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善”的标准

净 慧

  “善”的标准,佛教有佛教的思想,儒家有儒家的思想。佛教关于“善”的标准是什么呢?佛教认为一切言行 符合自他现善、后善、究竟善的要求,那就是“善”,反之就是“不善”。现善就是自他的眼前利益,后善就是自 他的长远利益,究竟善就是自他的根本利益。我们做一切事都要符合自己和他人的这三大利益——眼前利益、长远 利益、根本利益。有些事情可能只符合自他的眼前利益,有一些事情既有利于自他的眼前利益也有利于自他的长远 利益。佛教讲的根本利益或者究竟善,是在落实了自他眼前利益、长远利益的前提下,达到自他生死的究竟解脱。 生死的究竟解脱,才是根本利益,才是究竟善。但是究竟善不能脱离现善,也不能脱离后善。

  善法的具体内容是“十善”。“十善”有一个固定的表述方式,叫做“身三、口四、意三”。“身三”是指行 为上要做到“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邪淫就是不正当的男女关系。“口四”是指语言上要做到“不两舌、不 恶口、不妄言、不绮语”。不两舌就是不要挑拨是非;不恶口就是不要骂人;不妄言就是不说谎话;不绮语就是不 要说那种言不及义的话。比如说俏皮话,说话带脏字等等,那些都属于绮语。“意三”是指思想上“不贪、不嗔、 不痴”。不贪就是不起贪心,不贪财,不贪色;不嗔就是不恼恨他人;不痴就是不做没有智慧的事情。“十善”要 求身业清净:不杀、不盗、不邪淫;口业清净:不两舌、不恶口、不妄言、不绮语;意业清净:不贪、不嗔、不痴 。三业清净就是善法的具体内容。

生活禅语:

  1.生活禅的目标是要实现禅生活。从生活禅到禅生活,其中所要落实的理念,就是“觉悟人生,奉献人生” 。学佛而能以般若智慧求觉悟,即是从生活禅进入禅生活的过程,学佛而能以慈悲精神度众生,即从禅生活回到生 活禅的过程。“觉悟人生”即是观照在当下,破除烦恼,“奉献人生”即是发心在当下,成就众生。

  2.生活禅的次第是:发菩提心,立般若见,修息道观,入生活禅。

  3.修习生活禅最为关键的一点,就是净化身口意。身口意清净,身口意清净再清净,就是诸佛菩萨、历代祖 师的清净三业。三业清净了,三业都是禅。所谓生活禅,就是要在生活中勤修戒定慧,在生活中息灭贪嗔痴,在生 活中净化身口意。

  4.生活禅就是要做到精神生活重于物质生活。我们要把人生的正确修修养看得重于物质生活;要把迷失的生 活逐步自觉地转变为觉悟的生活;要把染污的生活逐步转化为净化的生活;要把凡夫的生活逐步转化为圣者的生活 ,这就是生活禅。生活禅的目的,从根本上讲,就是要做这四件事,就是要把这四件事的位置摆正。

  5.将信仰融入生活,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关怀人生,净化人生,觉悟人生,奉献人 生。

  6.向善、向上,是我们每一个佛弟子时时刻刻不可以忘记的目标。我们做一切事情,既要符合向善的要求, 又要符合向上的要求。向善是下化众生,向上是上求佛道;向上是觉悟人生,向善是奉献人生;向善是他受用,向 上是自受用。把向善、向上结合起来就是福慧双修,就是正确的修行之路。

  7.修八正道端正生活态度,行四摄法和谐人际关系,以四无量心利益社会大众,是我们落实禅 生活的要点。

  8.我们每个人之所以能够安居乐业,是因为有无数从事各行各业的人辛勤劳作和密切配合的结果。我们时时 刻刻都有感恩的思想,那么人与人之间的自私自利、欺骗压迫就会逐步缓解和消除,人间就会充满谅 解和爱心。

  9.作为在家学佛的人来说,首先是要建立一个佛化的家庭。建立佛化的家庭,并不是说家里供满了菩萨,而 是在家庭里充满了佛教的精神,有礼让,有关怀,有爱心,这才是佛化家庭的内涵。

  10.以感恩的心面对世界,以包容的心和谐自他,以分享的心回报社会,以结缘的心成就事业 。

祖师语录:

  日吃饭未曾咬著一粒米,终日行未曾踏著一片地,与么时无人我等相,终日不离一切事,不被诸境惑,方名自 在人。更时时念念不见一切相,莫认前后三际,前际无去今际无住后际无来,安然端坐任运不拘,方 名解脱。

         ——黄檗断际禅师

  若真悟得本,他自知时,修与不修,是两头语。如今初心,虽从缘得,一念顿悟,自理犹有,无始旷劫习气, 未能顿净,须教渠净除现业流识,即是修也。不可别有法教渠修行趣向,从闻入理,闻理深妙,心自圆明,不居惑 地,纵有百千妙义,抑扬当时,此乃得坐披衣,自解作活计始得。以要言之,则实际理地,不受一尘,万行门中, 不舍一法。若也单刀直入,则凡圣情尽,体露真常,理事不二,即如如佛。

         ——沩山灵祐禅师

  夫万善乃菩萨入圣之资粮,众行乃诸佛助道之阶渐,若有目无足,岂到清凉之池,得实而忘权,奚升自在之域 。是以方便般若,常相辅翼,真空妙有,恒共成持。

         ——永明延寿禅师

  今时修心者以经论为别宗,讲说者以禅门为别法,闻谈因果修证,便推属经论之家,不知修证正是禅门之本事 ,闻说即心即佛,便推属胸襟之禅,不知心佛正是经论之本意。

         ——圭峰宗密禅师

  不求名利不求荣,只么随缘度此生,三寸气消谁是主,百年身后谩虚名,衣裳破后重重补,粮食无时旋旋营, 一个幻躯能几日,为他间事长无明。

         ——洞山禅师

  学者先须识自宗,莫将真际杂顽空,妙明体尽知伤触,力在逢缘不借中,出语直教烧不著,潜行须与古人同, 无身有事超岐路,无事无身落始终。

         ——曹山本寂

出处:中国佛教网-生活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