如是名为不缓加行。

  云何名为无倒加行?谓如善达修瑜伽行诸师之所开悟。即如是学于法义不颠倒取。无有我慢。亦不安住自所见 取。无邪僻执。于尊教诲终不轻毁。如是名为无倒加行。

  己二.应时加行

  云何名为应时加行?谓于时时间修习止相。于时时间修习观相。于时时间修习举相。于时时间修习舍相。又能 如实了知其止止相止时。了知其观观相观时。了知其举举相举时。了知其舍舍相舍时。云何为止?谓九相心住。能 令其心无相无分别。寂静极寂静等住寂止。纯一无杂故名为止。云何止相?谓有二种。一所缘相。二因缘相。所缘 相者。谓奢摩他品所知事同分影像。是名所缘相。由此所缘。令心寂静。因缘相者。谓依奢摩他所熏习心。为令后 时定皆清净故。修习瑜伽毗钵舍那所有加行。是名因缘相。云何止时?谓心掉举时。或恐掉举时。是修止时。又依 毗钵舍那所熏习心。为诸寻思之所扰恼及诸事业所扰恼时。是修止时。云何为观?谓四行三门六事差别所缘观行。 云何观相?谓有二种。一所缘相。二因缘相。所缘相者。谓毗钵舍那品所知事同分影像。由此所缘。令慧观察。因 缘相者。谓依毗钵舍那所熏习心。为令后时毗钵舍那皆清净故。[456b]修习内心奢摩他定所有加行。云何观时?谓心沈没时。或恐沈没时。是修观时。又依奢摩他所熏习心。先应于彼所 知事境如实觉了。故于尔时是修观时。云何为举?谓由随取一种净妙所缘境界。显示劝导庆慰其心。云何举相?谓 由净妙所缘境界。策励其心。及彼随顺发勤精进。云何举时?谓心沈下时。或恐沈下时。是修举时。云何为舍?谓 于所缘心无染污心平等性。于止观品调柔正直任运转性及调柔心有勘能性。令心随与任运作用。云何舍相?谓由所 缘令心上舍及于所缘不发所有太过精进。云何舍时?谓于奢摩他毗钵舍那品所有掉举心已解脱。是修舍时。如是名 为应时加行。

  己三.解了加行、无厌足加行、不舍轭加行

  云何名为解了加行?谓于如是所说诸相。善取善了善取了已。欲入定时即便能入。欲住定时即便能住。欲起定 时即便能起。或时弃舍诸三摩地所行影像作意思惟。诸不定地所有本性所缘境界。如是名为解了加行 。

  云何名为无厌足加行?谓于善法无有厌足修断无废。于展转上展转胜处。多住希求。不唯获得少小静定便于中 路。而生退屈。于余所作常有进求。如是名为无厌足加行。

  云何名为不舍轭加行?谓于一切所受学处无穿无缺。虽见少年颜容端正可爱母邑。而不取相不取随好。于食平 等勤修觉寤。少事少业少诸善乱。于久所作久所说等。能自随忆。如是等法说名不舍轭加行。由此诸法能正随顺心 一[456c]境性。不舍其轭令心不散。不令其心驰流外境。不令其心内不调柔。如是名为不舍轭加行。

  己四.正加行

  云何名为正加行?谓于所缘数起胜解数正除遣。是名正加行。如有勤修不净观者。数正除遣于诸不净。作意思 惟诸不净相。由随相行毗钵舍那而起作意。于所缘境数数正除遣数数现前。

  其正除遣复有五种:一内摄其心故。二不念作意故。三于余作意故。四对治作意故。五无相界作意故。当知此 中由九相心住。毗钵舍那而为上首。故名内摄其心。由于最初背一切相无乱安住。故名不念作意。由缘余定地境思 惟余定地。故名于余作意。由思惟不净对治于净。乃至思惟阿那波那念对治寻思思惟虚空界对治诸色。故名对治作 意。由于一切相不作意思惟。于无相界作意思惟。故名无相界作意。虽遍安立一切所缘。正除遣相总有五种。然此 义中正意。唯取内摄其心不念作意。

  初修业者始修业时。最初全不于系缚所缘事其心。或于不净或复余处唯作是念。我心云何得无散乱无相无分别 ?寂静极寂静。无转无动无所希望。离诸作用于内适悦。如是精勤于所生起一切外相。无所思惟不念作意。即由如 是不念作意除遣所缘。彼于其中修习瑜伽摄受适悦。复行有相有分别不净等境。云何而行?谓由随相行。随寻思行 。随伺察行。毗钵舍那行。彼境界而非一向精勤修习毗钵舍那还舍观相复于所[457a]缘思惟止行。由是因缘彼于尔时,于所缘境,不舍不取。由于所缘止行转故。不名为舍。即于所缘不作相故。无分 别故。不名为取。即由如是内摄其心除遣所缘。又于其中不取棺相故于缘无乱。取止行故。而复缘于 所知事相。

  若于所缘唯数胜解不数除遣。即不令彼所缘胜解后后明净究竟而转。亦能往趣乃至现观所知境事。譬如世间画 师弟子初习画业。先从师所受所学样。谛观谛观作彼形相。作已作已寻即除毁。解除毁已寻复更作。如如除毁。数 数更作。如是如是后后形相转明转净究竟显现。如是正学经历多时。世共推许为大画师。或堕师数。若不数除所作 形相。即于其上数数重画。便于形相永无明净究竟显期。此中道理当知亦尔。

  若于此境起胜解已。定于复正除遣。非于此境正除遣。已定于此境复起胜解。于狭小境起胜解已。即于狭小而 正除遣。广大无量当知亦尔。于狭小境正除遣已。或于狭小复起胜解。或于广大复起胜解。或于无量复起胜解。于 其广大及于无量当知亦尔。

  若诸色法所有相貌影像显现。当知是粗变化相似。诸无色法假名为先。如所领受增上力故影像显现。如是一切 名正加行。

  如是九种白品加行。于奢摩他毗钵舍那当知随顺。与是相违九种加行。于奢摩他[457b]毗钵舍那当知违逆。如是黑品白品。差别建立加行有十八种。如是名为心一境性。

  丁四.障清净处

  戊一.别辨相

  云何净障?谓即如是正修加行诸瑜伽师。由四因缘能令其心净除诸障。何等为四?一遍知自性故。二遍知因缘 故。三遍知过患故。四修习对治故。

  云何遍知诸障自性?谓能遍知诸障有四种:一怯弱障。二盖覆障。三寻思障。四自举障。怯弱障者。谓于出离 及于远离勤修行时所有染污思慕不乐希望忧恼。盖覆障者。谓贪欲等五盖。寻思障者。谓欲寻思等染污寻思。自举 障者。谓于少分下劣智见。安隐住中而自高举。谓我能得余则不尔。乃至广说如前。应知是名遍知诸 障自性。

  云何遍知诸障因缘?谓能遍知。初怯弱障有六因缘:一由先业增上力故。或由疾病所扰恼故。其身羸劣。二太 过加行。三不修加行。四初修加行。五烦恼炽盛。六于远离犹未串习。遍知盖覆寻思自举障因缘者。谓于随顺盖覆 寻思及自举障处所法中。非理作意多分串习。是名盖覆寻思自举障之因缘。若不作意思惟不净。而于净相作意思惟 。是名此中非理作意。若不作意思惟慈愍。而于瞋相作意思惟。是名此中非理作意。若不作意思惟明相。而于闇相 作意思惟。是名此中非理作意。若不作意思惟奢摩他相。而于亲属国土不死昔所。曾更欢娱戏笑承奉等事诸恶寻思 。作意思惟。是名此中非理作意。若不作意思[457c]惟缘性缘起。而娱三世诸行计我我所。不如理想作意思惟。是名此中非理作意。

  云何遍知诸障过患?谓遍了知此障有故于其四种未证不证以证退失。败坏瑜伽所有加行。有染污住有苦恼住自 毁毁他。身坏命终生诸恶趣。是名遍知诸障过患。

  云何名为修习对治?谓诸怯弱总用随念以为对治。由随念作意庆悦其心。令诸怯弱已生除遣未生不生其身羸劣 。太过加行。初修加行用于精进。平等通达以为对治。烦恼炽盛。用不净等所缘加行以为对治。若未串习。及用如 世思择方便以为对治。谓我昔于远离不串习故。今于修习远离生起怯弱。我若于今不习远离。于当来世定复如是。 故我今者应正思择于其远离舍不喜乐修习喜乐。余盖覆等非理作意。用彼相违如理作意以为对治。应知是名修习对 治。

  戊二.显略义

  又遍了知诸障自性是能障碍。是能染污。是黑品摄。是应远离。能遍了知如是诸障远离因缘。方可远离故。应 寻求诸障因缘能遍了知于应远离。不远离者有何过患?故应寻求诸障过患。既已远离更复寻思如是诸障。云何来世 当得不生?故应寻求修习对治。由是因缘能令其心净除诸障。

  戊三.总显心一境性及障清净处

  当如此中由随顺教有众多故。毗钵舍那亦有众多。毗钵舍那有众多故。令奢摩他亦有众多。又复即此毗钵舍那 由所知境[458a]无边际故。当知其量亦无边际,谓由三门及六种事。一一无边品类差别。

  悟入道理。正修行者如如毗钵舍那串习增上力故。增长广大如是如是能生身心所有轻安。奢摩他品当知亦得增 长广大如如身心获得轻安。如是如是于其所缘心一境性转得增长。如如于缘心一境性转复增长。如是如是转复获得 身心轻安。心一境性身心轻安。如是二法若得转依方乃究竟。得转依故于所知事现量智生。

  问:齐何当言究竟获得不净观耶乃至齐何当言究竟获得阿那波那念耶?答:以要言之。修观行者于不净观正加 行中,亲近修习。多修习故。若行若住虽有种种境界现前。虽复观察所有众相。而住自性不由加行。多分不净行相 显现非诸净相。由于不净善修习故于能随顺贪欲缠处法。心不趣入心不爱乐心不信解。安住于舍深生厌逆。当于尔 时修观行者应自了知。我今已得不净观。我今已得所修果。齐此名为于不净观已得究竟。与此相违当知未得究竟。 如不净观如是。慈愍缘性缘起界差别阿那波那念念当知亦尔。于中差别者。谓多分慈心行相显现非瞋恚相于能随顺 瞋恚缠处法。心不趣入乃至广说。多分无常苦空无我行相显现。非彼常乐身见俱行愚痴行相。于能随顺愚痴缠处法 。心不趣入乃至广说。多分种种界性非一界性。身[458b]聚差别相想显现非身聚想。于能随顺憍慢缠处法。心不趣入乃至广说。多分内寂想奢摩他想显现非戏论想。于能随 顺寻思缠处法。心不趣入乃至广说。

  问:齐何当言奢摩他毗钵舍那二种和合平等俱转由此说名双运转道?答:若有获得九相心住中第九相心住。谓 三摩呬多。彼用如是圆满三摩地为所依止。于法观中修增上慧。彼于尔时由法观故任运转道。无功用转不由加行。 毗钵舍那清净鲜白。随奢摩他调柔摄受。如奢摩他道摄受而转。齐此名为奢摩他毗钵舍那二种和合平等俱转,由此 名为奢摩他毗钵舍那双运转道。中嗢佗南曰:

  相寻思伺察,随行有三门,义事相品时,理六事差别。

  初相应加行,次串习无缓,无颠倒应时,解了无厌足。

  不弃舍善轭,最后正加行,是九应当知,有二品差别。

  知自性因缘,见彼诸过患,正修习对治,令障得清净。

  丁五.修作意处

  戊一.最初应修四作意

  云何作意?谓初修业者始修业时,于如是所安立普遍相中,由一境性、及净诸障、离邪加行,学正加行。彼应 最初作如是念:我今为证心一境性、及断喜乐,当勤修习四种作意。何等为四?一、调练心作意,二、滋润心作意 ,三、生轻安作意,四、净智见作意。

  己一.辨体相

  云何调练心作意?谓由此作意、于可厌患法、令心厌离;是名调练心作意。云何滋润心作意?谓由此作意、于 可欣尚法、令心欣乐;是名滋润心作意。云何生轻安作意?谓由此作意、于时时间、于可厌法、令心厌离;于时时 间于可欣尚法令心欣乐已,安住内寂静无相无分别中一境念转。由是因缘对治一切身心粗重。能令一切身心适悦。 生起一切身心轻安。是名生轻安作意。云何净智见作意?谓由此作意于时时间即用如是内心寂静为所依止。由内静 心数数加行。由法观中修增上慧。是名净智见作意。

  彼修行者。于时时间于可厌法令心厌离。如是于漏及漏处法。能令其心生热等热生厌等厌。等热生厌等厌。何 等名为可厌患处?略有四种可厌患处。谓自衰损及他衰损。现在会遇正现前时。如理作意数思惟故成可厌处。若自 兴盛及他兴盛。过趣尽灭离变坏时。如理作意数思惟故成可厌处。

  即彼行者于时时间于可欣尚法令心欣乐。如是于彼生欣乐故。能令其心极成津润融适澄净。何等名为可欣尚处 ?略有三种可欣尚处。一者三宝。二者学处清净尸罗清净。三者于自所证差别深生信解心无怯弱。云何随念三宝令 心欣乐?谓作是念。我今善得如是大利。谓蒙如来应正等觉为我大师。我今善得如是大利。谓善说法毗奈耶中我得 出家。我今善得如是大利。谓我与诸具戒具德。忍辱柔和成贤善法。同梵行者共为法侣。我今当得贤善命终贤善殒 没。当得[459a]贤善趣于后世。如是名为随念三宝令心欣乐。

  云何随念学处清净尸罗清净令心欣乐?谓作是念。我今善得如是大利。谓于如来应正等觉为我大师。我今善得 如是大利。谓善说法毗奈耶善修正行声闻众中。我得与彼同梵行者。同戒同学同修慈仁身语意业。同其所见同所受 用。如是名为随念学处清净尸罗清净令心欣乐。谓无悔为先发生欢喜。

  云何于自所证差别深生信解心无怯弱令心欣乐?谓作是念。我今有力有所勘能勘为法器。得与如是同梵行者。 同清净戒。得与有智正至善士同其所见。我有勘能精勤修习如是正行。于现法中能得未得能触未触能证未证。由是 令心生大欢喜。如是名为于自所证差别深生信解心无怯弱令心欣乐。又由前后勇猛精进。已得安住所证差别。由随 念此复于后时所证差别。深生信解心令心欣乐。是名异门。

  己二.明修习

  彼修行者于可厌法训练其心。于能随顺诸漏处法令心不向。违逆弃背离隔而住于可欣法悦润其心。于出于离所 生诸法有亲爱故。令心趣向附著喜乐和合而住。如是彼心由厌由欣二种行相。背诸黑品向诸白品易脱而转。其心如 是背诸黑品。由训练心作意故。向诸白品。由滋润心作意故。于时时间依奢摩他内摄持心由生轻安作意故。于时时 间于法思择最极思择周遍寻思伺察。由净智见作意故。如是彼心于时时间依奢摩[459b]他毗钵舍那之所摄受勘能。与彼一切行相一切功德作摄受因。经历彼彼日夜刹那腊缚须臾逮得胜进。

  譬如黠慧锻金银师或彼弟子。于时时间烧炼金银。令其弃舍一切垢秽。于时时间投清冷水。令于彼彼庄严具业 有所勘任调柔随顺。于是黠慧锻金银师或彼弟子。以其相似妙工巧智。善了知已用作业具。随其所乐庄严具中种种 转变。

  如是勤修瑜伽行者。为令其心弃背贪等一切垢秽。及令弃背染污忧恼。于可厌法深生厌离。为令趣向所有清净 善品喜乐。于可欣法发生欣乐。于是行者随于彼彼欲自安立或奢摩他或毗钵舍那。即于彼彼能善亲附。和合无转无 动。随其所乐义中。如所信解皆能成办。

  《瑜伽师地论》卷第三十二

  本地分中声闻地第十三第三瑜伽处之三

  戊二.如应安立修习作意

  云何初修业者始修业时。于修作意如应安立。随所安立正修行时最初触证。于断喜乐心一境性。谓善通达修瑜 伽师。最初于彼依瑜伽行初修业者。如是教诲。善来贤首。汝等今者应依三种取相因缘。或见或[459c]闻或心比度。增上分别取五种相:一厌离相。二欣乐相。三过患相。四光明相。五了别事相。

  己一.举不净观

  庚一.最初教诲

  辛一.取五种相

  壬一.厌离相

  问:若依瑜伽行初修业者是其贪行。由不净观方可调伏。云何教彼取五种相?答:应如是教诲。善来贤首。汝 等随所依止彼彼聚落村邑而住于中。若闻所余彼彼村邑聚落。或男或女先受安乐后遭苦厄。或彼男女自遭重病命终 殒没。或彼勇女所有知识亲戚眷属遭如是苦。或彼聚落村邑边际丧失财宝。或是他来强敌所作。或火所烧或水所漂 。或由恶作而有丧失。或由不善修营事业而有丧失。或由不善处分事业而有丧失。或为非爱共财得便而有丧失。或 由家火而有丧失。若汝现见非是传闻。或即于此村邑聚落。非是所余村邑聚落。或非是此村邑聚落。亦非他人。即 汝自身先所触证猛利乐受。后还退失。广说如前。

  汝既如是闻已见已。应当生起深心厌患。如是生死甚为重苦。所得自体极大艰辛。而于其中有如是等自他衰损 差别可得。谓病衰损寿命衰损。眷属衰损财宝衰损。病病法性死死法性。复有一类净戒衰损正见衰损。由是因缘彼 诸众生于现法中住诸苦恼。于当来世往诸恶趣。诸兴盛者虽现法中住诸安乐于当来世往诸善趣。而是无常。于彼无 常现可证得。若有领受兴盛事者。后时衰损定当现前。诸有领受衰损事者。后时兴盛难可现前。诸兴盛事皆是难得 易失。坏法如是汝应深心厌患。极[460a]善作意如理受持。

  如是处所难可保信。我今于是生死流转。未般涅槃未解脱心。难可保信。如是衰损兴盛二法勿现我前。勿彼因 缘令我堕在如是处所。生起猛利刚强辛楚不适意苦。即由此事增上力故。我当至诚喜乐于断修不放逸。又我如是多 安住故。当于无义能作边际。如是汝应善极作意如理受持。

  壬二.欣乐相

  汝取厌离相已。复应精勤取欣乐相。当自观察所受尸罗。为善清净为不清净。我或失念或不恭敬或多烦恼。或 由无知于诸学处有所违犯。既违犯已我当如法以其本性增上意乐。于诸学处发起深心更不毁犯。我于所作当正应作 。于非所作不复当作。以要言之。于诸学处当令增上意乐圆满。亦令所有加行圆满。汝于如是正观察时。若自了知 戒蕴清净。虽不作思。我当发起清净无悔然其法尔。尸罗清净者定生如是清净无悔。若起如是清净无悔。虽不作思 。我起欢悦。然其法尔。无有悔者定生欢悦。如是且于一种欢悦所依处所。汝应生起清净无悔为先欢悦。复于除障 处所当生喜悦。谓我今者尸罗清净。有力有能安住世尊所制学处。于现法中能得未得能触未触。能证未证。由是处 所生喜悦意。若汝获得前后所证少分差别。即由如是增上力故。于他圆满。所证差别。谓诸如来或圣弟子及自后时 所证差别。当生信解发喜悦意。如是行相诸适悦意。先名欢悦。今名喜悦。总名悦[460b]意。如是名为取欣乐相。

  取是相已复应教授告言:贤首。汝由如是厌离相故。调炼其心。复由如是欣乐相故滋润其心。汝于断灭世间贪 忧应多安住。随于彼彼所缘境界。勤修加行。或奢摩他品或毗钵舍那品。即于彼彼所缘境界。当令心住内住等住。 汝当获得身心轻安及一净住。

  壬三.过患相、光明相、了别事相

  汝若如是背诸黑品向诸白品。由调炼心滋润心故。复应数数取过患相。谓于所有诸相寻思及随烦恼取过患相。 言诸相者。谓色等十相。言寻思者。谓欲等八。随烦恼者。谓贪欲等五。汝应于彼取过患相。如是诸相能令其心作 用躆务。如是寻思能令其心思慕躁扰。如是随烦恼能令其心恒不寂静。若心作用诸相所作。思慕躁扰寻思所作。恒 不寂静随烦恼所作。由是令心苦恼而住。是故如是诸相寻思及随烦恼。是苦非圣能引。无义令心散动。令心躁扰。 令心染污。汝应如是取过患相。又汝应依心一境性心安住性心无乱性。以六种行正取其相。何等为六?一无相想。 二于无相中无作用想。三无分别想。四于无分别中无所思慕躁扰想。五寂静想。六于寂静中离诸烧恼 寂灭乐想。

  汝取如是过患相已。复应数数取光明相谓或灯明或大火明。或日轮明或月轮明。

  既取如是光明相已。复诸冢间取青瘀相。广说乃至取骨锁相。汝若不能往复冢间。当取彩画木石所作如是诸相 。

  辛二.作意修习

  壬一.勤方便

  取是相已还所住处。或阿炼若或[460c]林树下或空闲室。或在大床或小绳床或草叶座。先洗足已结跏趺 坐。端身正愿安住背念。先于一境令心不散系念在前。复于其中依六种想作意思惟。谓无相想。无分别想。寂静想 。无作用想。无所思慕无躁扰想。离诸烧恼寂灭乐想。又于其中汝当审谛。周遍了知乱不乱相。如是如是汝能了知 诸相寻思随烦恼中所有乱相。及能了知心一境性随六想修诸不乱相。又汝于此乱不乱相。如是如是审谛了知。便能 安住一所缘境亦能安住内心寂止。诸心相续诸心流注。前后一味无相无分别寂静而转。

  壬二.治过失

  又若汝虽得寂止。由失念故及由串习诸相寻思随烦恼等诸过失故。如镜中面所缘影像数现在前。随所生起。即 于其中当更修习不念作意。谓先所见诸过患相增上力故。即于如是所缘境相。由所修习不念作意。除遣散灭当令毕 竟不现在前。

  贤首当知。如是所缘甚为微细难可通达。汝应发起猛利乐欲。为求通达发动精进。世尊依此所缘境相密意说言 。汝等苾刍当知众善。言众善者。谓于大众共集会中盛壮美色。即此众善最殊盛者。谓于多众大集会中歌舞倡伎。 假使有一智慧丈夫。从外而来告一人曰:咄哉男子!汝于今者可持如是平满钵油勿令滟溢。经历如是大众中过当避 其间所有众善及诸最胜歌舞倡伎大等生等。今有魁脍露拔利剑随逐汝行[461a]若汝钵油一滴堕地。此之魁脍即以利剑当斩汝首断汝命根。汝等苾刍于欲云何?是持钵人颇不作意专心油钵拔剑魁 脍不平地等。而能作意观是众善等及诸最胜歌舞倡伎大等生耶。不也。世尊。何以故?是持钵人既见魁脍露拔利剑 随逐而行。极大怖畏专作是念。我所持钵油既弥满。经是众中极难将度。脱有一滴将堕地者。定为如是魁脍当斩我 首断我命根。是人尔时于彼众善及诸最胜歌舞倡伎大等生等。都怖作意思念观视。唯于油钵专心作意而作护持。如 是苾刍。我诸弟子恭敬殷重专心忆念。修四念住当知亦尔。

  言众善者。瑜能随顺贪欲缠等随烦恼法。于中最胜歌舞倡伎。喻能随顺寻思戏论躁扰处法。大等生等喻色相等 十种相法。智慧丈夫。喻瑜伽师。平满油钵。喻奢摩他所安住心能令身心轻安润泽。是奢摩他义。露拔利剑随行魁 脍。喻先所取诸相寻思随烦恼中诸过患相。专心将护不令钵油一滴堕地。喻能审谛周遍了知乱不乱相之所摄受。奢 摩他道。由是能令诸心相续诸心流住。由精进力无间策发前后一味无相无分别寂静而转。不取一心复缘诸相。或缘 寻思及随烦恼。

  庚二.复次教诲

  辛一.于修止观

  是瑜伽师复应如是殷勤教诲于奢摩他初修业者告言:贤首。汝若如是精勤修习奢摩他道。如是方便摄受。正念 正之俱行。有洗乐心乃名善修奢摩他道。

  若复串习诸过失故。不能于中深心[461b]喜乐。极大艰辛励力策发方现前者。还应速疾出无分别所缘境相。于有分别所缘境相系念在前。如先所取诸不净相 。汝今复应作意思惟。先应用彼唯随相行毗钵舍那。或观青瘀。或观脓烂。广说乃至观骨观锁。或观 骨锁。

  汝于如是初修观时。于ㄧ青瘀。广说乃至于ㄧ骨锁。当起胜解。若于其中已串修习观道明净。于所缘相明了胜 解相续转时复应于二于三于四于五于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十。或百青瘀。或千青瘀。乃至ㄧ切诸方诸维所有 青瘀。起无量行遍一切处无间胜解。于中乃至无有容受一杖端处。如于青瘀如是。乃至骨锁亦尔。

  汝依如是胜解作意。应当趣入真实作意。于时。应作是念:如我今者所作。无量青瘀广说乃至无量骨锁。真实 青瘀乃至骨锁。其量过此不可数知。所以者何?从前际来于彼彼有彼彼趣中轮回生死。我所曾经命终夭没。所弃尸 骸所起青瘀。广说乃至所起骨锁无量无边。如是所起推其前际不可知故。假使有能摄聚如是所弃尸骸令不烂坏。一 切大地亦不容受。于一劫中所弃尸骸乃至骨锁。假使有能敛在一处。其聚量等广大胁山。如从前际后际亦尔.乃至 未能作苦边际。如是汝依胜解作意。应当趣入真实作意。

  又非修习如是青瘀乃至骨锁毗钵舍那。应顿观察。才应于一尸骸青瘀起胜解已。寻复于内寂静。 乃至于此[461c]所缘境相喜乐明净。无诸扰恼不强励力。齐尔所时应于如是尸骸青瘀发起胜解。若才于此乃至励力方现在前。尔时 于内应修寂静。如于青瘀乃至骨锁当知亦尔。由此道理乃至无量当知亦尔。

  如是令心于内寂静已。复应发起寂静胜解。谓从最后无量青瘀。乃至最后无量骨锁内略其心方便除遣安置众相 不显现。中不全弃舍有分别相。亦不分别。唯即于此所缘境界安住其心。无相无分别寂静而转。

  辛二.于修光明

  彼瑜伽师复应教授告言:贤首。汝先所取诸光明相于奢摩他品加行中。及于毗钵舍那品加行中。皆应作意如理 思惟。若汝能以光明俱心。照了俱心。明净俱心。无闇俱心。修奢摩他毗钵舍那。如是乃为于奢摩他毗钵舍那道修 光明想。

  若有最初于所缘境多不分明。数习胜解。其相闇昧。由是因缘后所修习所有胜解。亦不分明。虽多串习而相闇 昧。若有最初于所缘境多分分明。数习胜解。其相明了。由是因缘后所修习转复分明。虽少串习而相 明了。

  辛三.于修念住

  壬一.明趣入

  如是汝由善取如是厌离相故。善取如是欣乐相故。善取如是奢摩他相故。善取如是毗钵舍那相故。善取如是光 明相故。于时时中内以寂静。于时时中由随相行毗钵舍那。思择诸法。即于不净正修加行增上力故。于诸念住渐次 趣入。

  将趣入时汝应先于内身所有三十六物。始从发毛乃至小便。善取其相。汝应于是自内身中之不净 物。[462a]先当发起不净胜解。数数发起此胜解已。复令其心于内寂静。如是名为于内身中修循身观。依自身内而发起故。次 应于外诸不净物善取其相。汝当发起胜解。广说乃至骨锁胜解。或狭小胜解。或广大胜解。或无量胜解。数数发起 此胜解已。复令其心于内寂静。如是名为于外身中修循身观。依他外身而发起故。后复应于自身内外诸不净物。善 取其相令心明了。又于他身内外不净。善取其相令心明了。于自所爱汝当发起如是胜解。复于死已出送冢间已弃之 在地。已至青瘀位。至脓烂位。广说乃至至骨锁位发起胜解。数数发起此胜解已。复令其心于内寂静。如是名为于 内外身中修循身观。依自他身若内若外而发起故。

  汝复应于四无色蕴由闻思增上力分别取相。于其三分发起胜解。一于奢摩他品。二于无散乱品。三于毗钵舍那 品。

  于奢摩他品者。谓若汝心于内略时。起无相无分别寂静想行。于所缘境无乱受等四无色蕴。刹那刹那展转别异 。唯是新新而非故故。相续流转。汝应于此如理思惟发起胜解。如是名为于内受心法修循受心法观。

  于无散乱品者。谓汝于先取诸境界缘诸境界堕不定地。过趣尽灭及今失念。心乱所生诸相寻思随烦恼境。增上 受等四无色蕴。汝应于此如理作意。如是诸法其性[462b]皆是诳幻所作。暂时而有率尔现前。多诸过患。其性无常不可保信。汝应如是发起胜解。如是名为于外受心法修循 受心法观。

  于毗钵舍那品者。谓汝善取毗钵舍那相已。住有相有分别作意。于有分别有相所缘。增上内所生受等四无色蕴 。如理作意思惟此法刹那刹那展转别异。唯是新新而非故故。相续流转。如前所说。发起胜解。如是名为于内外受 心法修循受心法观。如是田依不净观正修加行增上力故。于四念住当得趣入。

  壬二.明胜进

  又汝应于念住加行时时修习胜奢摩他毗钵舍那。汝于如是四念住中安住正念。随依彼彼村邑聚落边际而住。于 心随顺趣向临入所缘境界。汝应舍此所缘境相入彼乞食。应当善避恶象恶马。恶牛恶狗。恶蛇恶兽。坑涧壕堑。株 杌毒刺。泥水粪秽。及应远离诸恶威仪秽坐卧具。汝应如是善护己身。若于如是诸境界相。不应策发诸根。汝应于 彼不作功用善守诸根。若于如是诸境界相。应当策发诸根。汝应于彼不作功用善守正念。令诸烦恼不起现行。汝应 如是善护己身善守诸根。善住正念。于彼作意。善知其量受用饮食。又汝应与在家出家。说应量语。说应理语。说 应时语。说正直语。说寂静语。依切世间非法言论皆当远离。虽复宣说如法言论不应诤兢。何以故?若诸士夫补特 伽罗。住诤兢语互相难诘。其心便住多戏论中。多戏论故其心掉[462c]举。心掉举故心不寂静。不寂静故便令其心远三摩地。

  如是行已。汝应速疾不舍所缘结跏趺坐。于奢摩他毗钵舍那如所取相。由恒常作及毕竟作修瑜伽行。犹如世间 钻火方便。起无间加行及殷重加行。汝应如是恒常修作毕竟修作。又汝应起如是愿心。假使一切瞻部洲人。尽瞻部 洲曾经寿量。今皆总集在我一身。我亦尽此无量寿命。决定于断瑜伽作意胜奢摩他毗钵舍那。精勤修习时无暂舍。 由正了知如是所修瑜伽行有大胜果大胜利故。何况如是小分寿量少时存活。虽极远去不过百年。委悉算计但须臾顷 。如是汝应随所教诲恒常修作毕竟修作。若为此义受习于断。汝于此义必当获得。汝当最初证得下劣身心经安心一 境性。后当证得世出世间广大圆满。

  初修业者始修业时。善达瑜伽诸瑜伽师。依不净观如是教诲名正教诲。如是修行名正修行。

  己二.例慈愍等

  如说贪行是不净观之所调伏。瞋行是慈愍观之所调伏。乃至最后寻思行是阿那波那念之所调伏。如其所应皆当 了知其中差别。余趣入门我当显示。

  庚一.慈愍观

  辛一.胜解作意摄

  依慈愍观初修业者。于外亲品怨品及中庸品。善取相已处如法坐。由利益安乐增上意乐俱行定地作意。先于一 亲一怨一中庸所。发起胜解。于此三品。由平等利益安乐增上意乐俱行作意。欲与其乐。如是念言。愿彼求乐诸有 情类皆当得乐。谓或无罪欲乐。或无罪有喜乐。或无罪无[463a]喜乐。次后或于二亲。或于三亲。或于四亲。或于五亲。十亲二十三十。如前乃至遍诸方维。其中亲品充满无间发 起胜解。于中乃至无有容受一丈端处。如于亲品。如是于怨及中庸品当知亦尔。

  又彼不舍慈愍加行。即由修习如是慈愍。于诸念住能正趣入。云何趣入?谓趣入时应当发起如是胜解。如彼于 我谓亲谓怨谓中庸品。我既欲乐厌被其苦。如是名为于其内身修循身观.余亦于彼谓亲谓怨谓中庸品。如我彼亦欲 乐厌被苦。如是名为于其外身修循身观。如我既尔。彼诸有情亦复如是。如我自欲求得胜乐。彼诸有情亦复如是。 彼诸有情与己平等与己相似。我当与彼利益安乐。如是名为于其内外身修循身观。此似念住总缘诸蕴为境界故。当 知说名坏缘念住。若修行者但取色相。谓取显相行相表相。于亲品怨品及中庸品而起胜解。由此建立 唯身念住。

  辛二.真实作意摄

  彼复依止作意。能正趣入真实作意。谓时起是胜解。我于乃至无量有情发起胜解。利益安乐增上意乐。如是我 从先际已来。所有亲品怨品及中庸品。落谢过去诸有情类。其数无量甚过今者。胜解所作。如是过去诸有情类。为 我亲已复为我怨。为我怨已复为我亲。为怨亲已复为中庸。为中庸已复为怨亲。由是义门一切有情平等。平等无有 少分亲性怨性及中庸性。而非真实。由是因缘遍于三品起平等心。平等应与利益安乐。如从先际。如是后际。于生 死中当复流转。应知亦尔。又我于彼先际已来。诸有情类未曾发起慈愍之心。彼皆过去。今起慈愍复有何益?但为 除遣自心垢秽。令得清净故起念言:当令过去诸有情类皆得安乐。诸未来世未曾有者。亦皆令彼当得 安乐。

  如是趣入真实作意。慈愍住中诸福滋润诸善滋润。望前所修胜解作意。慈愍住中所获福聚。彼于百分不及此一 。彼于数分算分计分邬波尼沙昙分不及此一。余如前说。

  庚二.缘性缘起观

  又于缘性缘起观中初修业者。由闻思慧增上力故。分别取相。谓诸有情由种种无智愚痴。现见无常妄计为常。 现见不净妄计为净。现见其苦妄计为乐。现见无我妄计为我。彼诸有情有如是等种种颠倒。颠倒为因愚现法受及后 所生诸自体中发起贪爱。由贪爱故造作种种生根本业。此烦恼业为因缘故。感得当来纯大苦蕴。彼既善取如是相已 。复于内发起胜解。谓我今此纯大苦蕴亦如是生。又我自体无边无际从先际来初不可知亦如是生。彼诸有情去来现 在一切自体苦蕴所摄。亦皆如是已生当生。如是缘性缘起正观。一切皆是真实作意。更无所余胜解作意。若于自身 诸蕴现在缘性缘生。作意思惟。是名于内身受心法住彼循观。若于他身诸蕴现在缘性缘生。作意思惟。是名于外身 受心法住彼循观。若于自他过去未来所有诸蕴缘性缘生。[463c]作意思惟。是名于内外身受心法住彼循观。余如前说。

  庚三.界差别观

  辛一.释趣入

  又于界差别观初修业者。先取其外所有坚相。所谓大地。山林草木塼石瓦砾。末尼真珠。琉璃螺贝。珊瑚玉等 。取彼相已复于内坚而起胜解。次取其外诸大水相。所谓热时烈日。炎炽焚烧。山泽灾火蔓莚窑室等中所有诸火。 取彼相已复于内暖而起胜解。次取其外诸大风相。所谓东西南北等风乃至风轮。取彼相已复于内风而起胜解。次取 其外诸大空相。所谓诸方无障无碍诸聚色中孔隙窟穴有所容受。善取如是空界相已。于内空界而起胜解。后由闻思 增上力故。起细分别取识界相。所谓内眼处不坏。外色处现前。若无能生作意正起。所生眼识亦不得生。与是相违 眼识得生。如是乃至意法意识当知亦尔。取是相已次起胜解。了知如是四大身中有一切识诸种子界种 性自性。

  又于如是四大种中。先起支解粗大胜解。后起分析种种细分微细胜解。如是渐次分析乃至向游尘量。如是渐渐 乃至极微而起胜解。一一支分尚起无量最极微尘积集胜解。何况身中一切支分。如是名为界差别观中分析诸色界差 别边际微细胜解。次于空界先当发起所有粗大空界胜解。所谓眼耳鼻喉筒等种种窍穴。由是吞咽于是吞咽。既吞咽 已由是下分不净流出。次后渐渐发起种[464a]种微细胜解。乃至身中一切微细诸毛孔穴皆悉了知。后于识界渐渐发起所依所缘。及已作意三世时分品类差别无量 胜解。即于识界起胜解时。由诸所依所缘胜解分析识界。亦于十种所造诸色而起胜解。如诸大种微细分析。此亦如 是。

  辛二.辨循观

  若于自身各别诸界而起胜解。是名于外住彼循观。其余诸有情数所有诸界而起胜解。名于内外住 彼循观。

  复有异门。谓于己身而起胜解。临舍命时如前广说。至青瘀位或复脓烂。即于脓烂后起种种流出胜解。渐渐脓 流展转增广。乃至大海大地边际脓悉充满。发起如是胜解已。次复发起火烧胜解。谓此身分无量无边品类差别。为 大火聚无量无边品类烧烬。火既灭已复起余骨余灰胜解。复起无量无边胜解。碎此骨灰以为细末。复起无量大风胜 解。飘散此末遍诸方维。既飘散已不复观见所飘灰骨及能飘风。唯观有余眇茫空界。

  如是由其胜解作意。依于内外不净加行入界差别。于其身相住循身观。从是趣入真实作意。谓由如是胜解作意 。于内外身住循身观。由胜解力我此所作。无量无边水界火界地界风界虚空界相。我从无始生死流转。所经诸界无 量无边甚过于此。谓由父母兄弟姊妹眷属丧亡。及由亲友财宝禄位离散失坏。悲泣雨泪。又饮母乳。又由作贼拥逼 劫掠穿墙解结。[464b]由是因缘。遭无量度截手刖足。斩头劓鼻。种种解割身诸节。由是因缘血流无量。如是所有泪乳血摄水界水聚。四 大海水皆悉盈满。于百分中不及其一。广说如前。又于诸有诸趣死生。经无量焚烧尸骸。如是火聚亦无比况。又经 无量弃舍骸骨狼籍在地亦无比况。又经无量诸尸骸中眼等窍穴。又经无量诸识流转。后后尸骸新新发起。乃至今者 最后尸骸诸识流转。如是安立后际诸趣期限无定。如是乃至无量识界。

  庚四.阿那波那念

  又于阿那波那正加行中。初修业者。先于舍宅前后窗门或打铁师。或锻金银师。吹筒囊袋。或风外聚入出往来 。善取相已。由缘于内入出息念。于入出息而起胜解。彼复先于微细息风经心胸处。粗穴往来而起胜解。然后渐渐 于众多风而起胜解。所谓乃至一切毛孔风皆随入而起胜解。如识所有一切身分。风聚所随摄藏隐无量风聚于中积集 。如妒罗绵或叠絮等。诸轻飘物于是诸相而起胜解。彼若于内入息出息流转不绝作意思惟。尔时名为于其内身住循 身观。若复于他死尸骸中青瘀等位入息出息流转不绝作意思惟。尔时名为于其外身住循身观。若复于自临欲死时而 起胜解。或于已死入息出息无有流转而起胜解。或于未死入息出息无有流转而起胜解。由法尔故。尔时名为于其内 外身住循身观。遍于一[464c]切正加行中。应修如是止品助伴止品所摄无倒加行。所余一切如前应知。

  己三.正修行、最初触证于断喜乐心一境性

  如是所有初修业者。蒙正教诲修正行时。安住炽然正知具念。调伏一切世间贪忧。若于如是正加行中。恒常修 毕竟修作无倒作意。非諠闹等所能动乱。是名炽然。若于如是正加行中。修奢摩他毗钵舍那。审谛了知乱不乱相。 如是名为正知具念。若能善取诸厌离相诸欣乐相。如是乃名调伏一切世间贪忧。由是因缘宣说彼能安住炽然。乃至 调伏世间贪忧。

  先发如是正加行时。心一境性身心轻安微劣而转难可觉了。复由修习胜奢摩他毗钵舍那。身心澄净身心调柔身 心轻安。即前微劣心一境性身心轻安。渐更增长能微引强盛易可觉了。心一境性身心轻安。谓由因力展转引发方便 道理。彼于尔时不久当起强盛。易了身心轻安心一境性。如是乃至有彼前相。于其顶上似重而起非损 恼相。

  即由此相于内起故。能障乐断。诸烦恼品心粗重性皆得除灭。能对治彼。心调柔性心轻安性皆得生起。由此生 故有能随顺起身轻安。风大偏增众多大种来入身中。因此大种入身中故。能障乐断。诸烦恼品身粗重性。皆得除遣 。能对治彼。心调柔性心轻安性。遍满身中状如充溢。彼初起时令心踊跃令心悦豫。欢喜俱行令心喜乐。所缘境性 于心中现。从此已后彼初所起轻安势力渐渐舒缓有妙轻安随身而行在身中转。由是因缘[465a]心踊跃性渐次退减。由奢摩他所摄持故。心于所缘寂静行转。从是已后于瑜伽行。初修业者名有作意。始得堕在有 作意数。何以故?由此最初获得色界定地所摄少分微妙正作意故。由是因缘名有作意。

  得此作意初修业者有是相状。谓已获得色界所摄少分定心。获得少分身心轻安心一境性。有力有能善修净惑所 缘加行。令心相续滋润而转。为奢摩他之所摄护能净诸行。虽行种种可爱境中。猛利贪缠亦不生起。虽少生起依止 少分微劣对治。暂作意时即能除遣。如可爱境。可憎可愚可生憍慢可寻思境。当知亦尔。宴坐静室暂持其心。身心 轻安疾疾生起。不极为诸身粗重性之所逼恼。不极数起诸盖现行。不极现行思慕。不乐忧虑俱行诸想作意。虽从定 起出外经行。而有少分轻安余势随身心而转。如是等类当知是名有作意者清净相状。

  《瑜伽师地论》卷第三十三

  本地分中声闻地第十三第四瑜伽处之一

  乙六.趣世出世处

  复次此嗢佗南曰:

  七作意离欲,及诸定广辩[465b],二定五神通,生差别诸相。

  观察于诸谛,如实而通达,广分别于修,究竟为其后。

  已得作意诸瑜伽师。已入如是少分乐断。从此已后唯有二趣更无所余。何等为二?一者世间。二出世间。彼初 修业诸瑜伽师。由此作意或念我当往世间趣。或念我当往出世间趣。复多修习如是作意。如如余此极多修习。如是 如是所有轻安心一境性。经历彼彼日夜等位转复增广。若此作意坚固相续强盛而转。发起清净所缘胜解。余奢摩他 品及毗婆舍那品善取其相。彼于尔时或乐往世间道发起加行。或乐往出世间道发起加行。

  丙一.往世间道

  问:此中几种补特伽罗。即于现法乐往世间道发起加行。非出世间道?答:略有四种补特伽罗。何等为四?一 一切外道。二于正法中根性羸劣先修止行。三根性虽利善根未熟。四一切菩萨乐当来世证大菩提非于现法。如是四 种补特伽罗。于现法中乐往世间道发起加行。此乐往世间道发起加行者。复有二种。一者具缚。谓诸异生。二不具 缚。谓诸有学。此复云何?谓先于欲界观为粗性。于初静虑若定若生观为静性。发起加行离欲界欲。如是乃至发起 加行离无所有处欲。当知亦尔。等能引无想定等,及发五神通等,又即依此若生若相皆当广说。

  丁一.以七作意离欲

  戊一.举初静虑离欲界欲

  为离欲界欲勤修观行诸瑜伽师,由七作意方能获得离欲界欲。何等名为七种作意?谓[465c]了相作意。胜解作意。远离作意。摄乐作意。观察作意。加行究竟作意。加行究竟果作意。

  己一.别辨相

  庚一.了相作意

  云何名为了相作意?谓若作意能正觉了欲界粗相初静虑静相。

  辛一.觉了欲界粗相

  云何觉了欲界粗相?谓正寻思欲界六事。何等为六?一义。二事。三相。四品。五时。六理。

  云何寻思诸欲粗义?谓正寻思如是诸欲有多过患有多损恼。有多疫疠有多灾害。于诸欲中多过患义。广说乃至 多灾害义。是名粗义。云何寻思诸欲粗事?谓正寻思于诸欲中有内贪欲。于诸欲中有外贪欲。

  云何寻思诸欲自相?谓正寻思此为烦恼欲。此为事欲。此复三种。谓顺乐受处。顺苦受处。顺不苦不乐受处。 顺乐受处是贪欲依处。是想心倒依处。顺苦受处是瞋恚依处。是忿恨依处。顺不苦不乐受处是愚痴依处。是覆恼诳 谄无惭无愧依处。是见倒依处。即正寻思如是诸欲极恶诸受之所随逐。极恶烦恼之所随逐。是名寻思诸欲自相。云 何寻思诸欲共相?谓正寻思此一切欲。生苦老苦广说乃至求不得苦等所随逐等所随缚。诸受欲者于圆满欲驱迫而转 。亦未解脱生等法故。离彼诸欲胜妙圆满而暂时有。是名寻思诸欲共相。

  云何寻思诸欲粗品?谓正寻思如是诸欲皆堕黑品。犹如骨锁如凝血肉。如草炬火如一分炭火。如大毒蛇如梦所 见。如假借得诸庄严具。如树端果。追求诸欲诸有情类。于诸欲中受追求所作苦。受防护所作苦。受亲爱失坏所作 苦。受无厌足所[466a]作苦。受不自在所作苦。受恶行所作苦。如是一切如前应知。如世尊说。习近诸欲有五过患。谓彼诸欲极少滋味。 多诸苦恼多诸过患。又彼诸欲常为诸佛及佛弟子。贤善正行正至善士。以无量门呵责毁呰。又彼诸欲于习近时。我 说无有恶不善业而不作者。如是诸欲令无厌足多所共有。是非法行恶行之因增长欲爱。智者所离速趣消灭依托众缘 。是诸放逸危亡之地。无常虚儰妄失之法。犹如幻化诳惑愚夫。若现法欲若后法欲。若天上欲若人中欲。一切皆是 魔之所行魔之所住。于是处所能生无量依意所起恶不善法。所谓贪瞋及愤诤等。于圣弟子正修学时能为障碍。由如 是等差别因缘。由如诸欲多分堕在黑品所摄。是名寻思诸欲粗品。

  云何寻思诸欲粗时?谓正寻思如是诸欲去来今世。于常常时于恒恒时。多诸过患多诸损恼。多诸疫疠多诸灾害 。是名寻思诸欲粗时。云何寻思诸欲粗理?谓正寻思如是诸欲。由大资粮由大追求由大劬劳。及由种种无量差别工 巧业处。方能招集生起增长。又彼诸欲虽善生起。虽善增长。依切多为外摄受事。谓父母妻子奴婢作使亲友眷属。 或为对治自内有色粗重四大。糜饭长养常须覆蔽沐浴按摩。坏断离散消灭法身。随所生起种种苦恼。食能对治诸饥 渴苦。衣[466b]能对治诸寒热苦。及能覆蔽可惭羞处。卧具能治诸劳睡苦。及能对治经行住苦。病缘医药能治病苦。是故诸欲唯能 对治随所生起种种苦恼。不应染著而受用之。唯应正念。譬如重病所逼切人。为除病故服杂秽药。又彼诸欲有至教 量证知有粗相。又彼诸欲如是如是所有粗相。我亦于内现智见转。又彼诸欲有比度量知有粗相。又彼诸欲从无始来 本性粗秽成就。法性难思。法性不应思议。不应分别。是名寻思诸欲粗理。如是名为由六种事觉了欲 界诸欲粗相。

  辛二.觉了欲界静相

  复能觉了初静虑中所有静相。谓欲界中一切粗性。于初静虑皆无所有。由离欲界诸粗性故。初静虑中说有静性 。是名觉了初静虑中所有静相。

  即由如是定地作意。于欲界中了为粗相。于初静虑了为静相。是故名为了相作意。即此作意当言犹为闻思间杂 。

  庚二.胜解作意

  彼既如是如理寻思。了知诸欲是其粗相。知初静虑是其静相。从此已后超过闻思唯用修行。于所缘相发起胜解 。修奢摩他毗钵舍那。既修习已如所寻思。粗相静相数起胜解。如是名为胜解作意。

  庚三.远离作意

  即此胜解善修善习善多修习为因缘故。最初生起断烦恼道。即所生起断烦恼道俱行作意。此中说名远离作意。 由能量初断于欲界先所应断烦恼故。及能除遣彼烦恼品粗重性故。

  庚四.摄乐作意

  从是已后爱乐于断爱乐远离。于诸断中见胜功德。触证少分远离喜乐。于时时间欣乐而深庆悦。 于时时[466c]间厌离作意而深厌患。为欲除遣惛沈睡眠掉举等故。如是名为摄乐作意。

  庚五.观察作意

  彼由如是乐断乐修。正修加行善品任持。欲界所系诸烦恼缠。若行若住不复现行。便作是念。我今为有于诸欲 中贪欲烦恼不觉知耶。为无有耶。为观察如是事故。随于一种可爱净相作意思惟。犹未永断诸随眠。故思惟如是净 妙相时。便复发起随习近心趣习近心。不能住舍。不能厌毁制伏违逆。彼作是念。我于诸欲犹未解脱其心。犹未正 得解脱。我心仍为诸行制伏。如水被持。未为法性之所制伏。我今复应为欲永断余随眠故。正勤安住乐断乐修。如 是名为观察作意。

  庚六.加行究竟作意

  从此倍更乐断乐修修修奢摩他毗钵舍那。郑重观察修习对治。时时观察先所已断。由是因缘从欲界系一切烦恼 心得离系。此犹暂时伏断方便。非是毕竟永害种子。当于尔时初静虑地前加行道已得究竟一切烦恼对治。作意已得 生起。是名加行究竟作意。

  庚七.加行究竟果作意

  从此无间由是因缘证入根本初静虑定。即此根本初静虑定俱行作意。名加行究竟果作意。

  己二.总配属

  又于远离摄乐作意现在转时。能适悦身离生喜乐。于时时间微薄现前。加行究竟作意转时。即彼喜乐转复更增 广。于时时间深重现前。加行究竟果作意转时。离生喜乐遍诸身分。无不充满无有间系。彼于尔时远离诸欲。远离 一切恶不善法。有寻有伺离生喜乐。于初静虑圆满五支具[467a]足安住。名住欲界对治修果。名随证得离欲界欲。

  又了相作意。于所应断能正了知。于所应得能正了知。为断应断为得应得。心生希愿胜解作意。为断为得正发 加行。远离作意。能舍所有上品烦恼。摄乐作意。能舍所有中品烦恼。观察作意。能于所得离增上慢安住其心。加 行究竟作意能舍所有下品烦恼。加行究竟果作意。能正领受彼诸作意善修习果。

  又若了相作意。若胜解作意。总名随顺作意厌坏对治俱行。若加行究竟作意。总名对治作意断对治俱行。若摄 乐作意。名对治作意及顺清净作意。若观察作意。名顺观察作意。如是其余四种作意当知摄入六作意中。谓随顺作 意。对治作意。顺清净作意。顺观察作意。

  戊二.例上诸定离下地欲

  如初静虑定有七种作意。如是第二第三第四静虑定。及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定。当 知各有七种作意。若于有寻有伺初静虑地觉了粗相。于无寻无伺第二静虑地觉了静相。为欲证入第二静虑。应知是 名了相作意。谓已证入初静虑定。谓已得初静虑者。于诸寻伺观为粗性能正了知。若在定地。于缘最初率尔而起。 忽务行境。粗意言性。是名为寻。即于彼缘随彼而起随彼而行。徐历行境。细意言性。是名为伺。又正了知如是寻 伺是心法性。心生时生。共有相应同一缘转。又正了知如是寻伺依内而生外处所摄。又正了知如是依切过去未来现 在所[467b]摄。从因而生。从缘而生。或增或减不久安住暂时而有率尔现前。令心躁扰散动不静行转。求上地时若住随逐。是 故皆是黑品所摄随逐诸欲。离生喜乐少分胜利。随所在地自性。能令有如是相。于常常时。于恒恒时。有寻有伺心 行所缘。躁扰而转不得寂静。以如是等种种行相。于诸寻伺觉了粗相。又正了知第二静虑无寻无伺。如是一切所说 粗相皆无所有。是故宣说第二静虑有其静相。彼诸粗相皆远离故。为欲证入第二静虑。随其所应其余作意如前应知 。

  如是乃至为欲证入非想非非想处定余地地中随其所应。当知皆有七种作意。又彼粗相遍在下地一切皆有。下从 欲界展转上至无所有处。当知粗相略有二种。谓诸下地苦住增上。望上所住不寂静故。及诸寿量时分短促。望上寿 量转减少故。此二粗相由前六事。如其所应当正寻思。随彼彼地乐离欲时。如其所应于次上地寻思静相。渐次乃至 证得加行究竟果作意。

  丁二.八定

  戊一.四静虑

  己一.初静虑

  复次此中离欲者。欲有二种。一者烦恼欲。二者事欲。离有二种。一者相应离。二者境界离。离恶不善法者。 烦恼欲因所生种种恶不善法。即身恶行语恶行等。持杖持刀斗讼诤竞。谄诳诈伪起妄语等。由断彼故说名为离恶不 善法。有寻有伺者。由于寻伺未见过失。自地犹有对治欲界诸善寻伺。是故说名有寻有伺。所言离者 。谓已获得[467c]加行究竟作意故。所言生者。由此为因由此为缘。无间所生故名离生。言喜乐者。谓已获得所希求义。及于喜中未 见过失。一切粗重已除遣故。及已获得广大轻安。身心调畅有勘能故。说名喜乐。所言初者。谓从欲界最初上进。 创首获得依顺次数。说名为初。言静虑者。于一切所缘系念寂静正审思虑。故名静虑。言具足者。谓已获得加行究 竟果作意故。言安住者。谓于后时由所修习多成办故。得随所乐得无艰难梗涩。于静虑定其心昼夜能正随顺。趣向 临入随所欲乐。乃至七日七夜能正安住。故名安住。

  复次于有寻有伺三摩地相。心能舍弃。于无寻无伺三摩地相。系念安住。于诸忽务所行境界。能正远离。于不 忽务所行境界安住。其心一味寂静极寂静转。是故说言寻伺寂静故。内等净故。又彼即于无寻无伺三摩地中。串修 习故。超过寻伺有间缺位。能正获得无间缺位。是故说言心一趣故。无寻无伺者。一切寻伺悉皆断故。所言定者。 谓已获得加行究竟作意故。所言生者。由此为因由此为缘无间所生故。名定生。言喜乐者。谓已获得所希求义。又 于喜中未见过失有欣有喜。一切寻伺初静虑地诸烦恼品所有粗重皆远离。故能对治彼广大轻安。身心调柔有勘能乐 所随逐故。名有喜乐。依顺次数此为第二。如是一切如前应知。

  复次彼即于喜相深见过失。是故说言于喜离欲。又于尔[468a]时远离二种乱心灾患。能于离喜第三静虑摄持其心。第二静虑已离寻伺。今于此中复离于喜。是故说言安住于舍。 如是二法能扰乱心障无间舍。初静虑中有寻伺故。令无间舍不自在转。第二静虑由有喜故。令无间舍不自在转。是 故此舍初二静虑说名无有。由是因缘修静虑者。第三静虑方名有舍。由有舍故。如如安住所有正念。如是如是彼喜 俱行想及作意不复现行。若复于此第三静虑不善修故。或时失念。彼喜俱行想及作意时复现行。寻即速即以慧通达 能正了知。随所生起能不忍受。方便审舍除遣。心住上舍。是故说有正念正知。彼于尔时住如是舍。正念正知亲近 修习。多修习故令心踊跃。俱行喜受便得除灭。离喜寂静最极寂静。与喜相违心受生起。彼于尔时色身意身领纳受 乐及轻安乐。是故说言有身受乐。第三静虑以下诸地。无如是乐及无间舍。第三静虑以上诸地。此无间舍虽复可得 而无有乐。下地乐舍俱无有故。上地有舍而无乐故。是故说言于是处所谓第三静虑。诸圣宣说谓依于此已得安住。 补特伽罗。具足舍念及以正知。住身受乐。第三静虑具足。言诸圣者。谓佛世尊及佛弟子。

  复次此中对治种类势相似故。略不宣说乐断对治。但说对治所作乐断。何等名为此中对治?所谓舍念及以正知 。由即于此数修习故。便能弃舍令不出离第三静虑。第三[468b]静虑地中胜乐。是故说言由乐断故。修静虑者即于尔时所有苦乐皆得超越。由是因缘若先所断若今所断。总集说言 乐断苦断。先喜忧没。谓入第四静虑定时乐受断故。入第二静虑定时苦受断故。入第三静虑定时喜受没故。入初静 虑定时忧受没故。今于此中且约苦乐二受断故。说有所余非苦乐受。是故说言彼于尔时不苦不乐受。从初静虑一切 下地灾患已断。谓寻伺喜乐入息出息。由彼断故此中舍念清净鲜白。由是因缘正入第四静虑定时心住无动。一切动 乱皆悉远离。是故说言舍念清净。第四等言如前所说初静虑等。应知其相。

  己二.四无色

  复次以于虚空起胜解故。所有青黄赤白等。相应显色想。由不显现故。及厌离欲故。皆能超越。是故说言色想 出过故。由不显现超越彼想以为因故。所有种种众多品类。因诸显色积集。有障碍想皆得除遣。是故说言有对想灭 没故。因远离彼想以为因故。所有于彼种种聚中差别想转。谓饮食瓶衣乘庄严具城舍军园田林等想。于是一切不作 意转。是故说言种种想不作故转。除遣如是有色有对种种想已。起无边相虚空胜解。是故说言入无边空。由已超过 近分加行究竟作意。入上根本加行究竟果作意定。是故说言空无边处具足安住。当知此中依于近分乃至入上根本定 。唯缘虚空。若已得入上根本定。亦缘虚空。亦缘自地所有诸蕴。又近分中亦下[468c]缘地所有诸蕴。

  复次若由此识于无边空发起胜解。当知此识无边空相胜解相应。若有欲入识无边处。须舍虚空无边处想。即于 彼识次起无边行相胜解。尔时超过近分根本空无边处。是故说言超过一切空无边处入无边识。由彼超过识无边处。 所有近分乃至加行究竟作意。入上根本加行究竟果作意定。是故说言识无边处具足安住。

  复次从识无边处求上进时。离其识外更求余境都无所得。谓诸所有或色非色相应境性。彼求境界无所得时。超 过近分及以根本识无边处。发起都无余境胜解。此则名为于所有假想胜解。即于如是假想胜解多修习故。便能超过 无所有处一切近分乃至加行究竟作意。入彼根本加行究竟果作意定。是故说言超过一切识无边处。无少所有无所有 处具足安住。

  复次从无所有处求上进时。由于无所有处想起粗想故。便能弃舍无所有处想。由是因缘先入无所有处定时。超 过一切有所有想。今复超过一切无所有想。是故说言非有想。谓或有所有想。或无所有想非无想。谓非如无想及灭 尽定依切诸想皆悉灭尽。唯有微细想缘无相境转。是故说言非想非非想即于此处起胜解时。超过一切近分根本无所 有处。及非想非非想处近分乃至加行究竟作意。入彼根本加行究竟果作意定。是故说言超过一切无所有处。于非想 非非想处具足安住。

  复次此中入静虑定[469a]时。其身相状如处室中。入无色定时。其身相状如处虚空。当知此中由奢摩他相安住上舍勤修加行。

  丁三.二无心定

  复次依静虑等能入二无心定。一者无想定。二者灭尽定。无想定者。唯诸具生由弃背想作意方便能入。灭尽定 者。唯诸圣者由止息想受作意方便能入。如是二定。由二作意方便能入。谓无想定。由弃背想作意以为上首。勤修 加行渐次能入。若灭尽定。由从非想非非想处欲求上进暂时止息所缘作意以为上首。勤修加行渐次能入。若诸异生 作如是念:诸想如病诸想如痈诸想如箭。唯有无想寂静为妙摄受。如是背想作意。于所生起一切想中。精勤修习不 念作意。由此修习为因缘故。加行道中是有心位。入定无间心不复转。如是出离想作意。为先已离遍净贪。未离广 果贪诸心心法灭。是名无想定。由是方便证得此定。若诸圣者已得非想非非想处。复欲暂时住寂静住。从非有想非 无想处。心求上进。心上进时求上所缘竟无所得。无所得故灭而不转。有学已离无所有处贪。或阿罗汉求暂住想作 意。为先诸心心法灭。是名灭尽定。由是方便证得此定。

  丁四.五神通

  复次依静虑发五通等。云何能发?谓静虑者。已得根本清净静虑。即于如是清净静虑为所依止。于五通增上正 法。听闻受持令善究竟。谓于神境通。宿住通。天耳通。死生智通。心差别通等作意思惟。复由定地[469b]所起作意。了知于义了知于法。了知义了知法故。如是如是修治其心。由此修习多修习故。有时有分发生修果五神 通等。

  又即如是了知于义了知于法。为欲引发诸神通等修十二想。何等为十二?一轻举想。二柔软想。三空界想。四 身心符顺想。五胜解想。六先所受行次第随念想。七种种品类集会音声想。八光名色相想。九烦恼所作色变异想。 十解脱想。十一胜处想。十二遍处想。

  戊一.引五神通

  轻举想者。谓由此想于身发起轻举胜解。如妒罗绵或如叠絮或似风轮。发起如是轻胜解已。由胜解作意于彼彼 处飘转其身。谓从床上飘置几上。复从几上飘置床上。如是从床上飘置草坐。复从草坐飘置于床。柔软想者。谓由 此想于身发起柔软胜解。或如罗绵囊或如毛毳或如熟练。此柔软想长养摄受前轻举想。于摄受时令轻举想增长广大 。空界想者。谓由此想先于自身发起轻举柔软二胜解已。随所欲往若于中间有诸色聚能为障碍。尔时便起胜解作意 。于彼色中作空胜解能无碍往。身心符顺想者。谓由此想或以其心符顺于身或以其身符顺于心。由此令身转转轻举 。转转柔软。转转勘任。转转光洁。随顺于心系属于心依心而转。胜解想者。谓由此想远作近解近作远解。粗作细 解细作粗解。地作水解水作地解。一一差别大种展转相作。广如变化所作胜解。或色变化或声变化。由此五想修习 成[469c]满。领受种种妙神境通。或从一身示现多身。谓由现化胜解想故。或以其身于诸墙壁垣城等类厚障隔事。直过无碍 。或于其地出没如水。或于其水断流往返履上如地。或如飞鸟结加趺坐腾扬虚空。或于广大威德势力日月光轮以手 扪摸。或以其身乃至梵世自在回转。当知如是种种神变。皆由轻举柔软空界身心符顺想所摄受胜解想故。随其所应 一切能作。此中以身于其梵世。略有二种自在回转。一者往来自在回转。二者诸四大种一分造色如其所乐随胜解力 自在回转。

  先所受行次第随念想者。谓由此想从童子位迄至于今。随忆念转自在无碍。随彼彼位若行若住若坐若卧。广说 一切先所受行。随其粗略次第无越忆念了知。于此修习多修习故证得修果。于无量种宿世所住。广说乃至所有行相 所有宣说皆能随念。

  种种品类集会音声想者。谓由此想遍于彼彼村邑聚落。或长者众或邑义众或余大众。或广长处或家或室。种种 品类诸众集会。所出种种杂类音声。名諠譟声。或于大河众流激湍波浪音声。善取其相。以修所成定地作意。于诸 天人若远若近圣非圣声。力励听采。于此修习多修习故。证得修果清净天耳。由是能闻人间天上若远若近一切音声 。

  光名色相想者。谓于如前所说种种诸光明相。极善取已。即于彼相作意思惟。又于种种诸有情类 善[470a]不善等业用差别。善取其相。即于彼相作意思惟。是名光名色相想。于此修习多修习故。证得修果死生智通。由是 清净天耳通故。见诸有情广说乃至身坏已后往生善趣天世间中。

  烦恼所作色变异想者。谓由此想于贪恚瞋忿恨覆恼诳谄悭嫉。及以憍害无惭无愧诸余烦恼。及诸随烦恼缠绕其 心。诸有情类种种色位色相变异。解了分别。如是色类有贪欲者。有色分位色相变异。谓诸根躁扰掉举言常含笑。 如是色类有瞋恚者。有色分位色相变异。谓多分瘖哑事义闇昧言不辩了语多下里。由如是等行相流类。广说乃至无 惭愧等所缠绕者。有色分位色相变异。善取其相。复于彼相作意思惟。于此修习多修习故。发生修果心差别智。由 此智故于他有情。补特伽罗随所寻思伺察心意识等皆如实知。

  戊二.引圣功德

  解脱胜处遍处想者。如前三摩四多地应知修相。由于此想亲近修习多修习故。能引最胜诸圣神通。若变事通若 化事通若胜解通。及能引发无诤愿智四无碍解。谓法无碍解。义无碍解。辞无碍解。辩无碍解等种种 功德。

  又圣非圣二神境通有差别者。谓圣神通随所变事。随所化事。一切皆能如实成办。无有改异堪任有用。非圣神 通不能如是。犹如幻化唯可观见不堪受用。当知如是十二种想。亲近修习多修习故。随其所应便能引发五种神通。 及能引发不共。异生如其所应诸圣功德。

  丁五.修世净定生处差别

  复次此中于初静虑下中上品善修习已。随其所应当生梵众天梵辅天大梵天众同分中。于第二静虑下中上品善修 习已。随其所应当生少光天无量光天极光净天众同分中。于第三静虑下中上品善修习已。随其所应当生少净天无量 净天遍净天众同分中。于第四静虑下中上品善修习已。随其所应当生无云天福生天广果天众同分中。若不还者。以 无漏第四静虑。间杂熏有漏第四静虑。即于此中下品中品上品上胜品上极品善修习已。随其所应当生五净居天众同 分中。谓无烦无热善现善见色究竟天。若于空处识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随行天众同分中。由彼诸天无有形色。 是故亦无处所差别。然住所作有其差别。于无想定善修习已。当生无想有情天众同分中。

  丁六.离欲者相

  复次此中云何应知离欲者相?谓离欲者。身业安住诸根无动。威仪进止无有躁扰。于一威仪能经时久不多惊惧 。终不数数易脱威仪。言词柔软言词寂静。不乐諠杂不乐众集。言语安详。眼见色已唯觉了色。不因觉了而起色贪 。如是耳闻声已。鼻嗅香已舌尝味已身觉触已。唯觉了声乃至其触。不因觉了而起声贪乃至触贪。能无所畏。觉慧 幽深轻安广大深心隐密。无有贪婪无有愤发。能有堪忍。不为种种欲寻思等诸恶寻思扰乱其心。如是等类当知名为 离欲者相。

  《瑜伽师地论》卷第三十四

  本地分中声闻地第十三第四瑜伽处之二

  丙二.广辨出世间道(辨七作意)

  如是已辩往世间道。若乐往趣出世间道。应当依止四圣谛境渐次生起七种作意。所谓最初了相作意。最后加行 究竟果作意。乃至证得阿罗汉果。

  丁一.了相作意

  修瑜伽师于四圣谛。略标广辩增上教法。听闻受持。或于作意已善修习或得根本静虑无色。由四种行了苦谛相 。谓无常行苦行空行无我行。由四种行了集谛相。谓因行集行起行缘行。由四种行了灭谛相。谓灭行静行妙行离行 。由四种行了道谛相。谓道行如行行行出行。如是名为了相作意。

  戊一.观察十行

  由十种行观察。能随悟入四行。何等为十?一变异行。二灭坏行。三别离行。四法性行。五合会行。六结缚行 。七不可爱行。八不安隐行。九无所得行。十不自在行。如是十行依证成道理能正观察。

  己一.无常行摄

  庚一.变异行

  辛一.引证

  此中且依至教量理。如世尊说诸行无常。又此诸行略有二种。一有情世[471a]间。二器世间。世尊依彼世间说如是言:苾刍当知。我已过人清净天眼。观诸有情死时生时广说乃至身坏已后当知 善趣天世界中。由此法门显示世尊以净天眼现见。一切有情世间是无常性。又世尊言:苾刍当知。此器世间长时安 住。过是已后渐次乃至七日轮现。如七日经广说。乃至所有大地诸山大海。及苏迷卢大宝山王。乃至梵世诸器世界 皆背焚烧。灾火灭后灰烬不现。乃至余影亦不可得。由此法门世尊显示诸器世间是无常性。如是且依至教量理。修 观行者净信增上作意力故。于一切行无常之性获得决定。得决定已即由如是净信增上作意力故。数数寻思观察。一 切现见不背不由他缘。无常之性。

  辛二.广释

  云何数数寻思观察?谓此安立内外二事。言内事者。谓六处等。言外事者。谓有十六种。一者地事。谓城邑聚 落舍市廛等。二者园事。谓药草丛林等。三者山事。谓种种山安布差别。四者水事。谓江河陂湖众流池沼。五者作 业事。六者库藏事。七者食事。八者饮事。九者乘事。十者衣事。十一者庄严具事。十二者舞歌乐事。十三者香鬗 涂饰事。十四者资生具事。十五者诸光明事。十六者男女承奉事。如是名为十六种。安立如是内外二事。复于彼事 现见增上作意力故。以变异行寻思观察无常之性。

  壬一.内事

  此中内事有十五种所作变异及八种变异因缘。云何内事有十五种所作变异。一分位所作变异。二 显色所作变[471b]异。三形色所作变异。四兴衰所作变异。五支节具不具所作变异。六劬劳所作变异。七他所损害所作变异。八寒热 所作变异。九威仪所作变异。十触对所作变异。十一杂染所作变异。十二疾病所作变异。十三终没所作变异。十四 青瘀等所作变异。十五一切不现尽灭所作变异。云何八种变异因缘。一积时贮畜。二他所损害。三受用亏损。四时 节变异。五火所焚烧。六水所漂烂。七风所鼓躁。八异缘会遇。

  癸一.八种变异因缘

  积时贮畜者。谓有色诸法。虽于好处安置守护。而经久时自然败坏其色衰损变异可得。他所损害者。谓种种色 法。若为于他种种捶打种种损害。即便种种形色变异。受用亏损者。谓各别属主种种色物。受者受用增上立故损减 变异。时节变异者。谓秋冬时丛林药草华叶果等萎黄零落。于春夏时枝叶s华果青翠繁茂。火所焚烧者。谓大火纵 逸焚烧村邑国城王都悉为灰烬。水所漂烂者。谓大水洪漫漂荡村邑国城王都悉皆沦没。风所鼓躁者。谓大风飘扇。 湿衣湿地稼樯丛林乾湿枯槁。异缘会遇者。谓缘乐受触受乐受时。遇苦受触。缘苦受触。受苦受时。遇乐受触。缘 不苦不乐受触。受不苦不乐受时。遇乐受触或苦受触。又有贪者会遇瞋。缘贪缠止息。发起瞋缠。如是有瞋痴者。 会遇异分烦恼生缘当知亦尔。如是眼识正现在前。会遇声香味触境等。余境余缘起异分识。其余一切如理应知。如 是初修业者始修业时。于修作意如应安立。随所安立正修行时最初触证。余境余缘起异分识。其余一切如理应知。 是名八种变异因缘。一切有色及无色法所有[471c]变异。皆由如是八种因缘。除此更无若过若增。

  癸二.十五种所作变异

  云何寻思内事分位所作变异无常之性。谓由观见或自或他从少年位乃至老位。诸行相续前后差别。互不相似。 见是事已便作是念:如是诸行其性无常。何以故?此内分位前后变异现可得故。

  云何寻思内事显色所作变异无常之性。谓由观见或自或他先有妙色肌肤鲜泽。后见恶色肌肤枯槁。复于后时还 见妙色肌肤鲜泽。见是事已便作是念:如是诸行其性无常。何以故?此内显色前后变异现可得故。

  云何寻思内事形色所作变异无常之性。谓如说显色。如是形色由肥瘦故。应知亦尔。

  云何寻思内事兴衰所作变异无常之性。谓由观见或自或他先时眷属财位。戒见悉皆兴盛。后见一切皆悉衰损。 复于后时还见兴盛。见是事已便作是念:如是诸行其性无常。何以故?此内分位前后变异现可得故。

  云何寻思内事支节所作变异无常之性。谓由观见或自或他先时支节无有缺减。后时观见支节皆缺减。或王所作 或贼所作。或人所作或非人作。见是事已便作是念:如是诸行其性无常。余如前说。

  云何寻思内事劬劳所作变异无常之性。谓由观见或自或他身疲劳性身疲极性。或驰走所作。或跳踊所作。或趒 掷所作。或骗骑所作。或作种种迅疾身业。复于余时见彼远离疲劳疲极。见是事已便作是念:如是诸行其性无常。 余如前说。

  云何寻思内事他所损害所作变异无常之性。谓由观见或自[472a]或他。他所损害其身变异。或由刀杖鞭革皮绳毛稍等坏。或由种种蚊虻蛇蝎诸恶毒触之所损害。复于余时见不变异 。见是事已。便作是念:如是诸行其性无常。余如前说。

  云何寻思内事寒热所作变异无常之性。谓由观见或自或他于正寒时身不舒泰。踡跼战栗寒冻缠逼希遇温阳。于 正热时。身体舒泰。奋身乾语露霂流汗。热渴缠逼希遇清凉。复至寒时还见。如前所说相状。见是事已。便作是念 :如是诸行其性无常。余如前说。

  云何寻思内事威仪所作变异无常之性。谓由观见或自或他。行住坐卧随一威仪。或时为损或时为益。见是事已 。便作是念:如是诸行其性无常。余如前说。

  云何寻思内事触对所作变异无常之性。谓由触对顺乐受触领乐触缘所生乐时自能了别乐受分位。如能了别乐受 分位。如是了别苦受分位。不苦不乐受分位。应知亦尔。彼由了别如是诸受前后变异。是新新性非故故性。或增或 减暂时而有。率尔现前寻即变坏。见是事已。便作是念:如是诸行其性无常。余如前说。

  云何寻思内事杂染所作变异无常之性。谓能了知先所生起。或有贪心或离贪心。或有瞋心或离瞋心。或有痴心 或离痴心。又能了知随一一种诸随烦恼所染污心。又能了知随一一种诸随烦恼不染污心。又能了知彼心相续由诸烦 恼及随烦恼。于前后位趣入变坏不变坏性。见是事已。便作是念:如是诸行其性无[472b]常。何以故?心由杂然所作变异现可得故。

  云何寻思内事疾病所作变异无常之性。谓由观见或自或他。先无疾病安乐强盛。后时观见或自或他遭重病苦。 触对猛利身诸苦受。如前广说。复于余时还见无病安乐强盛。见是事已。便作是念:如是诸行其性无常。余如前说 。

  云何寻思内事终没所作变异无常之性。谓由观见今时存活安住支持。复于余时观见死没唯有尸骇空无心识。见 是事已。便作是念:如是诸行其性无常。余如前说。云何寻思内事劬劳所作变异无常之性。谓由观见或自或他见是 事已。便作是念:如是诸行其性无常。余如前说。

  云何寻思内事青瘀等所作变异无常之性。谓由观见死已尸骸。或于一时至青瘀或于一时至脓烂位。如是乃至骨 锁之位。见是事已。便作是念:如是诸行其性无常。余如前说。

  云何寻思内事一切不现尽灭所作变异无常之性。谓由观见彼于余时此骨锁位。亦复不现皆悉败坏离散磨灭遍一 切种眼不复见。见是事已。便作是念:如是诸行其性无常。何以故?如是色相数数改转前后变异现可 得故。

  如是且由现见增上作意力故。十五种行观察内事种种变异无常之性。

  壬二.外事

  观察是已。复更观察十六外事种种变异无常之性。

  云何观察地事变异无常之性。谓由观见此地方所。先未造立道场天寺宅舍市鄘城墙等事。后见新造善作善饰。 复于余时见彼朽故圯坼。零落颓毁穿缺。火所焚烧水所漂荡。见是事已。便作是念:如是诸行其性无常。何以故? 如是色相前后转变现可得故。

  云何观察园事变[472c]异无常之性。谓先观见诸园苑中药草丛林。华果枝业。悉皆茂盛。青翠丹晖盛可爱乐。复于后时见彼枯槁无诸华果 。柯业零落。火所焚烧水所漂荡。见是事已。便作是念:如是诸行其性无常。余如前说。

  云何观察山事变异无常之性。谓于一时观见其山丛林蓊灪耸石巉岩。复于一时见彼丛林巉岩耸石。雕残。颓毁 高下参差。火所焚烧水所漂荡。见是事已。便作是念:如是诸行其性无常。余如前说。

  云何观察变水事异无常之性。谓先一时见诸河渎池泉井等。涛陂涌溢醴水盈满。后于一时枯涸乾竭。见是事已 。便作是念:如是诸行其性无常。余如前说。

  云何观业事变异无常之性。谓先一时见彼种种殉利牧农工巧正论行船等业皆悉兴盛。复于一时见彼事业皆悉衰 损。见此事已。便作是念:如是诸行其性无常。余如前说。

  云何观察库藏变异无常之性。谓由观见种种库藏。一时盈满一时灭尽。见此事已。便作是念:如是诸行其性无 常。余如前说。

  云何观察饮食变异无常之性。谓由观见种种饮食。一时未办一时已办。一时入口牙齿咀嚼。汗杂涎唾细细吞咽 。一入腹渐渐消化。一时变为屎尿流出。见此事已。便作是念:如是诸行其性无常。余如前说。

  云何观察乘事变异无常之性。谓于一时见种种乘新妙庄严甚可爱乐。复于一时见彼朽故离诸严饰。见是事已。 便作是念:如是诸行其性无常。[473a]余如前说。

  云何观察衣事变异无常之性。谓由观见种种衣服。一时新成一时故坏。一时鲜洁一时垢腻。见此事已。便作是 念:如是诸行其性无常。余如前说。

  云何观察严具变异无常之性。谓由观见诸庄严具。一时未成一时已成。一时坚固一时破坏见此事已。便作是念 :如是诸行其性无常。余如前说。

  云何观察舞歌乐事所有变异无常之性。谓由观见舞歌伎乐现在。种种音曲差别异起异谢。见此事已。便作是念 :如是诸行其性无常。余如前说。

  云何观察香鬗涂饰所有变异无常之性。谓由观见种种香鬗鲜荣芬馥。后时见彼萎悴臭烂。见此事已。便作是念 :如是诸行其性无常。余如前说。

  云何观察资具变异无常之性。谓由观见彼未造已造成满破坏前后变异。见此事已。便作是念:如是诸行其性无 常。余如前说。

  云何观察光明变异无常之性。谓由观见种种明闇生灭变异。见此事已。便作是念:如是诸行其性无常。余如前 说。

  云何观察男女承奉所有变异无常之性。谓观见彼或衰或盛不久坚住。见此事已。便作是念:如是诸行其性无常 。余如前说。

  如是一切外事诸行。前之六种是所摄受事。后之六种是身资具事。以要言之。当知其性皆是无常。何以故?形 相转变现可得故。由如是等如前所说。诸变异行现见增上作意力故。于内外事如其所应。以变异行观察一切是无常 性。由是因缘于诸变异无常之性。现见不背不[473b]由他缘非他所引。随念观察审定决定。

  庚二.灭坏行

  即由如是所说因缘。说名现见增上作意。即由如是现见增上作意故。观察变异无常性已。彼诸色行虽复现有。 刹那生灭灭坏无常。而微细故非现所得故依现见增上作意应正比度。云何比度。谓彼诸行要有刹那生灭灭坏方可得 。有前后变异。非如是住得有变异。是故诸行。必定应有刹那生灭。彼彼众缘和合有故。如是如是诸行得生。生已 不待灭坏因缘自然灭坏。如是所有变异因缘能令诸行转变生起。此是变异生起因缘。非是诸行灭坏因缘。所以者何 ?由彼诸行与世现见灭坏因缘。俱灭坏已后不相似生起可得。非彼一切全不生起。或有诸行既灭坏已一切生起全不 可得。如煎水等。彼亦因缘。后后展转渐灭尽故。最后一切皆悉消尽。灾火焚烧器世间。已都无灰烬。乃至余影亦 不可得。最后一切都无所有。不由其火作如是事。是故变异由前所说八种因缘。令变生起自然灭坏。如是比度作意 力故。由灭坏行于比诸行刹那生灭灭坏无常而得决定。

  于如是事而得决定已。复于他世非所现见。诸行生起。应正比度。云何比度。谓诸有情现种种差别可得。或好 行色或恶行色。或上族性。如是一切有情差别。定由作业有其差别方可成立。非无作业如[473c]是有情色类差别。定由先世善不善业造作增长种种品类。由彼因缘于今自体差别。生起。不应自在变化为因。何以 故?若说自在变化为因能生诸行。此所生行。为唯用彼自在为缘。为待余缘。如是自在方能变化。若唯用彼自在为 缘。是则诸行与彼自在俱应本有。何须更生。若言先有自在体性然后行生。是则诸行与彼自在为缘生起。若言自在 随其所欲。功用祈愿方能造化。是故亦用欲为因缘。非唯自在。若尔此欲为有因耶?为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