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师地论》卷第六十一

  摄决择分中有寻有伺等三地之四

  乙二.引经说

  丙一.抉择诸王德失差别

  复次如佛世尊为出爱王所说经言。彼王一时往诣佛所。顶礼佛足白言世尊。有一沙门若婆罗门。来至我所。以 不真实过失。现前呵谏于我。我于尔时其心不生悔恼忧戚。何以故。观此过失。于我自身都不见故。又有沙门若婆 罗门。来至我所。以不真实功德。现前赞劝于我。我于尔时心亦不生欢喜踊跃。何以故。观此功德。于我自身都不 见故。彼诸沙门及婆罗门既退还已。我便独处空闲静室。生如是心筹量寻伺。我当云何了知诸王真实过失真实功德 。若我知者当舍其失当修其德。谁有沙门或婆罗门能了诸王真实过失真实功德。亦能为我广开示者。既寻伺已便作 是念。唯我世尊一切知者一切见者。定当了知识王所有真实过失真实功德。我今当往佛世尊所请问斯义。故我今者 来至佛所请决是义。唯愿如来为我开示。世尊云何诸王真实过失。云何诸王真实功德。作是请已。

  尔时世尊。告出爱王曰。大王大王。今者应当了知王之过失王之功德。王衰损门王方便门。王可爱法及能引发 王可爱法。云何名为王之过失。大王当知。王过失者。略有十种。王若成就如是过失。虽有大府库有大辅佐有大军 众。然不可归仰。何等为十。一种姓不高。二不得自在。三立性暴恶。四猛利愤发。五恩惠奢薄。六受邪佞言。七 所作不思不顺仪则。八不顾善法。九不知差别忘所作恩

  十一向纵任专行放逸。

  云何名王种姓不高。谓有国王随一下类王家而生非宿尊贵。或虽于此王家而生。贱女之子不相似子。或是大臣 辅相国师群官等子。如是名王种姓不高。云何名王不得自在。谓有国王为诸大臣辅相国师群官所制。不随所欲作所 应作锡群臣。于妙五欲亦不如意欢娱游戏。如是名王不得自在。云何名王立性暴恶。谓有国王诸群臣类或余人等。 随一处现行少小不如意事。即便对面摈黜发恶言。咆勃忿恚颦蹙而住。时生愤发设不对面。背彼向余而作于前摈辱 等事。设不对面亦不背彼向余而作于前黜骂等事。然唯内意愤恚怏。怀恼害心怀怨恨心。然不长时持愤恚心相续不 舍。复有内音愤恚☆怏。怀恼害心怀怨恨心。亦于长时持愤恚心相续不舍。由如是相对面暴恶背面暴恶。懊恚暴恶 。暂时暴恶。长久暴恶。如是名王立性暴恶。大王当知。长久暴恶名获大罪。非是余者。云何名王猛利愤发。谓有 国王。诸群臣等有小愆过有少违越。便削封禄夺去妻妾。或以重罚而刑罚之。如是名王猛利愤发。云何名王恩惠奢 薄。谓有国王。诸群臣等供奉侍卫。虽极清净善称其心。而微劣软言慰喻。颁赐爵禄酬赏勋庸。不能圆满不顺常式 。或损耗已或稽留已。或推注已或怨恨已。然后方与。如是名王恩惠奢薄。云何名王受邪佞言。若有国王。诸群臣 等实非聪睿有聪睿慢。贪浊偏党不闲宪式。情怀谋叛不修善政。听受信用如是辈人所进谏议。由此因缘不务财宝名 称善政并皆衰损。如是名王受邪佞言。云何名王所作不思不顺仪则。谓有国王。不能究察不审究察。不能思择不审 思择。诸群臣辈于彼彼务机密事中。不堪委任而委任之。堪委任者而不委任。堪驱役者而不驱役。不堪役者乃驱役 之应赏☆者而刑罚之。应刑罚者而赏☆之。又于群臣不善女处先王仪则。由此群臣处大朝会。余论未终发言间绝。 不敬不惮而兴谏诤。不如怕教而善奉行。不正安住王之教命。如是名王所作不思不顺仪则。云何名不顾善法。谓有 国王。不信他世亦不晓悟。由于他世不信不悟。便于当来善不善业爱非果。不能信解。不信解故无有羞耻。随情造 作身语意业三种恶行。不能时时布施修福受斋学戒。如是名王不顾善法。云何名王不知差别忘所作恩。谓有国王。 于诸大臣辅相国师及群官等。其心颠倒不善了知忠信伎艺智慧差别以不知故非忠信所生忠信想。于忠于所非忠信想 。无伎艺所生伎艺想。有伎艺所无伎艺想。于恶慧所生善慧想。于善慧所生恶慧想。彼由如是心颠倒故。于非忠信 无有伎艺恶慧臣所。敬重爱养。忠信伎艺善慧臣所。反生轻贱。又诸臣等年耆衰迈。曾于长夜供奉侍卫。知其无势 无力无勇遂不敬爱。不赐爵禄不酬其赏。设被陵蔑舍而不问。如是名王不知差别忘所作恩。云何名王一向纵任专行 放逸。谓有国王。于妙五欲一向沈没。耽著嬉戏爱乐受行。不能时时勖励方便作所应作劳☆群臣。如是名王一向纵 任专行放逸。若有国王。成就如是十种过失。虽有大府库有大辅佐有大军众。而不可归仰。大王当知。此十过失。 初一是王种姓过失。余九是王自性过失。

  云何名为王之功德。大王当知。王功德者。略有十种。王若成就如是功德。虽无大府库无大辅佐无大军众。而 可归仰。何等为十。一种姓尊高。二得大自在。三性不暴恶。四愤发轻微。五恩惠猛利。六受正直言。七所作谛思 善顺仪则。八顾恋善法。九善知差别知所作恩。十不自纵任不行放逸

  云何名王种姓尊高。谓有国王。处在相似王家而生。宿世尊贵。是相似子。如是名王种姓尊高。云何名王得大 自在。谓有国王。自随所欲作所应作劳☆群臣。于妙五欲欢娱游戏。于诸大辅相国师群官等所。凡出教命宣布无碍 。如是名王得大自在。云何名王性不暴恶。谓有国王。诸群臣等随于何处。虽行增上不如意事。性能容忍不现摈黜 。不发☆言亦不咆勃。广说乃至不生愤发。亦不背面而作前事亦不内意秘若忿缠

  亦不长夜蓄怨愤心相续不舍。不现暴恶不背暴恶。不匿暴恶不久暴恶。如是名王性不暴恶。云何名王愤发轻微 。谓有国王。诸群臣等虽有大愆有大违越。而不一切削其封禄夺其妻妾。不以重罚而刑罚之。随过轻重而行黜罚。 如是名王愤发轻微。云何名王恩惠猛利。谓有国王。诸群臣等正直现前供奉侍卫。其心清净心调顺。于时时中以正 圆满软言慰谕。具足颁锡爵禄勋庸。而不令彼损耗稽留劬劳怨恨。易可供奉不难承事。如是名王恩惠猛利。云何名 王受正直言。谓有国王。诸群臣等实有聪睿无聪睿慢。无浊无偏善闲宪式。情无违叛乐修善法。听受信用如是辈人 所进言议。由此因缘国务财宝名称善法皆悉增盛。如是名王受正直言。云何名王所作谛思善顺仪则。谓有国王。性 能究察能审究察。性能思择能审思择。诸群臣等于彼彼务机密事中。不堪委任而不委任。委任者而委任之不堪役者 而不驱役。堪驱役者乃驱役之。应赏☆者而正赏☆。应刑罚者而刑罚。凡有所为审思审择。然后方作而不卒暴。又 于群臣能善安处先王仪则。由此群臣虽处宴会。终不发言间绝余论。要待言终恭敬畏惮而兴谏诤。如旨教而善奉行 。能正安住王之教命。如是名王所作谛思善顺仪则。云何名王顾恋善法。谓有国王。信知他世。由信知故便于当来 净不业爱非爱果。能善信解。由信解故具足惭耻。而不纵情作身语意三种恶行。时时思择布施修福受斋学戒。如是 名王顾恋善法。云何名王善知差别知所作恩。谓有国王。于诸大臣辅相国师及群官等。心无颠倒能善了知忠信伎艺 智慧差别。若诸群臣忠信伎艺及与智慧。若有若无并如实知。于其无者轻而远之。于其有者敬而爱之。而正摄受。 又诸臣等年耆衰迈。曾于长夜供奉侍卫。虽知无势无力无勇。然念昔恩转怀敬爱而不轻贱。为禄勋庸分赏无替。如 是名王善知差别知所作恩。云何名王不自纵任不行放逸。谓有国王。于妙五欲而不沈没耽著嬉戏爱乐受行。能于时 时勖励方便作所应作劳☆群臣如是名王不自纵任不行放逸。若王成就如是功德。虽无大府库无大辅佐无大军众。而 可归仰。大王当知。如是十种王之功德。初一名为种姓功德。余九名为自性功德。

  云何名为王衰损门。大王当知。王衰损门略有五种。一不善观察而摄群臣。二虽善观察而摄群臣无恩妙行纵有 非时。三专行放逸不思机务。四专行放逸不守府库。五专行放逸不修法行。如是五种皆悉名为王衰损 门。

  云何名王不善观察而摄群臣。谓有国王。于群臣等不能究察不审究察。不能思择。不审思择忠信伎艺智慧差别 。摄为亲侍加以宠爱厚赐爵禄重赏勋庸。最机密处而相委任。数以软言现为慰谕。然此群臣所付财宝多有损费。若 遇怨敌恶友军阵彼先退败。恐惧破散为他所胜。迟留人后奔北无恋。矫行恶策动☆王政。如是名王不善观察而摄群 臣。云何名王虽善观而摄群无恩妙行纵有非时。谓有国王。虽于群臣性能究察能审究察。性能思择能审思择忠信伎 艺智慧差别摄为亲侍。而不宠爱。不如其量具赐爵禄。最机密处亦不委任。不数软言现想慰谕。后于一时不怨敌恶 友军阵。广说乃至大怖畏事命难现前。尔时于臣方行宠爱。广说乃至数以软言而相慰谕。时群臣等共相谓曰。王于 今者危迫因缘。方于我等暂行妙行非长久心。知此事已。虽有忠信伎艺智慧隐而不现。如是名王虽善观察而摄群臣 无恩妙行纵有非时。云何名王专行放逸不思机务。谓有国王。于应和好所作所成机务等事。而不时时独处空闲。或 与智者共思惟称量。观察和好方便。如是于应乖绝所作所成机务等事。于应惠施所作所成机务等事。于应阵所作所 成机务等事。于应摄受大力朋党所作所成机务等事。皆不时时独处空闲或与智者共正思惟称量。观察乖绝方便乃至 摄受强党方便。如是名王专行放逸不思机务。云何名王专行放逸不守府库。谓有国王。寡营事业拙营事业。不持事 业不观事业。不禁王门不禁宫门不禁府库。或于俳优伎乐笑弄倡逸等所。或复耽乐博弈戏等。非量损费所有财宝。 如是名王专行放逸不守府库。云何名王专行放逸不修法行。谓有国王。于世所知柔和淳质。聪慧辩才。得理解脱巧 便。无害乐无害法。所有沙门若婆罗门。不能数往礼敬咨询云何为善云何不善。何有罪云何无罪。作何等业能致吉 祥远离诸恶。设得闻已亦不勖励如说修行。不能时时惠施树福受斋学戒。如是名王专行放逸不修法行。若有国王。 成就如是五衰损门。当知此王退失现法后法义利。谓前四门退现法利。最后一门退后法利。

  云何名为王方便门。大王当知。王方便门略有五种。何等为五。一善观察摄受群臣。二能以时行恩妙行。三无 放逸专思机务。四无放逸善守府库。五无放逸专修法行。

  云何名王能善观察摄受群臣。谓有国王。于群臣等性能究察能审究察。性能思择能审思择。忠信伎艺智慧差别 。摄为亲侍。如是名王能善观察摄受群臣。云何王能善以时行因妙行。谓有国王。于诸群臣善观察已。摄为亲侍。 加以宠爱。随其度量厚赐爵禄重赏勋庸。最机密处而相委任。数以软言现相慰谕彼于一时。王遇怨敌恶友军阵大怖 畏事命难现前。即便☆竭显示忠信伎艺智慧。如是名王能善以时行恩妙行。云何名王无有放逸专思机务。谓有国王 。于应和好所作所成机务等事。能于时时独处空闲。或与智者共正思惟称量。观察和好方便。如是应乖绝所作所成 机务等事。于应惠施所作所成机务等事。于应军阵所作所成机务等事。于应摄受大力朋党所作所成机务等事。皆能 时时独处空闲。或与智者共正思惟称量。观察乖绝方便乃至摄受强党方便。如是名王无有放逸专思机务。云何名王 无有放逸善守府库谓有国王。广营事业巧营事业。善持事业善观事业。善禁王门善禁宫门善禁府库。又于俳优妓乐 笑弄倡逸等所。不以非量而费财宝。亦不耽乐博弈戏等。如是名王无有放逸善守府库。云何名王无有放逸专修法行 。谓有国王。于世所知柔和凉质。聪慧辩才。得理解脱巧便。无害乐无害法。所有沙门若婆罗门。而能数往礼敬。 咨询云何为善云何不善。何等有罪何等无罪。作何等业能致吉祥远离诸恶。既得闻已善能勖励如说修行。亦能时时 惠施树福受斋学戒。如是名王无有放逸专修法行。若有国王成就如是五方便门。当知此王不退现法后法义利。谓前 四门不退现法所有义利。最后一门不退后法所有义利。

  云何名为王可爱法。大王当知。略有五种。诸王可爱可乐可欣可意之法。何等为五。一世所敬爱。二自在增上 。三能摧怨敌。四善摄养身。五能往善趣。如是五种。是王可爱可乐可欣可意之法。

  云何能引王可爱法。大王当知。略有五种能引诸王可爱之法。何等为五。一恩养世间。二英勇具足。三善权方 便。四正受境界。五劝修法行

  云何名王恩养世间。谓有国王。性本知足于财宝门。为性谨慎不邪贪著。如其所应积集财宝不广营求。又有国 王。性无贪。成就无贪白净之法。以自所有库藏珍财。随力随能给施一切贫穷孤灵。又有国王。柔和忍辱多以软言 晓谕国界。于时时间随其所应分赏爵禄。终不以彼非所能业恶业重业役任群臣。诸有违犯可矜恕罪。即使恕。诸有 违犯不可恕罪。以实以时如理治罚。如是名王以正化法恩养世间。由王受行如是恩养世间法故。遂感世间之所敬爱 。云何名王英勇具足。谓有国王。计策无惰武略圆满。未降伏者而降伏之。已降伏者而摄护之。广营事业如前乃至 不甚耽乐博弈戏等。又善观察应与不应与勤于僚庶应刑罚者正刑罚之。应摄养者正摄养之。如是名王英勇具足。由 王受行如是英勇具足法故。遂能感得自在增上。云何名王善权方便。谓有国王。于应和好所作所成机务等事。如前 乃至于应摄受大力朋党所作成机务等事。能正了知和好方便乃至挕受强党方便。如是名王善权方便。由王受行如是 善权方便法故。遂能摧伏所有怨敌。云何名王正受境界。谓有国王。善能筹量府库增减。不奢不☆平等自处。清正 受用众杂受用胜妙受用。随其时候所宜受用。与诸臣佐亲属受用。在于胜处而为受用。奏诸伎乐而为受用。无有愆 失而为受用。无愆失者谓疾恼时。应食所宜避所不宜。于康豫时消已方食。若食未消或食而利。皆不应食。应共食 者正现在前。不应独食精妙上味。诡摈余人。如是名王正受境界。由王受行如是正受境界法故。遂能善巧摄养自身 。云何名王勤修法行。谓有国王。具足净信戒闻舍慧。云何名王具足净信。谓有国王。信解他世。信解当来净不净 业及爱非爱果与异熟。如是名王具足净信。云何名王具足净戒。谓有国王。远离杀生及不与取淫欲邪行妄语饮酒诸 放逸处。如是名王具足净戒。云何名王具足净闻。谓有国王。于现法义于法义。及于现法后法等义。众妙法门善听 善受习诵通利。专意研究善见善达。如是名王具足净闻。云何名王具足净舍。谓有国王。虽在悭垢所缠众中。心恒 清净远离悭垢。而处居家常行弃舍舒手乐施。好兴祠福惠舍圆满。于布施时常乐平等。如是名王具足净舍。云何名 王具足净慧。谓有国王。如实了知善不善法有罪无罪修与不与胜劣黑白。于广分别诸缘生法亦如实知。纵令失念生 恶贪欲瞋恚贫恨。覆恼悭嫉幻诳谄曲。无惭无愧恶欲恶见。而心觉悟并不坚住如是名王具足净慧。如是名王勤修法 行。由王受行此法行故。能往善趣。如是五种能引发王可爱之法。能引诸王现法后法所有利益。谓初四种能引发现 法利益。最后一种能引发王后法利益

  复次大王当知。我已略说王之过失。王之功德。王衰损门。王方便门。王可爱法。及能引发王可爱法。是故大 王应当修学。王之过失宜当远离。王之功宜当修习。土衰损门宜当远离。王方便门宜当修学。王可爱法宜当希慕。 能引发王可爱之法宜当受行。大王若能如是修学。当获一切利益安乐。

  丙二.抉择诸苦谛相差别

  复次如说生苦。乃至略说五取蕴苦。云何生苦。当知此苦由五种相。谓众苦所随故。☆

  重所随故。众苦所依故。烦恼所依故。不随所欲离别法故。云何众苦所依随故苦。谓生那落迦及一向苦饿鬼趣 中。若于胎生卵生生时。种种忧苦之所随逐故。名众苦所随故苦。云何☆重所随故苦。谓三界诸行为烦恼品☆重所 随信不调柔不自在转由此随逐三界有情诸行生起。故名☆重所随故苦。云何众苦所依故苦。谓衰老等众苦差别之所 依故。云何烦恼所依故苦。谓受生已。于爱境爱于瞋境瞋。于痴境痴。由是因缘住不寂静惛荡身心不安隐苦。故名 烦恼所依故苦。云何不随所欲离别法故苦。谓诸有情生者皆死生必殒没。所有寿命死为边际死为终极。如是等事非 所爱。由此因缘唯受众苦。是以不随所欲离别法故说生为苦。

  云何老苦。当知五相。谓于五处衰退故苦。一盛色衰退故。二气力衰退故。三诸根衰退故四受用境界衰退故。 五寿量衰退故云何病苦。当知病苦亦由五相。一身性变坏故。二忧苦增长多住故。三于可意境不喜受用故。四于不 可意境非其所欲强受用故。五能令命根速离坏故

  云何死苦。当知此苦亦由五相。一离别所爱盛财宝故。二离别所爱盛朋友故。三离别所爱盛眷属故。四离别所 爱盛自身故。五于命终时备受种种极重忧苦故

  云何怨憎会苦。当知此苦亦由五相。一与彼会生忧苦故。二治罚畏所依止故。三恶名畏所依止故。四苦逼迫命 终怖畏所依止故。五越正法恶趣怖畏所依止故

  云何爱别离苦。当知此苦亦由五相。谓不与彼会生愁恼故。由此因缘生愁叹故。由此因缘身扰恼故。念彼众思 恋因缘意热恼。应受用等有所阙故。如爱别离苦。求不得苦当知亦尔

  云何五取蕴苦。当知此苦亦由五相。谓生苦器故。依生苦器故。苦苦器故。坏苦器故。行苦性故

  复次如佛世尊说三苦性。此中云何为行苦性?谓后有业烦恼所生诸行、于彼彼自体中能随顺生一切烦恼及与众 苦所有安立一切遍行粗重所摄、亦名粗重、是行苦性。依此行苦、佛世尊说:略五取蕴、皆名为苦。

  又此行苦遍行一切苦乐受中,若苦受中,若不苦不乐受中。然于不苦不乐受中、此粗重性分明显现,是故但说 不苦不乐受、由行苦故苦。于乐受苦受中,爱恚二法扰乱心故;此粗重苦非易可了。譬如热痈若以冷触封之,即生 乐想,热灰堕上便生苦想;若二俱离,于此热痈尔时唯有痈自性苦,分明显现。如是于业烦恼所生诸行所有安立粗 重所摄、犹如热痈;行苦性中所有乐受、如冷触封;所有苦受如热灰堕;所有不苦不乐受如离二触痈 自性苦。

  又乐受中多生染著、是故说彼贪所随增。于苦受中多生憎恚、是故说彼嗔所随增。于非苦乐之所显现粗重所摄 所有安立行自体中,于无常性记常颠倒,于众苦性记乐颠倒,于不净性记净颠倒,于无我性记我颠倒,是故说彼不 苦不乐受无明所随增。又诸愚夫于乐受中多生染著、由是因缘于现法中行身恶行,行语恶行,行意恶行,身坏命终 、广说乃至生那落迦。又由后有爱故能感当来生等众苦。如是乐受贪所依故、能生当来五取蕴苦。又于苦受多起嗔 心、不随所欲,触众苦事、便生种种愁恼怨叹,乃至迷乱;由此因缘、行三恶行,堕诸恶趣。如是苦受嗔所依故, 能感现法后法众苦。又于不苦不乐受中多生如上颠倒之心,于二种苦谓依乐受贪所生苦、及依苦受嗔所生苦;生不 舍思起不舍行。是故随有众多烦恼及随烦恼,然佛世尊但立三种根本烦恼,谓贪嗔痴。依此密意佛世尊说:应观乐 受、是众苦法;应观苦受犹如毒箭;应观不苦不乐受,性是无常有坏灭法。

  若能如实观无常性,渐次能断一切颠倒。如实诸行,是第一苦圣谛事。一切圣贤圣智观已,于第一有最极寂静 诸取蕴中,尚不愿乐;何况弊下那落迦中。复次此烦恼品粗重永灭,是有余涅¥增上所立灭谛;又因永断未来不生 ,及先世因受用尽已、现在诸行任运谢灭,是无余依涅¥增上所立灭谛。复次若能解第一义谛所有正见、及正见为 先一切圣道,是名道谛。复次于苦遍知、于集永断、于灭作证、于道修习、故略建立诸圣谛相。若广建立,当知其 相无量无边。又令了知苦谛粗相以为依止,渐能趣入谛微细相故,先施设生等众苦、后方显示五取蕴 苦。

  丙三.抉择补特伽罗差别

  复次依行差别建立三士。谓下中上。无自利行无利他行。名为下士。有自利行无利他行。有利他行无自利行。 名中士。有自利行有利他行。名为上士。复有四补特伽罗。或有行恶而非乐恶。或有乐恶而非行恶。或有行恶亦复 乐恶。或非行恶亦非乐恶。若信诸恶能感当来非爱果报。由失念故。或放逸故。近恶友故。造作恶行。是名行恶而 非乐恶。若先世来串习恶故。喜乐诸恶恶欲所牵。彼由亲近善丈夫故。闻正法故。如理作意为依止故。见诸恶行能 感当来非爱果报。自勉自励远离诸恶。是名乐恶而非行恶。若性乐恶而不远离。是名行恶亦复乐恶。若有为性不乐 诸恶亦能远离。名非行恶亦非乐恶。此中行恶亦乐恶者。是名下士。若有行恶而非乐恶。或有乐恶而非行恶。是名 中士。若非行恶非乐恶。是名上士

  复有三士。一重受欲二重事务。三重正法。初名下士。次名中士。后名上士。又有三种补特加罗。一以非事为 自事。二以自事为自事。三以他事为自事。若行恶行以自存活。名以非事为自事。怖恶行修行善行。名以自事为自 事。若诸菩萨名以他事为自事。等。初名下士。次名中士。后名上士。又诸国王有三圆满。谓果报圆满。士用圆满 。功德圆满。若诸国王生贵家。长寿少病有大宗叶。成就生利之慧。是王名为果报圆满。若诸国王善样方便所摄持 故。恒常成就圆满英勇。是王名士用圆满。若诸国王任持正法名为法王。安住正法名为大王。与内宫王子群臣英杰 豪贵国人共修惠施。树福受斋坚持禁戒。是王名为功德圆满。果报圆满者。受用先世净业果报。士用圆满者。受用 现法可爱之果。功德圆满者。亦于当来受用圆满净业果报。若有国王。三种圆满皆不足。名为下士。若有果报圆满 或士用圆满。或俱圆满。名为中士。若三圆满无不具足。名为上士复有三臣。一有忠信无伎能智慧。二有忠信伎能 无智慧。三具忠信伎能智慧。初名下士。次名中士。后名上士。若不忠信无有伎能亦无智慧当知此臣下中之下。又 有四语。一非爱似爱。二爱似非爱。三非爱似非爱。四爱似爱。诸有语言辞句善顺然非所宜。是名初语。或有语言 辞句勃逆然是所宜。是第二语。或有语言辞句勃逆亦非所宜。是第三语。或有语言辞句善顺亦是所宜。是第四语。 是下士。若有宜说爱似非爱非爱是爱语者。是下士。若有宜说爱似非爱语者是中士

  若有宜说爱似爱语者。是上士复有三种受诸欲者。或有受欲非法孟浪积集财宝。不能安乐正养己身及与妻子。 广说乃至不于沙门婆罗门所修殖福田。或有受欲法或非法孟浪或非积集财宝。能以安乐正食己身妻子眷属及知友等 。不于沙门婆罗门修殖福田。或有受欲一向以法。及不孟浪积集财宾。能以安乐正养己身。广说乃至能于沙门婆罗 门所修殖福田。此三种中初名下士。次名中士。后名上士

  复有三人。一者有人贪染而食。爱著饕餐乃至耽湎。不见过患不知出离。二者有人思择而食。不染不著。亦不 饕餐吞吸迷闷坚住耽湎。深见过患善知出离。而于此食未断未知。三者有人思择而食。不生贪染。广说乃至深见过 患善知出离。又于此食已断已知。初名下士。次名中士。后名上士复依施物说有三人。一者有人所施之物。但具妙 香不具美妙味之与触。二者有人所施之物。具妙香味而无妙触。三者有人所施之物。具足美妙香味与触。初名下士 。次名中士。后名上士。又依施田说有三人。一者有人于爱于恩而行惠施。二者有人于贫苦田而行惠施。三者有人 于具功德最胜福田而行惠施。初名下士。次名中士。后名上士。复有差别。施于所爱名为下士。施于有恩名为中士 。施于贫苦具德胜田名为上士。又依施心说有三人。一者有人将欲惠施先心欢喜。正惠施时心不清净。惠施已后寻 复追悔。二者有人先心欢喜。施时心净施已追悔三者有人先心欢欢喜。施时心净施已无悔。初名下士。次名中士。 后名上士

  复于受持戒福业事。建立三人。一者有人但离一分。非一切时常能远离。唯自远离不劝他离亦不赞美。见同法 者心不欢喜。是名下士。二者有人离一切分一切时离。唯自远离不劝他人亦不赞美。见同法者心不欢喜。是名中士 。三者有人一切俱现。是名上士。又于受持禁戒处所。建立三人。一者有人住恶说毗奈耶中。受持禁戒。二者有人 住善说法毗奈耶中。受持禁戒而有缺漏。三者有人即住于此受持禁戒而不缺漏。初名下士。次名中士。后名上士。 又于受持戒心。建立三人。一者有人为活命故受持禁戒。二者有人为生天故受持禁戒。三者有人为涅槃故受持禁戒 。初名下士。次名中士。后名上士。又于受持别解脱律仪。说有三人。一者有人唯能受持近住律议。二者有人亦能 受持近事律仪。三者有人亦能受持苾刍律仪。初名下士。次名中士。后名上士。又于受持苾刍律仪。说有三人。一 者有人唯能成就受具足支。无受随法诸学处支。亦无随护他人心支。亦无随护如先所受诸学处支。二者有人成前三 支。无后一支。三者有人具成四支。初名下士。次名中士。后名上士。又有三人。一者有人唯成别解脱律仪。二者 有人成别解脱静虑律仪。三者有人成别解脱静虑无漏三种律仪。初名下士。次名中士。后名上士。又有三人。一者 有人唯能成就非律仪非不律仪摄所受戒律仪。二者有人亦能成就声闻等相应所受戒律仪。三者有人亦能成就菩提萨 埵所受戒律仪。初名下士。次名中士。后名上士。

  复依修习思惟方便。建立三人。一者有人唯得励力运转思惟。二者有人有间运转。设得无间要作用方能运转。 三者有人已得成就任运思惟。初名下士。次名中士。后名上士。又依己得修差别故。建立三人。一者有人已得内心 奢摩他定。未得增上慧法毗

  舍那。二者有人已得增上慧法毗

  舍那。未得内心奢摩他定。三者有人俱得二种。初名下士。次名中士。后名上士。又有三人。一者有人已得有 寻有伺三摩地。二者有人已得无寻唯伺三摩地。三者有人已得无寻无伺三摩地。初名下士。次名中士。后名上士。 又依住修差别。建立三人。一者有人住染污静虑。二者有人住世间清净静虑。三者有人住无漏静虑。初名下士。次 名中士。后名上士

  复次有十种有情众。于十种法爱乐喜悦。何等十法。一寿。二色。三财。四友。五戒。六闻。七梵行。八慧。 九法。十生天。何等名为有情十众。一傍生。二母邑。三受用欲者。四求所作者。五出家者。六多闻为命者。七入 证者。八寻思者。九勤苦者。十弃身者

  复次听闻正法者。略有六种烦恼过失。谓憍慢过失。不欲过失。不信过失。身心损恼过失。散乱过失。迷惑过 失。由如是等诸过失故。不能恭敬殷重听法。广说如经。散乱烦恼过失复有二种谓说时散乱。说已散乱。迷惑者。 谓颠倒。复次烦恼发业略有三种。一相应发。二亲生发。三增上发。吊余烦恼而发起故。复次非所爱法略有六种。 一怨敌。二疾病。三不可爱境。四生等诸苦。五苦辛良药。六非串习善。前四应远离。后二应修习。复次受用诸欲 略有五种。一领纳受用。二摄喜受用。三寻思受用。四贪彼受用。五摄自受用。复次诸欲过失略有八相。一少味多 苦多过患相。二他所逼切苦因缘相。三杂染受用胜因缘相。四堕诸恶趣苦因缘相。五寻思扰乱苦因缘相。六受用磨 灭胜因缘相。七丧身磨灭胜因缘相。八能障善法胜因缘相。复次诸欲因缘略有六种变坏。一他所逼切变坏。二诸界 互违变坏。三所爱有情变坏。四身变坏。五心变坏。六无常变坏。复次当知诸欲由五种相似法故得稠林名。一由众 多相似法故。二由杂秽相似法故。三由养育众生相似法故。四由藏窜相似法故。五由险难相似法故。

  我已略说有寻有伺等三地决择。其中处处余决择文。更不复现

  《瑜珈师地论》卷第六十二

  甲三.摄决择分中三摩呬多地之一

  如是已说有寻有伺等三地决择。三摩呬多地决择我今当说。

  乙一.总辨等引

  丙一.三摩呬多地障

  丁一.多随烦恼

  戊一.别辨相

  谓补特伽罗多随烦恼染污相续。不能正证心一境性。云何名为多随烦恼。谓有诏诳。矫诈。无惭无愧。不信懈 怠。忘念不定。恶慧慢缓。猥杂趣向前行。舍远离轭。于所学处不甚恭敬。不顾沙门。唯悕活命。不为涅槃而求出 家

  云何有谄。谓自有过而不能于大师智者同梵行所如实发灵

  云何有诳。谓不真实显己功德。彼实无德而欲令他诸有智者同梵行等了知有德云何有矫谓于增上戒毁犯尸罗。 或于轨范毁犯轨范。由见闻疑他所举时。遂用余事假托余事。或设外言而相诱引。如经广说。谓由谄诳增上力故。 云何有诈。谓怖他故。或复于彼有所悕故。虽有犯重而不发露亦不现行。非实意乐诈于有智同梵行所。现行亲爱恭 敬耎善身语二业

  云何无惭无愧。谓观于自或复观他无所羞耻故思毁犯。犯已不如法出离。好为种种☆调违诤

  云何不信。谓于佛法僧心不清净。于苦集灭道生不顺解

  云何懈怠。谓执睡眠偃卧为乐。昼夜唐捐舍众善品

  云何忘念。谓于久远所作所说。不能随念不令随忆。不守根门不正知住。云何不定。谓于定地下至作意亦不能 得

  云何恶慧。谓住自见取执不平等难舍言论

  云何慢缓。谓不捷利亦不明了。不自起举无所能为。不能以身供侍有智同梵行者

  云何猥杂。谓乐与在家及出家众共相杂住。又乐寻思诸恶不善欲寻思等乃至家势。相应寻思多随 寻思多随伺察

  云何趣向前行。谓受僧祇或复别人诸衣服等所有利养。或请僧祇及与别人。皆名趣向。若诸苾刍于如是事最初 前行。故名趣向前行

  云何舍远离轭。谓于远离际卧具远离众恶人所习近似寂静室。远弃舍之不生欲乐

  云何于诸学处不甚恭敬。谓遭厄难宁舍学处不弃身命。志求身乐及与寿命。不能随护所有学处

  云何不顾沙门谓弃舍学处好为退转。或犯尸罗行诸恶法于内腐烂。广说乃至实非梵行自称梵行。况当悕求沙门 果。证八支圣道

  云何唯悕活命不为涅槃而求出家。谓或为王之所逼迫而求出家。或为怨贼之所逼迫。或为债主之所逼切。或为 恐怖之所逼切。或为财宝常匮乏恐畏不活而求出家。不为自调自静自般涅槃而求出家

  戊二.简依处

  常知此中依同梵行而共止住有所违犯。发起最初四随烦恼。衣增上戒有所违犯。当知发起无惭无愧。依增上心 及增上慧。当知发起始从不信乃至恶慧诸随烦恼。此中不信及与懈怠依俱违犯。忘今散乱依增上心违犯而起恶慧。 依犯增上慧起不信懈怠增上力故。当知发起慢缓猥杂。趣向前行。舍远离

  妄念乱乱心及于恶慧增上力故当知发起于诸学处不甚恭敬不顾沙门。唯悕活命不为涅槃而求出家 。

  丁二.补特伽罗

  复有三种补特伽罗。衣三处引诸随烦恼。云何三种补特伽罗。一依正法而出家者。二在居家受用欲者。三正法 外而出家者。

  云何三处引随烦恼。所谓最初补特伽罗。依放逸处引随烦恼。此复二种。谓或依内妄显己德。为衣服等利养恭 敬。自说己得胜过人法。或复依他诸有智者同梵行等。以身语业逼害损恼毁辱。

  当佑第二补特伽罗。依耽欲处引随烦恼。彼由耽著诸欲因缘受用诸欲。依身语意行三恶行。

  当知第三补特伽罗。依邪行处引随烦恼。略有三种。谓随逐远离。逐愦闹。随逐学处起随烦恼。云何随逐远离 起随烦恼。谓诸外道随逐远离所有卧具。而为五盖覆蔽其心。或住于苦领心诸苦恼故。或复远离烦恼对治。由离信 等五种根故。彼由如是住染污故。住苦恼故。无有对治能除染污苦恼住故。是名随逐远离诸随烦恼。云何随逐愦闹 起随烦恼谓各别执异见异欲相违言论。建立自品他品差别。广起忿恨乃至诳谄。是名随逐愦闹诸随烦恼。云何随逐 学处起随烦恼。谓观自他现行诸罪。无有羞耻毁戒穿戒。是名随逐增上戒学诸随烦恼。若有依止世间等至。于其下 劣计自为胜。或于相似计自为胜。心生高举。是名随逐增上心学诸随烦恼。若少听闻不能观察所有善法。是名随逐 增上学诸随烦恼。如是一切总略说名非法之行不平等行。由非善名非法行。非爱果义名不平等行

  丙二.辨解脱

  复次若观行者。修十遍处能为五事。何等为五。谓由修习地遍处等乃至白遍处故。便能吊发化事变事诸圣神通 。又由修习空无边处一切处故。便能引发往还无碍诸圣神通。又由修习识无边处一切处故。便能引发无诤愿智无碍 解等诸胜功德。又即由此识无处遍处成满。便能成办无所有处解脱。及非想非非想处解脱。又即由此成满因故。便 能证入想受灭解脱最胜住所摄。又由识无边处故。无边无量遍满行转。是故此上不立遍处胜处。遍处是诸解脱能清 净道。又诸解脱由所知障解脱所显。由此声闻及独觉等。于所知障心得解脱。

  丙三.辨爱味

  复次略由三相修等至者。爱味等至。谓或证得等至出已计为清净。可欣可乐可爱可意随念爱味。或未证得或已 证得。未来爱味增上力故。追求欣乐而生爱味。或己证得计为清净。可欣可乐乃至广说现行爱味。若从定出可生爱 味。若正在定无有爱味。言爱味者。谓于是中遍生贪著

  复次下地诸法。若生上地不现在前。上地诸法若生下地。其离欲者或现在前。若生下地于上起爱。味得离欲不 定心者。当言此爱是欲界系。当知此爱或是染污或不染污。云何染污。若生是心。我今云何当证如是广大喜乐所随 等至。若得证者。我当如是如是爱味。又我云何当得生上常恒不变。当知此爱是染污爱。若有起心专求离欲欣乐证 入上地寂静。当知此爱是不染污

  丙四.辨断灭

  复有三种诸法断灭。谓对治断灭。现行断灭。弃舍断灭。诸烦恼事之所显现。是初断灭。诸行生灭之所显现。 是第二断灭。若生上地或入无余依涅槃界。下地诸行及一切行弃舍所显。是第三断灭

  丙五.辨退失

  复有三退。一未得法退。二已得法退。三习行法退

  丙六.辨近分

  复依世间诸近分定。若方便道。若无间道。若解脱道。或为断灭或为证得而修习者。彼于所缘或观过失或观寂 静。观下过失观上寂静。若胜道。当知彼是遍满所缘或无漏缘

  复次诸近分摄六种作意。谓了相等乃至加行究竟作意。此中了相胜解作意。方便道摄。远离加行究竟作意。无 间道摄。摄乐作意。四种道摄。观察作意。胜进道摄

  丙七.辨定相

  丁一.四种静虑

  问何缘故说修静虑者静虑境界不可思议答修静虑者已善修治磨莹其心。有如是相威德势力。随所欲为皆能成办 。非不如意法性故尔。是故说彼由寻思道不可思议

  复有二种修静虑者。于一事中俱发变事胜解神通皆得自在。此二神通互相障碍。而此二通无偏大者不相映夺。 彼后借门一于此事神通无碍。如其所欲皆能转变。第二神通便被障碍。此中因缘云何应知。由彼二人势力威德皆悉 平等俱时发起变现神通。然其所作互不相似。由彼神通所欲为事。不相似故。于此一事二种神通互相障碍尔时有一 作是思惟。何因缘故我此神通今有障碍。将无我定有退失耶。此一定者。即于此事起是余心。第二定者。即于此事 数数专注心无散乱。所发神通能无障碍。随神通力如意转变。若二神通威德不等。随其胜者所作成办。若二神通威 德相似。先作意者成办非余

  复有四种修静虑者。一依近分定修静虑者。二依染污定修静虑者。三依世间定修静虑者。四依出世间定修静虑 者。于六作意。谓了相等乃至加行究竟作意修定转时。当知是初。爱上静虑广说乃至疑上静虑。当知第二。若住余 善世间静虑。当知第三。谓能引发现法乐住无量作意世间功德。又能引发游戏神通若顺决择分所摄受空无愿无相解 脱门所显静虑。当知第四。

  丁二.二无心定

  复次无想等至当言唯一有漏。灭尽等至当言无漏。由与烦恼不相应故。非相应故。无所缘故。非诸烦恼之所生 故。是出世间一切异生不能行故。唯除已入远地菩萨。菩萨虽能起出世法令现在前。然由方便善巧力故不舍烦恼。 又上等至当言非学非无学摄。非所行故以涅槃故

  乙二.引释四经

  丙一.随身念经

  复次当释陏身念。经谓。心清净行苾刍有四种随烦恼。一毁犯禁戒。二散乱寻思。三保著内身。四保著外境。 毁禁戒者。由忧悔门。于三摩地能为障碍。乱寻思者由三种门。一由于过去境随念散乱门。二由掉举流散恶见恶闻 恶语恶行。唯乐闻思散乱门。三由先串习势力所持散乱门。保著内身者。由于生死无厌患门。保著外境者。于未来 境由欣乐门。

  当知此中为欲对治初随烦恼故。修一作意。谓正知作意。为欲对治第二随烦恼故。修三作意。谓称顺彼所缘作 意。了别彼相能对治彼寻思作意。彼所依心调练作意。为欲对治第三随烦恼故。应修分析积聚作意。为欲对治第四 随烦恼故。应当修习不净作意。又初作意修习故。能断保著内身境二种贪欲。第三作意修习多修习故。能断恶见等 所有散乱。第四作意修习多修习故。能断先所串习势力任持所有散乱。第五作意修习多修习故。能断于身净有情想 。第六作意修习多修习故。能断四贪。所谓色贪触贪形贪及承事贪。如是作意修习为依。断随烦恼心触正定。证得 近分根本胜定。又能证得有离喜清净安乐。又依如是正定心故。如实了知上地有情无常性。及诸行无常性。云何了 知有情无常住。谓得天眼清净过人见诸有情。乃至广说。云何了知诸行无常性。谓能随入未来过去现在作意缘生智 故。此随身念依于三处。谓依增上心。增上慧学。修治业地。依增上心学处。依增上慧学处为欲断除所余诸结。修 今住等所有一切菩提分法之所依止。由三因缘不与一切外道沙门婆罗门共。谓于修治业地资粮圆满故。于奢摩他聚 无有味故。于般涅槃爱乐随逐心。非烦恼火所生处故。又此修念资粮圆满为依止故。四果清净。谓处聚落世法所生 烦恼不染。处阿练若空闲所生烦恼不染。处阿练若聚落所生烦恼不染。于二处所不能堪忍淋漏等苦烦恼不染。奢摩 他聚无有爱味为依止故五果清净。谓四种清净静虑。及寂静解脱。于般涅槃爱乐随逐身转故。彼所摄受故。名随身 念

  丙二.摩诃具瑟祉罗经

  复次当释摩订俱瑟祉罗经有二解脱。一慧解脱。二心解脱。

  此中依慧解脱。谓世间慧之所行者。当知即是建立恶行及与善行并彼因缘。彼体性者知即是恶行善。并彼因缘 善不善等体性差别。如实正智。又依心解脱。谓心染净之所依者。当佑即是色等境界。能取了别彼世间慧。心解脱 果。当知即是于相应相杂下类杂染出故。即慧解脱增上力故。出世间慧之所行者。当知即是由世间慧及心解脱增斗 力故。如实了知一切境界。即出世慧心解脱果。当知即是一切种类杂染出故。此中若世间慧若出世慧。总略为一说 名正见。正见因缘。当知即是有佛出世听闻正法无倒思惟。又出世间正见果相。当知即是前后常故无所对故。若法 所治若有生已无灭所治。若无灭已有生。彼法名有所对。若法所治。若有若无。若生不生。常时是有。彼法名无所 对。又即此果由心解脱增上力故。于自所行及彼所依得清净者。当知即是由清净心增上力故。于诸色根所行境界不 生杂染。及令诸根顺清净故。又解脱心住者。当知即是寿之与暖。展转相依相属而住。又此世间及出世间二种解脱 果差别者。当知即是于诸受中及因缘中。有痴爱者后有当生。无痴爱者后有不生。又彼相椎而相应故。彼能依止心 法清净。当知即是非现在缘之所染污领受彼故。即二解脱住差别者。当知即是六寂静故。由清净识染平等故。非由 彼所依平等故。于入定时不由加行入寂静故。于出定时不由加行出寂静故。次第出故。在定时三不行不行得寂静故 。于远离出心寂静故。谓于三时。一于阿练若与同梵行共相杂住。二于聚落中与诸在家共相杂住。三于二处行相现 行。于亲近出心寂静故。谓于三时。一于有色世间胜定出故。二于无色世间胜定出故。三于出世间有心定出故。又 此诸定非唯灭定出已方得。亦先已得今起现前。此中前二由次第定故。展转获得胜定清净。后一不由次第定故。然 由通达无相界故。展转独得胜定清净。又有相定由有相作意入住出定。若无相定由无相作意入定住定。由有相作意 当知出定。

  丙三.法因缘经

  复次当释法因缘经。谓于阿毗比毗达摩阿毗毗奈耶中。善巧苾刍或邬波索迦。欲依解了而请问者 。

  当依八相而兴请问。何等八相。谓解了事。解了所治。解了果。解了自性。解了果差别。解了所依。解了功德 。解了证得。

  解了事者。谓能解了五取蕴故。解了所治者。谓爱杂染及见杂染。由爱杂染故后有灭不生欣乐。由见杂染故虽 生欣乐而不能证解了果者。谓此三种杂染永断。解了自性者。谓八圣支道。此复种种差别。宣说对治外道诸邪道故 。名八圣支道。对治三种杂染故建立三蕴。谓对治恶行杂染故。对治诸欲杂染故。对治诸见杂染故。是出世间有为 所摄。解了果差别者。谓诸断灭。是出世间无所摄。解了所依者。谓三摩地。此复四种应知。一由种姓故。谓所有 定一切皆由静虑种姓。随所宣说诸静虑支皆能解了。二由相。三由生所缘相故。四由成办因缘相故。解了功德者。 谓灭尽定最第一住。说名解了功德。当知此相复有五种。谓灭事故。寂静相似影像故。入定因缘故。出定因缘故。 出定功德故。解了证得者。谓五取蕴以八种相观察诸受。谓观察自性。观察现治转因缘。观察现法转灭因缘。观察 当来转因缘。观察彼二转灭因缘。观察转因缘因缘。观察还因缘因缘。及观察还。此中乐俱行对治。谓于最胜根本 静虑。苦俱行对治。谓得近分出离欲俱行。不苦一乐俱行对治谓即于根本静虑。为欲显示转因缘灭故。即依诸受说 所有受皆悉是苦。由彼三受约第一义皆是苦故。言相对者。谓有此故施设于彼。是名相对。此中诸受展转相对。由 彼一切苦所摄故。又由有此第一义苦。施设无智。由有此故施设治彼出世之慧。由有此故施设彼果寂灭涅槃。是故 彼彼诸法。说与彼彼诸法相对

  丙四.眠经

  复次当释眠缠。谓勤修习内心寂静奢摩他行诸苾刍等。为欲断除诸随烦恼。应知五种对治之相。谓远离闇相。 于能随顺举欢喜法。发生正举加行道理。损害诸见诸见功用诸见所依功用。彼随烦恼既断灭已。复有五种任持定法 。何等为五。谓诸远离远离处所。顺定言说。顺无染心资生众具。从有智者同梵行所。获得随顺教授教诫美妙言说 。于诸世间等持等至。远离爱味及无漏行如理作意。

  乙三.别广诸相

  丙一.顺违法摄

  丁一.随顺

  复次彼勤修习增卜心学诸苾刍等。由三因缘当遣现行染污寻思。谓远离所缘故。厌患自性故。远离自性故三因 缘远离自性。谓有对治力根猛利者。能顿远离。无对治力根处中者如其☆相能渐远离。无对治力根下劣者。于诸寻 思因缘财食深见过患

  复次诸苾刍有六顺出离界三摩地修习支者。谓苾刍于闲静室勤修观行。当知三种补特伽罗有三三摩地。谓勤修 习增上心者。于四有情怨行恶行净行恩行有众生缘定。又勤修习趣究竟者。有法缘定。又勤修习谛现观者。有法缘 定。复次由三种大性大三摩地。能令速疾通达真如。既通达已能诸漏。谓由所缘大性故。由精勤大性故。由方便所 摄作性故。又有二远离。能令速疾通达真如。谓于行处远离愦闹。及于住处离恶寻思

  《瑜珈师地论》卷第六十三

  摄决择分中三摩呬多地之二

  丁二.相违

  复有三种定相违法。一毁犯禁戒。二无无间加行。三无殷重加行。四有沈没。五他所扰恼。复有三种远进。一 住处远离。二见远离。三闻远离

  复次心清净行苾刍。略有五种等持相违厚重过失。能为定障。一忿。二慢。三欲贪。四萨迦耶见。五不能堪忍 。有五厚重三摩地相。由彼于此障碍而住。是故说名厚重过失。云何五相。一者获得随宜资具便生喜足。二者好乐 求诸善法。三于身财无所顾恋。四于生死及与槃

  大过失最胜功德。五于加行堪忍勤苦。此中忿者。谓怀忿故。若往他家不得利养或得而少。或弊或迟或不恭敬 。由此便生颦戚愤憾。从此因缘。发恚寻思及害寻思多随寻伺。彼由此故先所未生胜三摩地不能得生。设彼已生还 复退失。所言慢者。谓怀慢故。慢所制伏。为性法不生恭敬。于诸师范尊重福田。不能时时身心卑屈敬问咨请云何 为善云何不善。亦不勤求所有善法。由此不能解了引发三摩地义。从此因缘发起轻慢相应寻思多随寻伺。彼由此故 先未生如前广说。言欲贪者。谓怀贪故。多诸爱染。于身财等深生顾恋。由此于外五妙欲中多生散乱。从此因缘生 欲思眷属寻思。国土寻思族望家势相应思。多随寻伺。彼由此故先未生如前广说。彼复不净能为对治。应知不净略 有三相。谓粪秽相。彼等流相。能依所依差别相。莚迦耶见者。谓由身见制伏因缘会遇世法。便为高欣下戚涂染。 设欲弃舍便为身见相违而住。又即于彼世法众相。亲爱恒流之所漂溺。设欲弃舍便为身见相违而住。又即世法众相 所生不正寻思之所烧恼。设欲弃舍便为身见相违而住。又即于彼世法众相追求之时。种种扰乱散动所逼。设欲弃舍 便为身见相违而住。又即由彼身见因缘。恒常执著世法所依无常诸取。由是因缘为忧悲等之所逼恼。设欲弃舍便为 身见相违而住。又复即彼为欲除遣下地垢秽。勤修善时。于彼加行不生喜乐。于此所治设欲弃舍。便为身见相违而 住。如为除遣下地垢秽。为遣上地所有垢秽当知亦尔。由此因故虽作是心。我当于彼生死涅槃观大过失观胜功德。 便复颠倒。由此因缘先虽获得诸三摩地。然于未生圣谛现观胜三摩地。不能得生。不堪忍者。谓怀不忍故。虽已获 得圣谛现胜三摩地。不能堪忍蚊虻等苦。拾离加行多生懈怠。由此因缘于所未生入根本定不能生起。设复已生还即 退失。

  前三过失能为最初三摩地障。次一过失为谛现观三摩地障。后一过失为入根本三摩地障。复有差别。谓有八种 弃舍近住弟子因缘。于彼杂染之所染污。由染污故彼便弃舍近住弟子。非无烦恼诸阿罗汉常善住念有如斯事。云何 为八。谓性于彼近住弟子有憎恶心。唯欲自身受于恭敬。如欲恭敬。欲受利养亦复如是。近住弟子多所毁犯行不正 行。近住诸弟子众饶益损减。便有所须及与不须。于增上戒教授折伏不能堪忍。于增上心增上慧住位教授折伏不能 堪忍。于营众务所有扰恼。不能堪忍。

  丙二.四静虑摄

  复次嗢南曰:

  数及所对治,支分广建立,远离苦散动,上支分差别。

  丁一.数、所对治、支分

  问如先所说四种静虑。何因缘故唯四静虑不增不减。答由能究竟超苦乐故。所以者何。从初静虑乃至第四。渐 超苦乐方究竟故。

  云何名初静虑所治。谓有五种。一者欲贪。二欲恚害。三种寻思。三者忧苦。四者犯戒。五者散乱。云何第二 静虑所治。亦有五种。一初静虑贪。二寻伺。三苦。四掉。五定下劣性。云何第三静虑所治。谓有四种。一第二静 虑贪。二喜。三踊跃。四定下劣性。云何第四静虑所治。谓有五种。一入息出息。二第三静虑贪。三乐。四于乐发 悟。五定劣性

  问初静虑有几支。答有五支。何等为五。一寻。二伺。三喜。四乐。五心一境性。问第二静虑有几支。答有四 支。何等为四。一内等净。二喜。三乐。四心一境性。问内等净何法为自性。答念正知舍为自性。问第三静虑有几 支。答有五支。何等为五。一念。二正知。三舍。四乐。五心一境性。问第四静虑有几支。答有四支。何等为四。 一舍清净。二念清净。三不苦不乐。四心一境性。初静虑中念正知舍。由寻伺门之所引发。是故虽有而不宜说。第 二静虑由彼自性能有作业。又由踊跃心随烦恼之所缠缚。是故显示内等净名。第三静虑心随烦恼已远离故显彼自相 。是故说彼离喜贪故。初静虑中离欲贪故非离喜贪。第二静虑离寻伺贪故非离喜贪。第四静虑即彼显示最极清净。 是故当知一切静虑彼皆随转如其所应

  丁二.广建立

  问何因缘故于四静虑建立如是五支四支。答住所依故。住饶益故。住自性故。复有差别。谓思惟所缘故。受用 所缘故。于缘不散故。复有差别。谓饶益所依故。增上心所依故。增上慧所依故。复有差别。谓为对治二杂染住所 对治故。云何名为三杂染住所对治耶。一染污住。二苦恼住。三愚痴住。复有差别。谓受欲者相似法故。诸受欲者 略有三种正所作事。能显彼是受用欲者。一正求财宝。二求财宝已能正受用。三于彼自在随意所为。如是修习诸静 虑者亦有三种正所作事。当知依彼建立支分如其所应。复有差别。谓为对治自苦恼行。应知建立诸静虑支。如是略 有三种对治。一对治缺减对治。二身心逼恼对治。三于外境界其心流散不寂静对治

  丁三.远离

  问何因缘故初静虑中说离欲已。复说远离恶不善法。答为欲显示诸欲自相故。及为显示诸欲过患相故。过患相 者。由彼诸欲发起恶行。坠堕极下恶处所故。说名为恶。违善生故复名不善。复有差别。为欲显示烦恼杂染断故。 及为显示先积集业杂染断故。复有差别。为欲显示诸在家者受用事门诸欲断故。及为显示诸出家者由寻思门诸欲断 故。复有差别。为欲显示欲寻思断故。及为显示恚害寻思断故。复有差别。为欲显示外道诸仙所得相故。及为显示 离彼退已行☆诅故。

  丁四.苦、散动、上支分、差别

  问何缘故知初静虑中苦根未断。答彼品☆重未远离故。若于是虑苦根已断。便与第二静虑住时应无差别。是故 当知是处未断。

  问若寻伺等于初静虑等中皆能摄益胜三摩地。又能摄受自地静虑皆令清净。何因缘故世尊于彼显示动名。答此 望他地不望自地

  问何因缘故从欲界上于初静虑等中。建立后后胜上支分。答当知略有三因缘故。一所治能治故。二证得胜利故 。三所证得故。当知如是三种因缘。四静虑中五支所摄随其所应。

  问初二静虑有何差别。答第二静虑中三摩地圆满有差别故。问第二第三静虑有何差别。答第三静虑饶益圆满有 差别故。问第三第四静虑有何差别。答第四静虑清净圆满有差别故。

  丙三.种类差别摄

  丁一.修差别

  复有四种修三摩地。一者为得现法乐住故。二者为得胜智见故。三为得分别慧故。四者为证诸漏永尽故。当知 依四补特伽罗建立四种修三摩地。云何四种补特伽罗。谓苦速通已得行

  已见谛者。复有异生未得行☆已得有情所缘无量已离欲者。又乐迟通已得行☆已见谛者。又乐速通已得行☆已 见谛者。此中异生已得无量已离欲者。若已证得死生智通。当知是名智见清净。若乐迟通行☆转时虽已见谛。由软 根故而名退法。由此因缘复于欲界受想寻思。当住正念当起正知。

  丁二.离欲差别

  复次诸静虑离欲所显。当知离欲略有六种。一自性离欲。二损减离欲。三任持离欲。四升进离欲。五愚痴离欲 。六对治离欲。自性离欲者。谓于自性灴净非所受用事中诸厌背性。又于苦受诸背性。又若已离静虑染。住于第二 静虑等中。于寻伺等诸厌背性。是名自性离欲。损减离欲者。谓两两交会习淫欲法。除热恼已诸厌背性。如是等类 所余应知。皆名损减离欲。任持离欲者。谓诸有受用美妙饮食。极饱满已于余饮食诸厌被性。如是等类余应知。皆 名任持离欲。升进离欲者。谓已获得胜上财宝或尊贵位。于余下劣诸厌背性。如是等类所余应知。皆名升进离欲。 愚痴离欲者。谓于涅槃甚深功德不能解了。遂于涅槃生厌背性。如是等类所余应知。皆名愚痴离欲。对治离欲者。 谓由厌坏对治故。或由断对治故。或由持对治故。或由远分对治故。或由世间出世间道断诸烦恼。如是皆名对治离 欲。问何因缘故说诸静虑名为住耶。答系心于内所缘境界。于外所缘不流散故

  问何因缘故说诸静虑名三摩地。答于所知事同分所缘一切影像。平等平等住持心故。问何因缘故说诸静虑名奢 摩他。答为欲寂静一切烦恼正安止故

  问何因缘故说诸静虑名心一境性。答略有二种所缘境界。一不定地所缘境界。二者定地所缘境界。此中一境。 所谓定地所缘境界。非第二境击心于此一所缘境。是故说名心一境性。

  丁三.从离欲退差别

  复次当知此中从离欲退略有十种。谓或依止不平等故。从离欲退。谓如有一遭极重病。如马胜言言我于此定不 能入证。将无我定当退失耶。或复有一性多☆重。于三摩地先不患习。彼由如是多☆重。故成其退法。或有所缘境 界胜故从离欲退。谓如有一值遇胜妙境界现前。如外道仙乃至获得非想非非想处。遇触少年美妙形色可爱母邑。从 离欲退。或有获得敬养故退。谓如有一从他获得利养恭敬即便退堕。如提婆达多。或有遭遇轻毁故退。谓如有一或 遭他骂或瞋或责。从离欲退。如外道仙由愤恚故退三摩地现行☆诅。或慢故退。谓如有一恃所得定自举凌他。或有 增上慢故退。谓如有一于诸胜定证差别人起增上慢。或有不作意故退。谓如有一于能入定行相作意不复思惟。或有 未患习故退。谓如有一安住始业新修善品。或有自地烦恼数起故退。谓如有一上静虑乃至疑上静虑。或有寿尽福尽 业尽故退。谓如有一从上生处退没下生

  丁四.补特伽罗差别

  复次此中或有补特伽罗下品烦恼下品善法。多念艰辛然后方退。多念艰辛方能入定。或有补特伽罗下品烦恼上 品善法。多念艰辛然后方方退。多念艰辛方能入定。或有补特伽罗上品烦恼下品善法。经一念顷速疾而退。多念艰 辛然后方能入定。或有补特罗上品烦恼上品善法。经一刹那速疾而退。一刹那顷速能入定

  丁五.起定差别

  复有补特伽罗已得离欲从定起已。或于一时彼三摩地相间相杂作意而转。或于一时不相间杂。若遇声缘从定而 起。与定相应意识俱转。余耳识生非即彼定相应意识能取此声。若不尔者。于此音声不领受故不应出定。非取声时 即便出定领受声已。若有悕望后时方出。

  于此地中余决择文。更不复现

  甲四.择决择分中非三摩呬多地

  如是已说三摩呬多地决择。非三摩呬多决择我今当说。

  乙一.十二种不定地

  或有由自性故名不定地。谓五识身。或有阙轻安故名不定地。谓在欲界诸心心法。或有未发趣故名不定地。谓 受欲者。或有散乱故名不定地。谓始业者虽修习定而于五欲其心流散。或有太聚故名不定地。谓始业者于内境界略 聚其心便生沈没。或未得故名不定地。谓即散心相应诸法未圆满故名不定地。谓未证得加行究竟作意。或杂染故名 不定地。谓虽证得加行究竟果作意。而于彼定多生味。或不自在故名不定地。谓即由彼染污心故不得自在。或不清 净。故名不定地。谓未永害烦恼随眠。或出定故名不定地。谓从已得三摩地起而不退失。或有退故名不定地。谓从 所得三摩地退

  乙二.十二种修

  复次此中依止初不定地。为安住心。应正取相。谓青瘀相。或脓烂相。广说如前。依止第二不定地故为得作意 。应勤修习。依止第三不定地故为得根本。应勤修习。依止第四现在前故最初应正安住其念。为无乱故。略摄其心 。由正知故速疾摄受。依止第五现在前故应当思惟净妙之相。又应善达沈没之相。依止第六现在前故于师教授能不 忘失。应当安住猛利护念如理方便。应当无间殷重修习。依止第七现在前故。应于微劣所得定中不生喜足。依止第 八现在前故。于诸杂染应观过失。设生爱味所有杂染。寻即除遣不应恋著。依止第九现在前故。于三摩地应无间修 。又应善巧通达其相。依止第十现在前故。应当猛利修谛善巧。依第十一现在前故。为令不退应不放逸。依第十二 现在前故。即为彼事应修远离如理作意。应随顺前修习无间殷重方便。

  于此地中余决择文更不复现

  甲五.摄决择分中有心地

  如是已说非三摩呬多地决择。有心地决择我今当说。

  当知诸心差别而转略由五相。一由世俗道理建立故。二由胜义道理建立故。三由所依能依建立故。四由俱有建 立故。五由染净建立故

  乙一.世俗道理建立

  云何世俗道理建立。谓依世俗道理建立诸心差别转义。当佑如前意地已说

  乙二.胜义道理建立差别

  丙一.所依能依差别

  胜义道理建立差别我今当说。云何名为胜义道理建立差别。谓略有二识。一者阿赖耶识。二者转识。阿赖耶识 是所依。转识是能依。此复七种。所谓眼识乃至意识。譬如水浪依止暴流。或如影像依止明镜。如是名依胜义道理 建立所依能依差别

  丙二.诸识具有差别

  复次此中诸识皆名心意识。若就最胜。阿赖耶识名心。何以故。此由此识能集聚一切法种子故。于一切时缘执 受境。缘不可知一类器境。末那名意。于一切时执我我所及我慢等。思量为性。余识名识。谓于境界了别为相。如 是三种。有心位中心意意识。于一切时俱有而转。若眼识等转识不起。彼若起时应知彼增俱有而转。如是或时四识 俱转。乃至或时八识俱转。又一意识于一时间。分别一境或二或多自境他。故说意识不可思议。问若彼末于一切时 思量为性相续而转。如世尊说。出世末那云何建立。答名假施设。不必如义。又对治彼远离颠倒正思量故。即此末 那任持意识令分别转是故说为意识所依。又诸转识或于一时一切唯与乐受相应俱有而转。或于一时亦有苦受。或于 一时亦有不苦不乐等受相应俱转。阿赖耶识相应受。于一切时唯是不苦不乐。唯是异熟生。此于一切识流转时。或 乐俱行或苦俱行。或非苦乐俱行位中恒相续流。乃至命终无有断绝。所余三受当知思惟之所引发。非是俱生。时时 作意引发现前。彼俱生受极微细故难可分别。如是等类当知。是名胜义道理建立诸识俱有差别

  丙三.染净差别

  复次阿赖耶识无有烦恼而共相应。末那恒四种任运烦恼相应。于一切时俱起不绝。谓我我所行萨迦耶见我慢我 爱不共无明。是诸烦恼与善不善无记识俱而不相违。其性唯是隐染无记任运而起。当知识余分别所起。随众缘力差 别而转。又与末那相应俱有遍行任运四种烦恼。世间治道尚不能为损伏对治。何以故。已离欲者犹现行故。随所生 处是诸烦恼即此地摄。当知此地已离欲者。此地烦恼现行不绝。何以故。此诸烦恼唯阿赖耶识种子所引。于一切时 任运而生。非所对治及能对治境界缘力差别转故。诸离欲者世间治道。若现在前若不现前。此诸烦恼现行不绝。若 诸有学已见☆者。出世间道现在前时。此诸烦恼不得现行。从彼出已还复现行。善通达故未永断故。若诸无学。此 一切种皆不现行。是诸烦恼当知唯离非想非非想处欲故。一时顿断。非如余惑渐渐而断。如是等类当知。是名建立 杂染清净差别。

  于此地中余决择文。更不复现

  甲六.决择分中无心地

  如是已说有心地决择。无心地决择我今当说。

  乙一.辨七种心不生因

  问心不生因凡有几种。由几种因心不得生。答心不生因略有七种。由此因故心不得生。何等为七。谓缘阙故心 不得生。如是作意阙故未得故。相违故断故。灭故已生故。心不得生

  云何由缘阙故心不得生。谓内眼处坏。若外色处不现在前。广说乃至内意处坏。若外法处不现在前。尔时由彼 所生眼识乃至意识终不得生。如是名为由缘阙故心不得生

  云何作意阙故心不得生。谓虽有内眼处不坏外色处现前。广说乃至内意处不坏外法处现前。若无能生作意正起 。尔时由彼所生眼识乃至意识终不得生。如是名为作意阙故心不得生

  云何由未得故心不得生。谓如有一于下欲界思惟☆相。于初静虑思惟静相。为欲证得初静虑故。若于此道不极 作意。若修若习若多修习。不善修故于初静虑未能证得。由未得故初静虑俱心不得生。又如有一于初静虑第二第三 第四静虑。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思惟☆相。于第二静虑乃至非想非非想处。思惟静相。如前广说。又 如有一遍于一切萨迦耶中思惟苦相。于萨迦耶灭涅槃界思惟静相。为断一切萨迦耶故。为欲证涅槃界故。若于此道 不极作意若修若习若多修习。不善修故不能尽证一切涅槃。由未证故于诸结缚及与随眠随烦恼缠。永解脱心便不得 生。如是名为由未得故心不得生。

  云何由相违故心不得生。谓如有一触能随顺乐受诸触。受乐受时乐受相应心现在前。尔时苦受非苦乐受相应之 心。以相违故便不得生。如若触能顺苦受不苦不乐受触。如前广说。尔时乐受非苦乐受乐受苦受相应之心。以相违 故便不得生。又如有一贪缠所缠贪缠相应心现在前。尔时瞋缠相应之心。以相违故便不得生。如是若有瞋缠所缠。 广说乃至尔时贪缠相应之心。以相违故便不得生。如是名为由相违故心不得生。

  云何断故心不得生。谓如有一由善修习八圣支道故。证得无余贪欲瞋恚愚痴永尽。彼于尔时有贪有瞋有痴心等 随一心法。诸随烦所染污心。彼由已断已遍知故皆不得生。如是名为由永断故心不得生

  云何灭故心不得生。谓如有一生无想天入无想定入灭尽定。于其中间经尔所时。由断灭故心不得生。又如有一 于无余依涅槃界中已般泹槃。彼于尔时毕竟灭故心不得生。如是名为由灭尽故心不得生

  云何由已生故心不得生。所谓一切已生之心于现在生。刹那已后必成灭法。彼现在时由已生故便不可生。彼若 灭已亦已生故终不可生。如是名为由已生故心不得生

  乙二.依上翻七因明诸心得生

  应知由此七因缘故心不得生。与此相违七因缘故。随其所应诸心得生。谓缘不阙故。作意不阙故。已证得故。 不相违故。未断灭故。未灭尽故。未已生故。

  于此地中余决择文更不复现

  《瑜珈师地论》卷第六十四

  甲七.摄决择分中闻所成慧地

  如是已说无心地决择。闻所成慧地决择我今当说。

  乙一.闻依止

  丙一.三宝摄

  丁一.问答辨

  谓由五处观察所归乃可归依。一由身业清净故。二由语业清净故。三由意业清净故。四由于诸有情起大悲故。 五由成就无上法故。

  问归依有几种。何缘但有尔所归依。斋何缘故能归依。云何修行归依之行。何等归依所得功德。

  答归依有三种。谓佛法僧。四缘故有尔所归依。一由如来性极调善故。二于一切种所调能调善方便故。三具大 悲故。四以一切财而兴供养未将为喜。要以正行而兴供养乃生欢喜。由如是故彼所立法。彼弟子众皆可归依。齐四 缘故说能归依。一知功德故。二知差别故。三自誓愿故。四更不说有余大师故。当知归依有四正行。一亲近善士。 二听闻正法。三如理作音。四法随法行。若有成就此四正行乃名归依。当知复有四种正行。一诸根不掉。二受学学 处。三悲愍有情。四应时时间于三宝所劝修供养。受归依者获四功德。一获广大福。二获大欢喜。三获三摩地。四 获大清净。复获四德。一大护圆满。二于一切种邪信解障。皆得轻微或永灭尽。三得入听睿正行正至善士众中。所 谓大师同梵行者。四为于圣教净信诸天欢喜爱念。谓彼天众心生欢喜唱如是言。我等成就三归依故。从彼处没来生 此间。是诸人等今既成就多住归依。亦当来我众同分中

  丁二.显差别

  复次由六种相。佛法僧宝差别应知。一由相故。二由业故。三信解故。四修行故。五随念故。六生福故。云何 相故三宝差别。谓自然觉悟相。是佛宝。觉悟果相。是法宝。随他所教正修行想是僧宝。云何业故三宝差别。谓转 正教业。是佛宝。舍烦恼苦所缘境业。是法宝。勇猛增长业。是僧宝。云何信解故三宝差别。谓于佛宝应树新近承 信解。于法宝所应树希求证得信解。于僧宝所应树和合同一法性共住信解。云何修行故三宝差别。谓于佛宝应修供 养承事正行。法宝所应佛瑜佑方便正行。僧宝所应修共受财法正行。云何随念故三宝差别。应以余相随念佛宝。应 以余相。随念法宝。应以余相随念僧宝。谓是世尊乃至广说。云何生福故三宝差别。谓于佛宝依一有情生最胜福。 于法宝所即依此法生最胜福。于僧宝所多有情生最胜福

  复次由五法故沙门婆羉门胜劣差别。何等五法。一者闻法。二者戒法。三摄受法。四受用法。五证得法。谓婆 罗门所有闻法。义虚劣故不示他故又句隐故。是其下劣。沙门闻法与此相违。故是胜妙。又婆罗门所有戒法。随何 随分随差别开许害私。故是下劣。沙门戒法与此相违。故是胜妙。又婆罗门所摄受法。摄受障道田事宅事财货事等 。又复摄受妻子奴婢僮仆等类。故是下劣。沙门所有摄受之法。除离苦法更无所有。故是胜妙。又婆罗门所受用法 。受用障道涂饰香庄严具等。又现受用砍舞作倡戏笑等事。又现受用淫欲等法。故是下劣。沙门所有受用之法。受 用无罪正思修所成智慧。故是胜妙。又婆罗门所有证法。但以梵世为究竟故。复退还故杂染故有苦恼故。是其下劣 。沙门证法以般泹槃为究竟故。无退转故一向离垢故一向安乐故。当知胜妙

  复次欲求有五。一摄受求。二受用求。三戏乐求。四乏解了求。五名声求。有求亦五。一法尔求。二祈愿求。 三愚痴求。四厌患求。五思择求。梵行求亦五。一唯求求。二趣向求。三现得求。四后得求。五思择当得求。复有 差别谓假名求。第一义求。彼观察求。无方便求。有方便求。如本地分中已说。

  丙二.五明摄

  丁一.内明

  戊一.圣教义相摄

  己一.略说

  五用处其内明处。于诸明处诸论诸宗为最为胜。何以故。由四清净清净义故。一摄一切染净义清净故。二即此 义非他论所制伏清净故。三即此义易可入清净故。四得入已正行不坏清净故

  复次诸佛圣教若欲略释。由六种理门应随决了。一真义理门。二证得理门。三教导理门。四远离二边理门。五 不可思议理门。六意趣理门。此中前三理门。由后三理门应随决了。谓真义理门。由远离二边门应随决了。证得理 门。由不可思议理门应随决了教导理门。由意趣理门应随决了。此中真义即是理门。是故名为真义理门。乃至意趣 即是理门。是故名为意趣理门。理门义者。谓于彼彼无颠倒性。如实性离颠倒性

  己二.差别

  庚一.真义

  复次应知真义略有六种。谓世间所成真实。乃至所知障净智所行真实。安立真实。非安实。前四真实应知如前 菩萨地中已度分别。云何安立真实。谓四圣谛。苦由苦故乃至道由道故。以者何。以略安立三种世俗。一世间世俗 。二道理世俗。三证得世俗。世间世俗者。所谓安立宅舍瓶☆军林数等。又复安立我有情等。道理世俗者。所谓安 立蕴界处等。证得世俗者。所谓安立预流果等彼所依处。又复安立略有四种。谓如前说。三种世俗。及与安立胜义 世俗。即胜义谛。由此谛义不可安立。内所证故。但为随顺发生此智是故假立。云何非安立真实。谓 诸法真如。

  庚二.证得

  云何证得。谓若略说有四证得。一诸有情业果证得。二声门乘证得。三独觉乘证得。四大乘证得。有情业果证 得者。谓由所作净不净业。自所作业为依因故。诸有情类于五趣等生死海中。感异熟果受异熟果。声闻乘证得者。 谓先受归依。乃至沙门庄严为依因故。有五种证得。一地证得。二智证得。三净证得。四果证得。五功德证得。地 证得者。谓有三地。一见地。二修地。三究竟地。智证得者地。谓九智。一法智。二种类智。三苦智。四集智。五 灭智。六道智。七此后所得世俗智。八尽智。九无生智。净得证者。谓四证净。果证得者。谓四沙门果。功德证得 者。谓无量解脱。胜处便处。无证愿智无碍解神通等。如是一切。应知如前已广分别。又声闻乘证得因者。谓得世 间离欲之道。顺解脱分。顺决择分所有善根。独觉乖证得者。谓略有三种。一先已得顺决择分善根证得。二先已得 证得证得。三先未得证得证得。前一证得名为独胜。最后证得名麟角喻。大乘证得者。谓发心证得。大悲证得。波 罗蜜多证得。摄事证得。地证得。于五无量随至真如证得。不可思议威德信解证得。不共佛法证得等。如是一切。 应知如前菩萨地中已广分别。云何教导。谓由三处所摄教导。一由藏所摄。二由摩呾理迦所摄。三由二所摄。藏所 摄者。谓声闻藏及大乘藏。摩呾理迦所摄者。谓十七地及四种摄。二所摄者。略有十种。谓谛相教。遍知教。永断 教。证得教。修习教。即彼品类差别教。即彼所摄所依能依相属教。遍知等障法教。遍知等顺法教。不遍知等遍知 等过失功德教。如是能摄一切藏摄及本母摄。是名总略摩呾理迦

  庚三.教导

  复次教导略有十二。所谓事教。想差别。观自宗教。观他宗教。不了义教。了义教。世俗谛教。胜义谛教。隐 密教。颢了教。可记事教。不可记事教

  事教者。谓各别说色等眼等诸法体教。想差别教者。谓广宣说诸蕴界处缘起处非处根谛等。名想差别。又复广 占巳诸念住等。名想差别。又复广说有色无色。有见无见。有对无对等。名想差别。如是无量诸佛世尊广说诸法。 想差别教。观自宗教者。谓契经应诵记别等依止摄释宣说开示。观他宗教者。谓七种相。依止因明摧伏他论建立己 论。七种相者。谓因明中论体论处所论据论庄严等。如前广说。不了义教者。谓契经应诵记别等世尊略说。其义未 了应当更释。了义教者。与此相违应知其相。世俗谛教者。谓诸所有言道可宣一切皆是世俗谛挕。又诸所有名想言 说增上所现谓相名分别。如是皆名世俗谛摄。胜义谛教者。谓四圣谛教。及真如实际法界等教。隐密教者。谓从多 分声闻藏教。显了教者。谓从多分大乘藏教。可记事教者。谓四种法嗢☆南教。即一切行无常。乃至泹槃寂静。如 是等类所有言教。不可记事教者。谓有问言世间常耶。此不应记。但言我说此不可记。乃至问言。如来死后有耶无 耶。此不应记。但言我说此不可记。此中应知四因缘故宣说如是不可记事。或有无故不可记别。谓有问言。我于诸 蕴为异不异常无常等。或有能引无义利故不可记别。如升摄波叶喻经中如来自言。我所证法乃有尔所而不宣说。何 以故。彼法不能引义利故。或有甚深故不可记别。谓有问言。我是有耶。此不应记。勿彼即于诸蕴执我或离诸蕴而 执有我。又有问言。我是无耶。此不应记。勿于世俗言说士夫起损减执如是如来死后有无乃至非有非无等。皆甚深 故不可记别。或有其相法尔建立故不可记。谓有问言。诸法真如于彼诸法异不异耶。此不可记。何以故。彼相法尔 不可建立异不异故。应知复有四种因缘。如来宣说不可记事。谓诸外道妄宣说故。不如理故。引无义故。唯是诤谕 所依处故。有二因缘能引无义。一者远离思因果故。二者远离思染净故

  庚四.远离二边、不可思议

  云何远离二边。当知略有六种。谓远离增益非实有边远离损减真实有边。远离妄执常边。远离妄执断边。远离 受用欲乐边。远离受用自苦边。如是应知如前处处已广分别

  云何不可思议。当知略有六种不可思议。谓我思议。有情思议。世间思议。有情业果思议。诸修静虑静虑境界 。诸佛世尊诸佛境界。此中思议有情思议世门思议。或依见思议。或不依见思议。

  我思议者。谓如有一依止身见如是思议。我于过去为曾有耶为复无耶。于三世中乃至广说。又复思议。我是有 色后当有想后当无想。后当非有想非无想。如我有色。我无色亦尔。若广宜说如梵网经。如常见论者如是。断见论 者现法涅槃见论者当知亦尔。计前际边计际边。如其所应皆当了知。又复思议。即是身。命异身异。又此我我遍一 切处。无二无别无有缺减。有情思议者。谓如有一即依身见如是思议。今此有情从何而生。是诸有情谁之所作。乃 至有情当何所往。是诸有情何处灭尽。世间思议者。谓如有一即身见如是思议。世间是常乃至广说。或依法性如是 思议。此我法性有情法性世间法性。从何而生。不能唯依法尔道理。是故说此名为思议不思议处。有情业果思议者 。由四种相不可思议谓处所差别故。事差别故。因差别故。异熟果差别故。诸修静虑静虑境界由三种相不可思议。 谓真如其深义故。自在转故。无漏界证得故。诸佛世尊诸佛境界。由五种相不可思议。即由如先所说三相。复由二 相。谓无障故。成立有情所作事故

  庚五.意趣

  复次当知意趣略有十六。谓示现意趣乘离意趣。劝导意趣。赞励意趣。庆喜意趣。令入意趣。断疑意趣。成熟 意趣。等持意趣。解脱意趣。别义相应意趣。诸能证者发生无罪欢喜意趣。诸能听者于说者所发生尊重意趣。法眼 恒转意趣。多修诸善意趣。摧伏诸相意趣。

  己三.配属

  庚一.安立真实

  辛一.辨离二边

  云何真义理门由远离二边理门应随决了。谓于安立所有苦谛乃至道谛。略有四种妄增益边。一我增益边。二常 增益边。三净增益边。四乐增益边。如此即是四种颠倒。为对治彼说四念住及四定智。由此因缘所有我见皆是妄执 我增益边。广说应知如前有寻有伺地。由彼广辩执有我者不应理故。又若略说。离彼诸蕴生故相故及业用故。别有 我性不可得故。又异彼相安住诸行所有我性。当知毕竟定无有。又彼常性不应道理。当知如前已广分别。又有六种 不净性。如声闻地已广显示。又有三种苦性。如有寻有伺地已广显示。损减边者。谓即于彼诸圣谛中。随所安立诸 谛相状。执为无性。显为无性。何以故。若于诸谛起损减执。彼于三量亦住诽谤。谓现量比量。及圣教量。亦谤染 净。是故说此名损减边。若不堕在如是二边。彼于诸谛能生信解。决定通达。渐次能证究竟清净

  辛二.广四谛等

  壬一.谛安立

  云何苦谛。谓生苦等。广说如前。若略说者。如说一切生杂染事。怕名苦谛。云何集谛。谓说一切烦恼杂染及 业杂染。皆名焦谛。世尊就胜唯显贪爱。其胜因缘如前应知。云何灭谛。所谓一切烦恼永断。又此永断由八种相。 如前应知。上中爱尽离欲者。显有余依泹槃界。永灭槃者。此显无余依涅槃界。云何道谛。谓资粮道若方便道若清 净道。如是一切总略有为一说名道谛。世尊就胜依能摄受沙门果证。但略显示八圣支道名为道谛。资粮道者。有十 三种。如声闻地已说应知。方便道者。若就最胜谓于☆顶忍第一法位中。所有一切诸贪住等菩提分法。清净道者。 谓于见道修道究竟道中。即彼所摄所有一切菩提分法。究竟道中所有能引诸功德道。彼亦皆入道谛数中。又诸菩萨 方便道者。谓六波罗蜜多所摄。清净道者。谓般若波罗蜜多所摄。此约最胜说。非不一切菩提分法皆遍修习。如世 尊言。略五取蕴皆名苦者。此五取蕴若广分别。如前地决择蕴善巧中。应知其相。

  壬二.谛差别、谛次第

  又苦集谛略有三种。谓欲色无色系差别故。又于十方无边世界有差别故其量无边。对治此故应知灭谛道谛差别 。又此诸谛建立次第。广分别义如前应知

  壬四.谛所摄

  复次即上诸谛为据为依为建立处。立十三种补特伽罗。云何十三种补特伽罗。谓欲界异生。色界异生。无色界 异生。欲界有学。色界有学。无色界有学。欲界无学。色界无学。无色界无学。欲界独觉。欲界菩萨。色界菩萨。 不可思议如来。

  又即如是补特伽罗。若造作若障。若心若烦恼。若业若根。若界若信解。若意乐若随眠。若生若习气。若聚怕 应了知。

  复次造作者。有十二种。谓善造作。不善造作。无记造作。出家造作。彼胜流造作。彼防护造作。生造作。离 欲造作。解脱造作。练根造作。引发神通造作。发起他义造作。

  复次障者。有十二种。一业障。谓作五无间业故。二习气障。谓先数习诸恶业故。三放逸障。谓大兴盛现在前 时受用诸欲。四盖障。谓五种盖随一现前覆蔽其心。五懈怠障。谓由懈怠少分烦恼。缠扰其心。六障碍障。谓十一 种障碍随一现前。七生障。谓生无暇处。八不生障。谓佛世尊不现于世。九信解障。谓佛世尊虽现世间而生邪见。 十烦恼障。谓由彼故说慧解脱心得解脱。十一定障。谓由彼故说俱分解脱心得解脱。十二所知障。谓由彼故说诸如 来心得解脱。

  复次心者。略有二种。一有障心。二无障心。烦恼者。亦略有二种。谓缠及随眠。业者。亦略有二种。谓思及 思已。根者。亦略有二种。谓顺净分及顺不净分。如根如是。界信解意乐当知亦尔。此中差别者。根是果性。界是 因性。信解是因性。意乐是果性。随眠者。亦略有二种。谓可害及非可害。生者。亦略有二种。谓无暇生及有暇生 。习气者。亦有二种。谓无间生习气及前生习气。聚者。有三种。一邪性定聚。二正性定聚。三不定聚。邪性定聚 。复有二种。一本性邪性定。二方便邪性定。正性定亦有二种。一本性正性定。二方便正性定。不定亦有二种。一 本性不定。二方便不定

  复次由造作等十三种法。应知广说十三种补特伽罗。如其所应。问若有善造作彼一切不善造作不相应耶。设不 善造作不相应彼一切有善作耶。答应作四句。或有善造作非不善作不相应。谓诸能造黑白黑白异熟业者所有善造作 。或有不善造作不相应非善造作。谓无记造作。或有善造作亦不善造作不相应。谓能造作白白异熟业。及不黑不白 异熟业。能尽诸业者所有造作。或有非善造作亦非不善造作不相应。谓能造作黑黑异熟业者所有造作。如是不善造 作无记造作。如其所应尽当知。问若成就业障亦成就习气障耶。设成就习气障。亦成就业障耶。答应作四句。或有 成就业障非习气障。谓如有一于现法中。于五无间业亦作亦增长。于前生中于此种类恶不善业不作不增长。彼现法 中能障圣道。或有成就习气障非业障。谓与此相违。或有俱成就。谓于现法中于五无间业亦作亦增长。于前生中于 此种类恶不善业亦作亦增长。彼现法中能障圣道。或有俱不成就。谓与此相违。

  庚二.非真实安立

  云何非安立真实。谓诸法真如圆成实自性。圣智所行圣智境界圣智所缘。云何增益边。谓诸法自性略有三种。 一遍计所执自性。二依他起自性。三圆成实自性。遍计所执自性者。谓诸所有名言安立诸法自性。依假名言数数周 遍。计度诸法而建立故。依他起自性者。谓众缘生他力所起诸法自性。非自然有故说无性。圆成实自性者。谓如前 说。若于依他起自性或圆成实自性中。所有遍计所执自性妄执。当知名增益边。所以者何。此自性中彼自性有不应 理故。此不应理如菩萨地已略显示。彼夬择中当广分别。又若略说由三因缘不应道理。谓种种非一。品类名言所安 立故。若离名言彼觉不生故。又彼名言依义转故。损减边者。谓于依他起自性。及圆成实自性诸有法中。谤其自相 言无所有。如是真.义理门。由远离二理门。尘随决了。

  庚三.余论

  如其所应证得教导二种理门。由后二种不可思议意趣理门。应随决了。

  问如前说别义相应意趣者此有何义。答非如言音名身句身文身义相应意趣。但是除遣如言音等。其余胜义是名 别义相应意趣

  复次此中于真义理门。由远离二边理门随决了已。便能证得所应得义。由能证得所得义故。所余证得理门。由 不可思议理门亦随决了。又复一切诸佛世尊教导理门。由意趣理门亦随决了。如是一切随其所应。又若于彼真义理 门随决了者。当知能入五种离生一能入未离欲离生。二能入离欲生。三能入已离欲离生。四能入独觉离生。五能入 菩萨离生。

  己四.二谛

  问若安立谛建立为谛。何因缘故更复显示非安立谛。答若离非安立谛。二种解脱不应道理。谓于相缚及☆重缚 。所以者何。若有行于诸安立谛。彼一切行皆行有相。行有相故于诸相缚不得解脱。于诸相缚不解脱故。于☆重缚 亦不解脱。若有行于非安立谛不行于相。不行相故于诸相缚便得解脱。于诸相缚得解脱故于☆重缚亦得解脱。问若 唯由彼非安立谛。于一切缚解脱清净。何缘显示安立谛耶。答为令资粮及方便道清净故。问若即由彼行有相心于二 种。缚解脱清净有何过失。答若有极善定心。依第四静虑顺决择分善法中转缘诸谛境。彼诸行者于二种缚应得解脱 究竟清净。然不清净故不应理。又世间道出世间道二种差别应不可立。然彼二道。有相无相有差别故 不应道理

  云何☆重相。谓若略说无所堪能不调柔相。是☆重相。此无堪能不调柔相。复有五相。现重相。二刚重相。三 障碍相。四怯劣相。五不自在转无堪能相。由有此相顺杂染品。违清净品相续而住。是故说为无所堪 能不调柔相

  戊二.佛教所应知处相摄

  复次有五诸根大种长养。谓食长养。梦长养。避不平等长养。梵行长养。等至长养。即此长养略有二。一任持 长养。二不损害长养。此中最初是任持长养。后四是不损害长养。任持长养略有四种。一变坏任持。二喜悦任持。 三希望任持。四摄受执取任持

  复次有五种行。一身行。二语行。三意行。四业行。五寿行

  复次有五种不放逸。一依在家品不放逸。二依出家品不放逸。三能远离不善不放逸。四能摄受诸善不放逸。五 修习相续不放逸。依在家品不放逸者。复有五种如前已说。依出家品不放逸者。复有十种。如声闻地决择毗奈耶相 应中我当广说。能远离不善不放逸者。当知即是前二正断。能摄受诸善不放逸者。当知即是后二正断。修习相续不 放逸谓于善法无间殷重精勤修习

  复次名有五种。一心。二心所有法。三善。四不善。五无记。色有五种。一诸大种。二大种所造。三有见有对 。四无见有善。五无见无对

  复次有五无明。一义愚。二见愚。三放逸愚。四真实义愚。五增一慢愚

  复次有五种有爱。一法性爱。二誓愿爱。三愚痴爱。四厌离爱。五思择爱

  复次由五种相。当知建立无惭无愧。一于染污现行无有羞耻。二于善不现行无有羞耻。三于舍法受无有羞耻。 四亲近恶友无有羞耻。五于所作不能成办无有羞耻。当佑与此五相相违五种妙相建立惭愧

  复次由五种相当知建立恶说者性。一无行故。二邪行故。三不忍故。四无羞耻故。五不律仪故。由五种相建立 恶友。一无羞耻。二有邪见。三有懈怠。四有邪行。五性怯劣。当知与此五相相违五种妙相立善说者 及与善友。

  复次由五种相立奢摩他。一近分定所摄世间奢摩他。二根本色定所摄世间奢摩他。三根本无色定所摄世间奢摩 他。四声开独觉作意所摄出世奢摩他。五菩萨作意所摄出世奢摩他

  复次由五种相当知建立毗?舍那。一尽所有性毗?舍那。二如所有性毗?舍那。三有相毗?舍那。四思求毗? 舍那。五观察毗?舍那

  复次略有五相建立欲漏。一不定地事生随眠故。二随顺恶行故。三善相违故。四耽著诸欲故。五能生坏苦苦苦 果故。彼诸烦恼说名欲漏。

  略相拉有漏。一能生劣界诸烦恼。二能生中界诸烦恼。三能生妙界诸烦恼。四能生无欲乐有诸烦恼。五能生有 欲乐有诸烦恼。

  略有五相立邪解脱欲无明漏。一有想论者。由有想论门生起无明。二无想论者。由无想论门生起无明。三非有 想非无想论者。由非有想非无想论门生起无明。四断见论者。由断见论门生起无明。五现法涅槃论者。由现法泹槃 论门生起无明

  丁二.因明

  复次略有五相应知诸法差别道理。一由相故。二由体故。三由业故。四由法故。五由因果故。相者。谓由所依 故及行住故。体者。谓由自体相故及差别相故。业者。谓由自作用故及邪正行故。法者。谓由染净故及世俗胜义谛 故。因果者。谓由近远故及爱非爱故

  复次有三种论。一听闻究竟论。二诤讼究竟论。三正行究竟论。听闻究竟论者。谓婆罗门诸恶☆术。诤讼究竟 论者。谓诸外道因明论正行究竟论者。谓佛圣教。复有三论。一无义论。二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