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封神角色的武力排行,存在着一个很大的难题。几乎所有的角色都过于依赖法宝,而失了法宝的,本领就大打 折扣。比如说丢了番天印的广成子,连殷郊都打不过;所以,在此我把武力理解为包括法宝在内的一切本领。并以 角色最强时的状态为准(如有定海珠时的赵公明与没有定海珠时的赵公明根本不是一个档次的,只好以前者为准) :(排名分先后)

第一集团:鸿钧老祖

说明:这一集团仅此一位,我想大家没有异议的。他是盘古真人的化身,是元始天尊的前生。能用三枚火枣将三位 教祖搞定。

第二集团:太上老君、接引道人,元始天尊,通天教祖,准提道人,伏羲,女娲,黄帝,神农,昊天上帝,滛池金 母

说明:这一集团很难排,大多数是没有出过手的。所以只好出手的排在没出手的之前。

这一集团前五位的武力相差并不大,关键在于作战时的气势。比如说通天,有四个和他同一级别的围着他打,他能 不失败吗。把老君排第一是因为他是大徒弟,并且能一气化三清,这个法术,元始和通天是没有的。

把接引排第二,是因为他是西方教祖,可以说是独立开派之人。

把元始排在通天之前,我考虑到邪不压正,所以通天不如元始。

准提曾有人考证出是孙悟空的老师菩提。我认为他和接引的关系如同当年桂系的白崇禧与李宗仁。

女娲按说是和盘古一个级别的,但书中的表现并不太强,最后收袁洪等还是用了法宝。所以排在这一 级。

至于伏羲,传说他与女娲兄妹成婚,繁衍了中华民族,所以他是女娲的哥哥又是老公,把他排在女娲之前应该没问 题。

黄帝和神农是一个档次的,前者稍强,不过强得也有限。

昊天上帝没正面出现过,好象只能管管龙王什么的,但他的行政级别高,同样瑶池金母那面旗和接引的是一个档次 的,所以将他俩归于这一集团。

第三集团:(仅排一些主要的)陆压、赵公明、金灵圣母、燃灯、玉顶、慈航、惧留孙...... .

说明:这个集团是最难排的了。我考虑到下面几点:

陆压能搞定赵公明

有定海珠的赵公明能打遍元始座下十二弟子

金灵圣母是闻太师的师父,能培养出如此杰出弟子的,也肯定是个不平凡的人,法力确实也比金光和 龟灵之类高

燃灯是弟子的首座,虽然有时很面,但能当首座,必然也有其过人之处。

玉顶本身的法力没有太大的表现,但他的弟子杨戬却是我超喜欢的一个角色,大帅哥,个性青年,本领高强,是黄 天化他们这一辈中最厉害的,所以推玉顶在慈航之前。

慈航就是观音,排在这里应该不成问题。

惧留孙后来入释,应该法力和慈航差不多。

第三集团剩下的就是一些水平相近的人了:琼碧云三宵,太乙真人,文殊普贤,广成赤精,黄龙、金 光.....

之所以把三霄排在前面,是因为混元金斗的厉害,文殊普贤后来入释,水平和人气不及观音,不过在中国也有专门 的道场(五台和峨眉),所以高过广成与赤精,黄龙很一般,而且没有出色的徒弟;金光不如广成子,因为宝物相 比,她的镜子被番天印打碎了。

太乙真人和云中子之所以排在文殊普贤之前,是因为他们的徒弟比较厉害,明显强过金木二叉。而且云中子削一把 木剑可以轻易地搞定妲已,太乙真人在西游记中是太乙救苦天尊,座下的九头狮子很强,所以排名比 较靠前。

第四集团:杨戬、哪吒、雷震子、黄天化、金叉木叉、土行孙、殷郊、殷洪等

说明:杨戬绝对应该在这一集团排第一,因为他的七十二般变化无人能及,对土行孙时其他人都没办法,只有杨戬 能行。

哪吒是莲花化身,这点相当重要。一般摄魂的法术对他无用,比如说那喊人名字让人落马的人,对他就毫无办法。 还有郑伦和陈奇的法术,估计对他也是无用。

雷震子之所以在黄天化之前,是考虑到前者的飞行术。而且很有气势。而黄天化还没脱人体,主要靠攒心钉和火龙 标才灭了魔家四兄弟。但最后死得很窝囊。

金木二叉虽然是哥哥,但法术绝对不如弟弟,而且对伐纣的贡献也不大,排在后面。

由于我比较讨厌长得丑且好色的人,所以土行孙这个侏儒,只好排在后面了。

至于郊洪两兄弟,我极度瞧不起他两人的人品。一点男人的血性也没有,凭申公抱几句话,就倒戈。

第四集团中还有一些人,最主要的应该是闻太师。他的辈份不太好确定。他只是金灵圣母的徒弟,应该只和杨戬他 们一辈。但他大多数场合,是和姜子牙第人平辈相称。虽然他的忠心可嘉,但不过是为了维护一个腐朽的统治,对 老百姓毫无功绩可言,所以在我心目中,他排不到前面。

至于其他一些武将,如凤林,张桂芳,魔礼青/红寿海,也属于这一档次,但弱于杨戬之类。

第五集团:妲已,胡喜媚、王美人。

有的朋友看后面两人也许觉得陌生,其实就是九头雉鸡精和玉石瑟琶精。妲已在这三人中绝对最强,最后斩她还费 了一番周折。

我感觉胡喜媚比瑟琶要强一些,至少长相上是三妖中最出色的,长相本来也是女人(女妖)的武力的重要组成部份 。

那个瑟琶精就太弱了,连姜之牙没拿打神鞭前,就能用掌心雷把她搞定,差劲啊。

第六集团:就是一些纯粹的人类了,这里面纣王可以排第一。大家都很熟悉成语“偷梁换柱”原来写作“托梁换柱 ”,说的就是纣王单手托住了快要倒的亭子的一角。

还有一些角色,比如说袁洪、孔宣、南宫适、柏鉴、龙须虎等,比较次要,就不再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