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A

查看完整版本 : 中国式英文令人啼笑皆非 (图)



xinxi
05-31-2015, 14:27
现象很普遍

在中国,无论走到哪里,都能看到中国式英文(Chinglish),一般中国人看不懂、一般老外看不明白、 懂得双语的人看了啼笑皆非的英语。


图示内容实际语义:请小心地落入水中。
390

在某商店门前,“欢迎光临”被译为“Welcome to Presence”;在某厕所里,“当心滑跌”被译为“Take Care Of Your Slip”;在某景区内,“核心景区,严禁烟火”被译为“No firemaking in hard core scenery area”;在一些展馆里,要通过馆内提供的英文解释牌来了解某件展品的历史或文化价值也相当困难,因为翻 译太差劲了。

值得一提的是,到越小越偏远的地方,中国式英文就越普遍。

《中国日报》昨天在头版报道,有名德国人纪韶融(Oliver Lutz Radtke)提倡保护中国式英文,他认为,中国式英文不应被视为外国游客的笑柄,更应被视为文化宝物。

现年32岁的纪韶融2000年来到上海留学,初次邂逅中国式英文就觉得“惊为天人”。之后,他不但为中国式 英文设立专属网站([url]www.chinglish.de)和出书(两本),也成了中国式英文的代言人,他表示,不应只有一种标准 英文,这样的想法没有远见,因为中国式英文已被几百万人使用了。

纪韶融的见解,我无法苟同。
原因何在?

暂且把不标准英文在外国人面前让中国人丢脸放在一边不谈,中国式英文会使一些标志牌丧失它们传达信息的功能 ,而在展馆内用中国式英文,则会让解释牌失去原本所能提供的审美、教育或文化价值。此外,若解释的是重大历 史事件或历史伟人的事迹,带有滑稽成分的中国式英文就会显得不敬。

若往更深一层看待中国式英文的“崛起”,会暴露一些中国人的工作态度问题。在目前的中国,不乏优秀的双语人 才,要有标准的英文翻译并非难事,可惜无论是私人领域或政府单位,在看不到实际回报的情况下,翻译的工作常 常敷衍塞责。

在私人领域里,客户要做标志牌,往往只会提供中文部分,英文部分得由标志牌制造商来翻译。对标志牌制造商来 说,反正客户多数看不懂英文,即便看得懂,也是一知半解,因此英文部分可以马虎了事,不需浪费钱聘请专业翻 译。

391
上海某金融机构的雷人英语(纽约时报)

标志牌制造商要削减成本,或许值得谅解。那么,政府单位呢?在中国的国家级景点和政府部门里,不难看到中国 式英文,政府单位不缺钱、也不缺双语人才,为何英文翻译还这么差劲?

我可以想到的解释是,翻译人员工作不够认真。反正在中国,看英文翻译的人不多,因此不必花太多心思去做,看 到较难翻译的部分,直译或随便译就可,不必去思考太多,或请教他人。此外,翻译得好料也没有额外的奖励,就 更不可能认真。
负面影响不容小觑

曾有业内人士告诉我,在中国改革开放的30年里,创造了无数成功企业家,但为何在服务领域如酒店业里,却仍 得依赖外来管理人员?答案很简单,企业家的回报非常明显,赚多少就是付出的回报,反观从事服务工作的回报一 般不取决于付出多少,因此中国服务业人员的付出也变得有限。其实,看不到提供好服务的无形回报才是真正的没 有远见。

做翻译也一样,让老外对中国留下好印象、增进他们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了解等都是无形的回报,对中国的长远发 展有利,但这些无形回报是一般中国人目前仍不能完全掌握的概念,因此现阶段唯有由政府出面积极引导。中国很 多地方老说要往第三产业迈进,要成功做到这一点,或许得先从标准的英文翻译着手。

在我看来,中国式英文展现的并不是中国人的创意,更不是什么文化宝物,而是一些中国人不认真的工作态度,因 此中国式英文的风气不能助长。
语言交流,功能至上

2012年12月10日,海南召开翻译协会研讨会,专家指出海南公共场所英语标识常出现拼写错误、语法混乱 、表达不清等错误。例如“WATCH OUT,KNOCK HEAD”,直译为“看着点,敲你头”,但“KNOCK HEAD”意思是“笨蛋”。这句英文就成了“小心,笨蛋”。(12月11日人民网)

392
到底要不要滑倒?这是个问题。

其实,类似于这种按照中文语音、语法、词汇特色翻译出来的“中国式英语”在日常生活中很常见。比如我们常说 的“good good study,day da yup”(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还有在川菜菜谱里四川人发明的“standing flower(站花)”,还有那个著名的颇有诗歌性质的事故现场描述:“one car come,one car go,two cars pengpeng,the people die(一辆车来,一辆车去,两车碰碰人死了)。”

语言是时代变迁最敏感的反应器,中式英语繁盛的背后是中外交往更加密切、中国国际影响力的增强。同时更反映 了当下解构文化、娱乐狂欢、颠覆权威等思潮的盛行。就像英国《卫报》的报道所言,更多老外觉得中国式英语“ 错得韵味十足”,为字母语言添加了调味剂,在很多外国人看来,中国式英语是一种“可喜的混合体 ”。

但是,标识、提示语、招牌更多是要承载服务引导沟通的功能,如果人们看到之后一头雾水、不知所云,那么这些 英语标识存在的作用除了好玩儿就别无其它了。例如海南某办税大厅的“大厅”翻译成saloon,在英文里, saloon准确的意思是聚会或者喝酒的地方,让外国人一看,还以为是休闲娱乐场所呢,这显然是有失严肃和 规范的。

中国知名学者周海中教授在接受《国际先驱导报》采访时指出,人们应该以宽容和客观的态度对待中式英语,而不 是指责和排斥它。“物竟天择,适者生存”这一生存法则对中式英语同样适用。学生应学习使用现行的标准英语; 有关部门应协助规范中式英语的运用。而作为一种中外文化交融中出现的有趣文化现象,中式英语仍将以不可逆转 之势在指责和宽容中继续“成长”。

因此,在中国式英语的娱乐功能受到欢迎的情况下,我们不能丢掉其沟通服务的功能,处理要适度,万不可出现将 税务局翻译成休闲娱乐场所的情况。